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掌控”呼之欲出──如何与聪明的“精算师”过招
“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我不要回家……”阿豪说完,马上就躺在地上。
“你这孩子真的让我受不了,每次都给我难堪,总是会挑时间、挑地点,老是在人多的地方给我躺在地上。干吗?让大家看啊?让我这个做妈妈的丢脸啊?”
“我不想回家,我不想回家,我还要玩!”
“玩什么玩?你玩多久了?我们都不用做别的事情吗?”
妈妈愈讲愈激动。只见周围的目光朝自己的方向聚集而来,顿时让妈妈羞愧得脸红。
“真是丢脸死了,赶快给我起来。”
妈妈把音量压低,盯着地上的孩子,回避周围投向自己的目光。“你动作快一点啦……”
阿豪依然不为所动,旁若无人地吵了起来,“我还要再玩!我还要再玩!”他边喊着,又继续跑到另一边玩起沙坑游戏。
“妈妈,孩子要玩,你就让他玩嘛!玩个沙子会怎样呢?”
“这孩子到底怎么教的啊?宠成这样,太任性了。”
“如果是我的孩子,早二话不说,手一拉就回家了。”
“这位妈妈,需要我帮忙吗?”
“难怪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想生小孩。”
周围的人愈聚愈多,窃窃私语着,这些声音让妈妈如坐针毡,她真想在沙坑里挖个洞,钻进去。
对立反抗的辅导与教养秘诀
孩子为何多此一举?其实是启动“社会性掌控”
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哭的时候,要躺在地板上?
孩子是否面对每一个人都如此?还是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比如面对妈妈或特定的老师时,才会躺在地板上?
如果是后者,也就是孩子会看“人”来决定躺不躺,首先要特别留意:是否只要孩子躺在地上哭,你就会做出一些孩子所“预期”你会出现的反应,例如:扶他起来,告诉他不要哭;或大人干脆就妥协了──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你不要,那我们也算了。
再来,可以想一下:孩子躺在地上哭的过程中,除了哭之外,是否会边哭边说出他的一些需求?这些需求,有的是他想要的,比如“我要手机”“我要出去玩”“我要抱抱”,或者有些事情是他嫌恶的,例如“我不要吃菜”“我不要拼图”“我不要写字”“我不要看医生”等。
如果在那当下,孩子很明确地表达出了想要的或拒绝、嫌恶的,那么躺在地上哭,是加强了孩子表达需求或不想做的力道。
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当他又这么做时,观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围都没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点,多半是人来人往的大门口?
有些孩子躺下去,主要只是“躺给你看”,还是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因此,当周围的人注意到自己时,有些孩子会觉得羞愧、不好意思,很容易就会起身。
然而,有些孩子特别挑人多的地方躺,这点释放出一个讯息:人愈多,你愈怕、愈担心别人的反应,因此,你就愈容易向孩子妥协。
有些“自我主张”,必须受到规范
对立反抗的孩子往往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上与团体里,有许多方面是需要被规范的。
因此,孩子得不时地调整自己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以符合规范。
当孩子表达出他的想法时,我们是否曾经接受?或者我们是用说服的方式,让孩子愿意顺从指令?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的配合度及配合的意愿,相对就会比较高。
至少,当孩子提出想法及要求时,我们不直接地断然拒绝。
比如这篇开头故事里的阿豪,妈妈可以听听看为什么他想要继续在沙坑玩,听听孩子怎么说。这当然不等于我们就要立即答应,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顾虑和考量让孩子了解,并协调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当我们以比较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对话、以比较幽默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当然也没有必要再以愤怒、生气的方式,挑战大人的底线。
如何终结“哭闹反应”
当孩子躺下哭了,还有一点可以观察:以往大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停止哭泣?
