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美国大恐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众所周知,1907年的大恐慌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这场危机终结了美国的国家银行时代,加快了美联储的诞生。在纪念大恐慌100周年的演讲中,时任美联储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教授说:“这场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是历届政策制定者都不会忘记的。”

100多年前的美国是世界列强中最年轻的国家。100多年前的纽约市正在向大西洋彼岸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发起挑战。即便这个国家如此的欣欣向荣,这场危机的破坏力依旧令华尔街颤抖。特别是在危机的爆发地纽约,挤兑不仅让金融机构岌岌可危,而且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失业潮。当时的媒体披露,1907年年底,纽约市工会成员中,平均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处于无业状态。这些工会代表着约10万名有组织的工薪族。单就纽约市来说,如果和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给这座城市造成的不到15%的失业率(2020年5月数据)来做对比的话,1907年的大恐慌更具破坏性。

在宏观层面,大恐慌导致美国的生产减少11%,进口减少26%,失业率从3%上升到8%,破产公司数量达到历史第二高峰。在违约债务方面,根据《邓氏评论》统计数据,1907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了共计约4.3亿美元的违约债务,而当年美国的GDP为342亿美元,违约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1%。其中商业领域发生约1.9亿美元的违约债务。最严重的企业损失还是发生在银行业,暂停营业的金融机构共计132家,涉及违约债务金额高达2.3亿美元,不过很多银行迅速恢复了业务。在正常年份如1906年,经历类似遭遇的金融机构共计58家,涉及违约债务金额不到2000万美元。所有暂时关停的金融机构都统计在倒闭的数据之中。

虽然大恐慌重创了纽约并且波及了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再加上危机爆发之后,从政府到行业组织,从企业领袖到身陷挤兑风潮的金融机构,一场穿透整个社会的救市行动果断而且有力,在3周的时间内将危机最核心的部分成功化解。虽然也发生了高额的违约债务,但是大恐慌这一年的违约债务额比以往出现过金融危机的年份都低得多。这也让这场救市行动成为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经典案例。

当然,这场救市行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很多外在的有利因素。比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这是一场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的危机,内生的增长动力可以在危机过后让经济迅速恢复。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是这场危机仅发生在美国,没有外溢到欧洲。不仅如此,欧洲的投资人纷纷看好美国的证券市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持续暴跌之后,欧洲的投资人成为抄底的主要力量之一。

从市场与监管、垄断与竞争的视角来看,这场恐慌可以用几条脉络来粗略地勾勒和概括:从证券市场来看,它肇始于铜板块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终止于钢铁板块的一桩合并案,贯穿始终的,是联邦政府对铁路行业的大力监管所引发的争议。有两位不可一世的企业家成为这场恐慌的见证者: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和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他们在这场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背后都交织着垄断与监管的阴影。从恐慌爆发的背景原因之中可以看到洛克菲勒的身影:他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身陷垄断危机,与司法部进行了一场司法大战并且最后被判决罚款2900万美元,这个消息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家群体中引起了不安。而摩根用一桩有垄断嫌疑的并购案,终止了危机的加剧和蔓延。相同的是,两人都是救市的主导力量。虽然在本书中我们着力讲述的是摩根团队跌宕起伏的救市行动,但其实,在救市过程中,洛克菲勒与摩根的努力都不可忽视。除了通过媒体公开喊话,呼吁各方“伸出援手来重建公众信心”,洛克菲勒还在纽约人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 [1]停止营业的第二天公开承诺“尽我一切资源来救援”,并且提供了他所有证券的一半来帮助救市,这个数字和摩根的救市力度应该不相上下。

100多年前的美国金融体系和今天有着诸多本质上的不同。比如那时候是金本位制,现金涵盖了三种东西:黄金、白银和纸币。美联储还没有诞生,根本没有金融监管的概念,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认识相当初级,金融对社会的渗透力还非常有限。比如,当时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纽约人信托公司的储户不过1.8万人,占大约340万纽约市人口的0.5%。纽约证券交易所虽然年轻,但它265亿美元的总市值已经占到当年美国GDP的近八成。2020年1月疫情暴发之前,美股总市值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6倍。虽然有诸多根本上的不同,但在看待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那些熟悉的情节和今天何其相似,比如,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原因来自信托业的野蛮扩张,这简直就是当前频频爆雷的P2P(Peer to Peer,点对点网络借款)的另一个版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带来的不确定性。虽然相隔100多年,但在危机爆发之初我们面临同样的恐慌、同样的挤兑、同样的停摆。可以说,两场跨越时空的危机有着同样的节奏、同样的语法。在我们分析大恐慌体现的救市哲学之前,先让我们来对眼前的这场危机和100多年前的危机做一番对比,让我们从两场性质不同、本质不同的危机中重新理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