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碗好面:一个日本人在中国30年的寻面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赴任北京:炒面和“水引饼”

1990年·1991年
北京

行走在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为日本的25倍,首都是北京。北京,是中国国家机关集中存在的政治中心,不仅如此,自10世纪辽王朝在此定都“南京”以来,金、元、明、清历代王朝相继定都于此,因此,北京又是个历史古迹遗留众多的城市。

说到北京,举其代表,有永乐帝之后500年繁盛的皇宫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有皇帝祭天祈谷的庄严肃穆的天坛,有清代为西太后修建的避暑行宫颐和园,郊外有著名的万里长城。北京郊外的八达岭长城,经历多次重修,现在的这一段是明代的产物。

我是在1990年1月的寒冬里赴任北京的。

|||天坛

|||北京长城之春。长城被山桃花、杏花染上了颜色

到北京后我马上去了八达岭,那里的酷寒远胜于耳闻,我听了中方旅行社的人的劝,买了羽绒服,这才救了命。

上任后,我有大把的时间逛北京城,最令我感动的是北京的春天。漫长的严冬过后,短暂的春天来临,迎春花先行,玉兰、桃花、杏花、紫荆花紧随其后,百花盛放。其中要数明十三陵桃花盛开的景色最为壮观。逛北京城最开始我基本靠走,可毕竟所达距离有限,后来就得靠地铁、公交了。

当时的地铁修在了古城墙的城迹之下,是环线,环线以西延伸出去是东西线,无论坐到哪一站都是一个价,2角。我住的公寓在地铁建国门站附近,所以经常坐地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市内转来转去。北京城的南北比东西稍长一些,约莫8公里,慢慢步行要3个多小时。我用双脚走了一遭,沿途历史遗迹(文天祥故居、欧阳予倩故居、恭王府、茅盾故居等)比比皆是。迷途于胡同中,瞬间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异常开心。

那时我已不满足于只坐地铁,有时也坐公交。北京的公交站牌上整条线路的站名都标得很清楚,容易看懂,但麻烦的是,非单一票价,每辆公交都很拥挤,下车时非常费劲。后来听事务所里中方雇员说月票可以无限制乘坐地铁、公交,就拜托他帮我买了一张。

当时这种地铁公交通用月票对于中国人来讲算是高价品,现在不同了,地铁、公交运费大涨,这种月票会带来亏损,所以发行方式有所调整,已经买不到了。

自从有了月票,我的活动范围更广了。既乘地铁又乘公交的我发觉,中国的外地人(从北京以外的地方来的人)和我一样,大概因为公交难挤,大多还是选择地铁。可能是因为地铁要经过北京火车站,所以车厢里所谓的“异乡人”特别多。

北京的夜市

“不到长城非好汉”,为了这句话,外地人麇集而至,都要在北京市内或跑去长城逛上几天。概因如此,北京有各种地方菜馆。光是面这一种,在北京就能找到各地口味的面馆——兰州的牛肉拉面,四川的担担面、凉面、麻辣面,山西的刀削面、猫耳朵,云南的过桥面应该指过桥米线。——译者注,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面食饸饹面(关于这些面,后文还将分地区细述)。此外,又因中国和朝鲜是友好邻邦,还有专营朝鲜冷面的餐馆。

我只要一想吃口面了,就会到车站前或者被叫作“夜市”的摊贩一条街上去。当时的夜市位于北京的繁华街道之一——王府井大街附近,有两处,东华门夜市和东单夜市。只因这两处是政府批准的摊贩街,所以卫生方面还是有所把控的,所有小摊儿提供的筷子都是被称作“卫生筷”的一次性筷子,还有一次性餐具,不会重复使用,大可放心前往。

一次,出于好奇,我数了一下到底有多少摊位,卖什么的最多,结果一共80家摊位,卖油丝炒面的最多,有21家,约占总数的1/4。这东西乍一看有点像日本的铁板酱烧面,但是这里不用酱,而是将面和胡萝卜丝、绿豆芽一起炒,用酱油调味。炒面的摊位如此之多,不难看出,在北京,这道小吃很受欢迎。

第二多的是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如卤煮火烧、爆肚、豆腐脑、杂碎等。

地方面食中,四川担担面最多,兰州牛肉拉面次之。还有把面搓成豆状来炒的,叫作“炒疙瘩”。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炸酱面和打卤面的摊位却不存在,真是不可思议(因为家里能做?)。

北京家庭中的“水引饼”

1990年,来北京的观光客越来越多,这一年秋天,中国北京第一次承办亚运会,并且取得成功。我赴任北京也将近1年时间。在事务所工作的中方雇员也渐渐得知我喜欢吃面,并且四处找面吃。一天,我被邀请去一位中方雇员的家里吃顿“家常便面”。以前,邀请外国人来自己家里是要经过街道居委会批准的,外国人接触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的机会几乎为零。中国旅行项目中也有家庭访问一项,但是访问的家庭是经过甄选后特定的,并非一般家庭。

|||当时北京的平壤冷面馆的冷面

|||北京东华门夜市。最热销的是油丝炒面

|||炒疙瘩。与猫耳朵不同的是没有凹陷

|||打卤面。与炸酱面同为北京面食代表。卤是加淀粉做成的,热乎乎的,所以相比于夏天较受欢迎的炸酱面,打卤面更适合冬天食用

|||炸酱面。面上加的配菜叫作“面码”(通常有黄瓜丝、胡萝卜丝、青豆等),再拌上加肉丁制成的酱,此面成败取决于酱

我要去的这家,在一座18层大楼的第17层。三室一厅,是和双亲、弟、妹五人同住的家庭,稍显局促,当时属中上水平。

面是等我到了以后开始正式制作的,准备工作事先已做好。盘子上放着筷子粗细的面剂子,两手捏住面剂子的两头,一抖,一抻,拉长,扔进沸水中煮。看到这一操作,我真是又惊又喜,百感交集!因为这马上让我联想到了“水引饼”!水引饼,现在被公认为面条的鼻祖,关于制作方法,北魏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里有记载——“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持冷溲之。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除了“没有在水中浸泡”和“为了便于拉抻而在面上涂香油”两点与著述稍有出入,我坚信这绝对就是1400年前的水引饼,兴奋不已。

这个面怎么个吃法呢?把事先做好的浇头浇在煮好的面上即可。问起这面的名字,答“saozi面”。问“哪几个字”,答“不太清楚”。嫂子面?臊子面?面的浇头也因各家而异。而这家的浇头,是将肉丁、胡萝卜丁、土豆丁一起炒,加盐调味。把肉切成碎丁做的浇头叫“臊子”,那也许这面该叫“臊子面”。

不过,嫂子面也好,臊子面也罢,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直到今天,我都笃信那天我吃到的是堪称面条起源的水引饼。而制作者本人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水引饼”这个词。

|||观摩普通家庭制面

|||下锅煮面

|||臊子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