孩子懂礼仪,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个对自己的长辈都不尊敬、不善待的人,会是有爱心的人吗?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品质,将“民德归厚”的基础打好,就不能忽视对孝心的培养。这在如今“4+2+1”模式的家庭里,尤其重要。我们可以说,在培养孩子各种礼仪中,孝敬父母是首位。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还有这样的情况: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据调查,许多父母在对孩子孝敬长辈方面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因此,家长要从家庭美德入手,重视孩子的孝心教育,具体来说,家长应该这样引导孩子:

1.言传重于身教,父母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楷模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有位年轻的妈妈,忙了一天回到家,做完家务,给老人端来一盆热水,老人对年轻妈妈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

她笑笑说:“妈,不累。”

这一幕被三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热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跌跌撞撞地向妈妈走来。

盆里的水溅了出来,孩子的身上、地上都是水,可是他笑得很开心,然后把水盆放到妈妈面前,为妈妈洗起了脚。

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的确,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根据孩子年龄的递进,逐步让孩子了解父母,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心

随着孩子身心的日趋成熟,培养目标的范围应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的内容应逐渐增多。这种变化应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给家长们介绍一下每个年龄段孩子可以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孩子3~4岁时,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年龄、工作,知道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意识到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听爸爸妈妈的话,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能向爸爸妈妈表示问候、感谢;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

(2)孩子4~5岁时,知道爸爸妈妈做了什么家务;知道不去打扰忙碌中的爸爸妈妈,理解父母的一些情绪表现;能说一些让爸爸妈妈高兴的话;能将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拿给父母吃;礼貌待客。

(3)孩子5~6岁时,知道爸爸妈妈的职业与对社会的贡献;在爸爸妈妈生病时,能给予关心;能预知爸爸妈妈的一些情绪反应;能做一些让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事情;乐于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能制作节日小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对爸爸妈妈有信任感和自豪感;学会关爱父母的活动。

3.多表扬、鼓励孩子的孝心行为

孩子表现出对爷爷奶奶等其他长辈的孝敬,要愉快接受,并且及时加以表扬,最好逢人就夸。

4.父母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秩序——长幼有序

父母应事先确定一些准则,作为父母,不能轻视家中的老人。而孩子的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不能接受,一定要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当孩子对他所知道的界限,以一种傲慢的态度肆无忌惮地挑衅时,要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能让孩子当面取笑父母,藐视父母的权威,甚至把父母当成出气筒而不受惩罚。当然,家长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不要夸张,要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戴帽子,言简意赅。不要喋喋不休,让孩子厌烦。

5.孝心是做出来的,不是光在嘴上说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身体力行,孩子才能效仿。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很多年轻女性在婆婆面前,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称孩子的奶奶为“老东西”,这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何把这张纸描绘成色彩斑斓的蓝图,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孝心,家长必须身体力行,让孩子去体会、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