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寻觅“众创空间”的空间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大江南北一派沸腾,青年创业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应运而生,政府主导的、大学建立的、园区附属的……一时间,众创之火成燎原之势。各界人士不甘寂寞,前万科副总裁毛大庆毅然决然地辞职,创建了优客工场;地产“老顽童”潘石屹兴致盎然地做起了SOHO 3Q;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的众创空间粉墨登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杭州梦想小镇、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集聚区,已成为区域创业文化高地和创业地标。
我们知道,中国的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于1987年6月,至今已30余年(有关孵化器的内容,请参考笔者上部专著《产业园区/产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实战》)。多年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认真有序的管理下,孵化器大有进展、成绩令人瞩目。孵化器也有着标准化的准入管理体系,一些非政府主导的孵化器管理者也曾对孵化器规范的审核和阶段性报验(工作考核报表)有些微词,认为过于严苛和认真。其实,这正说明了孵化器严格准入和规范化管理的可赞之处。按照科技部门有关人士的解读,众创空间的功能是孵化器的前段功能,更侧重于种子孵化阶段,为初期创业的小团队、个人(甚至不是公司状态)提供办公空间和综合服务;而孵化器更为有一些基础的创业团队提供空间和服务,偏重服务于成长期的小微企业。众创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初期的、宽泛的、灵活的孵化器。当然,众创空间是中国的原创概念,而孵化器最初是借鉴效仿美国模式。
据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消息报道,至2018年年底,全国的孵化载体达到11808家,其中国家队孵化器4849家,众创空间达到6959家。数字着实值得庆贺,可二者的数字对比更为我们所关注,30多年历史的孵化器数量比不上5年历史的众创空间数量。一个行业、一种产品(或服务)发展得过快容易伴生问题。眼下,众创空间的营建热潮在逐渐淡去,各个众创空间在强化探索经营的同时,也在思考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营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