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怪鸟精善御疫
旧石器时代持续了上百万年,狩猎和采集一直是当时人类的主要谋生方式。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先民除了发现某些动物能传染疫病之外,也发现另外一些动物在预防甚至是治疗传染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同样用神话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有一座栒状山,山上盛产黄金和美玉,山下有青碧石矿。水发源于栒状山,并向北流入大湖,水中盛产箴鱼。箴鱼形似鯈鱼而嘴尖如针。人吃了这种鱼,可以治疗瘟疫。
箴鱼在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流都有分布。
有一条名为葛山的山脉,葛山的主峰光秃秃的,不长草木。澧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余泽湖。澧水中盛产珠蟞鱼。这种鱼的形状像肺叶,长着四只眼、六只脚,脚还可以生出珠子来。珠蟞鱼吃起来酸中带甜,吃了它可以预防瘟疫。
图5 箴鱼(清《禽虫典》)
从整体上看,珠蟞鱼更像甲鱼,扁平而有脚。
有一座堇理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松树、柏树和梓树,山北盛产可以用作染料的丹雘和黄金矿石,山间还常有虎豹出没。山中有一种鸟,状如喜鹊,长着青黑色的羽毛,鸟喙为白色,眼睛和尾巴也是白色。这种鸟叫作青耕,它可以抵御瘟疫,经常“青耕、青耕”地鸣叫。
图6 珠蟞鱼(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抵御瘟疫,其实也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意思。黑羽白喙的青耕鸟,其原型是喜鹊。
郭璞为青耕鸟写诗,赞曰:“青耕御疫,跂踵降灾。物之相反,各以气来。见则民咨,实为病媒。”他将青耕鸟抵御时疫的功能与降灾的跂踵鸟对比,认为它们同样是鸟,却因禀受精气的不同而有相反的功能,跂踵一出现就会引起民众的嗟叹,因为它是传播疫病的媒介。这实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认知:动物传播疫病或者预防、治疗疫病的功能是“各以气来”,即天生的,并非它们故意危害人类或者有益于人类,只有当人类接触这些动物,才会触发它们传播瘟疫的性能,或者发现它们预防、治疗疫病的功能。
图7 青耕(明代胡文焕编《山海经图》)
郭璞是生活于距今一千六七百年前的一位奇才。多数人对郭璞的印象可能仅停留在他高深的文学造诣,比如在“江郎才尽”的故事中,向江淹讨回五彩笔的人正是郭璞。实际上,郭璞还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博物学家和风水学者。他的生平事迹几乎就是一部魔幻小说,撒豆成兵、卜卦预测、捉妖降魔都是他的看家本领。相传,东晋权臣王导很器重郭璞,让他为自己占卜。郭璞算出王导将有雷灾,让他向西数十里去寻找一段柏木,放到睡觉的地方。王导照此办理,数日后果然发生雷击,柏木被震碎,而王导无恙。又传晋惠帝、怀帝时,兵乱刚露苗头,郭璞就预知了兵灾,联络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移居东南避乱。路上,郭璞一行偶遇因良驹新丧而悲痛的大将军赵固。郭璞进言说自己能救回马驹,他指导赵固的手下到三十里外的土地庙抓回一只长得像猴的小兽。小兽对着死马的鼻子呼气,很快马驹便复活了。可惜,正值壮年的郭璞后来在王敦叛乱中被谋害了。去除那些奇幻的成分之后,我们在郭璞的事迹中看到的其实是一位科学家周密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充满哲理和自省意识的客观认知,这些认知对当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不仅一千六七百年前的郭璞对动物传染疫病的规律有科学认知,数万年前的先民在长期对抗传染病的过程中,也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箴鱼治疗瘟疫、珠蟞鱼预防瘟疫、青耕御疫这三则神话,其实就反映了先民使用动物药治疗瘟疫的实践。箴鱼、甲鱼以及青耕的原型喜鹊,都是古代医书中常载录的动物药材。比如清代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认为箴鱼有滋阴的功效,可以治疗组织溃烂和痢疾。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鳖甲可以治疗疟疾,鳖肉能治疗痢疾。痢疾和疟疾都是传染性疾病。北宋苏颂等编撰的《本草图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文献记录了喜鹊入药的方法与适应证,认为喜鹊肉具有清热、散结、补虚等功效,可以治疗肺结核等传染病。今天当我们回顾早期瘟疫神话时才发现,这些载入医学书籍的治疗方法其实都源于原始先民治疗疫病的实践探索。
动物预防与治疗瘟疫的神话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青耕御疫神话在后世演变为“灵鹊报喜”的民俗观念。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喜鹊是青耕鸟的原型,另一方面也与青耕使人间恢复安宁的神话寓意吉祥、令人喜悦有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喜鹊”之名的由来,说它“鹊鸣唶唶,故谓之鹊”,“灵能报喜,故谓之喜”。总结了宋以前鸟类知识的《禽经》认为喜鹊不仅能预报天气,也能预报人间的喜事。当喜鹊仰头鸣叫时天会变阴,俯身鸣叫时便会下雨,民众一听到它的叫声,身边就有喜事发生。直至今日,不少人对于“灵鹊报喜”依然有较深的认同。
随着体力的增强与智力的提高,在八九千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同时,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病毒也在不断进化。在与瘟疫共存和抗争的过程中,先民继续书写着中华瘟疫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