例如是大人妥协了(你只要一躺,要什么我都给你;你不想做的事,我们也算了);还是大人加以安抚,他的情绪就缓和了;或者是大人通过转移的方式,比如他原本躺在地上哭,见大人拿出了食物和玩具,受到吸引而爬了起来。
观察孩子是如何止住眼泪的,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是否很容易对孩子“妥协”。
优先考量“安全”
孩子躺下去哭之后,是否做出了一些更加强烈的举动?例如用头撞地板、咬自己、打自己的头等。
请注意孩子的情绪管控是否出现了明显的失控,因而在那当下,他控制不了自己边哭边去撞头,无法做出比较适当的情绪反应。
面对孩子的哭闹反应,需要优先考量的是“安全”,例如让孩子头部不会受伤。在处理过程中,请特别提醒自己保持沉默,不要太过于唠叨或讲道理,以免更加刺激孩子,或让孩子认为大人出现了妥协的反应。
此时,“无招”胜有招
若孩子总是用躺下去的方式表达情绪,其实也表示他明显缺乏其他适当的情绪表达方法。因此,平常大人需要花时间,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练习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与沟通。
如果孩子还是常常躺在地上,那么你真的要留意了,对于孩子来说,“躺在地上”还真的非常有效果,也难怪他动不动就使出这一招必杀绝技。
孩子处在“掌控”的状态,这时的应对方法是,我们尽可能地继续做当下在做的事情。必要时,把你原先对孩子强调的话,再说一次。
在“抱”与“不抱”之间拿捏
“妈妈,我要抱抱!”当孩子这么对你说,他是在对你情绪掌控,还是找台阶下?
孩子大哭大闹地无理取闹之后,眼看情势不对,对你嚷着“妈妈,我要抱抱”,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往往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抱与不抱之间,犹豫不决。
我们可以先思考,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大哭大闹的。
例如,当他说:“妈妈,我要手机!妈妈,我要手机!”孩子是使用了强烈的情绪手段,想要让你妥协,把手机给他。
这时,除非你想妥协,不然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表情严肃,冷静地看着孩子,这是在传达这样的讯息:“很抱歉,你用了这种不适当的方式威胁我,门都没有,妈妈不吃这一套。”
孩子发现这么做以前有效,现在却拿你没辙,你竟然没有出现他预期的反应时,他便很容易脱口说出“妈妈,我要抱抱”。
当孩子说出这一句话时,请仔细观察他的行为表现。
一、孩子在找台阶下,寻求和解
第一种状况是孩子说:“妈妈,我要抱抱!”──讲完之后,立刻张开手臂,朝你的方向前来,并且抱住你。
这时,对于这句“妈妈,我要抱抱”的解读,倾向于孩子在找台阶下,化解尴尬的气氛。
因为他刚刚用了“妈妈,我要手机!妈妈,我要手机”的方式,起不了作用,发现妈妈竟然没有反应,顿时场面弄僵了,亲子之间的气氛凝重。
孩子走过来要你抱,建议你就好好抱着他,无论你的情绪在当下多么激动起伏。你可以轻轻地,稍微把手放在孩子的背上,等待他的情绪略为舒缓,再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他,后续他应该要做什么(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不可能让他玩手机)。
孩子大哭大闹,虽然没有获得妈妈的妥协回应,但找了一个台阶下之后,这件事情就先到此结束。
二、孩子在寻求逆转的局面
第二种情境是孩子说:“妈妈,我要抱抱!”──他却待在原地不动,等着你,要你过去抱他。
在这种状况下,对于这句“妈妈,我要抱抱”的解读,倾向于孩子想要第二次机会,借由要求的方式,进行社会性掌控,希望能够逆转刚才他失分的局面。
当孩子说“妈妈,我要抱抱”,而你也真的过去抱他,他发现你竟然妥协了,当下的局面便从原先的零比一,翻转成一比一,打成了平手。
于是在延长加赛后,他很容易又抛出这一句“妈妈,我要手机!妈妈,我要手机”,再度启动掌控模式,要让你妥协,交出手机。
在无理取闹地吵完之后,这一句“妈妈,我要抱抱”,正是反映出孩子懂得察言观色、懂得了解妈妈的反应,使他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有了不同的思考及应变策略。
在“抱”与“不抱”之间,请家长谨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