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同步”
竹下的阳明,睁眼格物致知——明理;菩提下的佛陀,闭目修身养性——悟道。孙中山先生主张“知难行易”。胡适博士认为“知难,行亦不易”。传奇圣人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层面。
这里提出的“知行同步说”与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若干区别。“知行合一说”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同步说”认为,心外有理,心外有物。“知行同步说”里的“知”强调心、理合一,不仅要致良知,而且要明事理,这就将“知”从道德层面扩展到科学层面;“知行同步说”里的“行”,强调行动的正当性、敏捷性和持久性,即“行”要与“知”同理,“行”要与“知”同步。“行”是在良知和事理指导下的行动,而在行动中又可以进一步检验良知和事理。很多时候,人们欠缺的不是想法,而是行动的勇气和毅力。“坐而论道不行”,心动必须加行动,此即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