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式
有人说,“读书改变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世界有太多的人都在享受着读书给自己命运带来的改变。
因为读书,我们识字,知道一些基本的道理,于是我们日后可以和人正常交流,凭借认识的字、了解的道理,进而学到一些东西,之后便可以满足自身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换句话来说,如果不曾有过一丁点的读书行为,人就会一直都处于蛮荒无知的状态,除了吃喝拉撒睡与繁育后代,再无其他的需求,这样的生活与动物无异。而只要读了书,人都会从中有收获,只不过读得少,所见所需就少,生活质量和标准便低,读得多,眼界就会变宽变高,生活的质量和标准自然也就节节高升。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读书,的确是左右命运的一个必然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通过最基本的读书,让自己成了与众生物不同的更高级的生物——人。
但是人的生活只是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元代戏曲家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讲的正是在我国古代,读书给普通人带来的命运的改变。十年寒窗,是常年刻苦读书的写照,古人以入仕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一旦在考试中高中,放榜天下,自然是天下人皆知。不仅如此,高中之人定会被委以重任,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可不更能为天下所知吗?
比如说范仲淹,他的经历算得上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他的一生,“布衣为名士,州县为能吏,边疆为名将,朝廷为良相”,更让后世之人敬仰的,还有由他而起的范氏家族近千年兴盛不衰的传奇。
范仲淹幼年丧父,少年求学时,便因家境贫困时常食不果腹,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的求学之路。22岁时,范仲淹前往南都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拜师著名教育家戚同文。经历这数年的寒窗苦读生涯,博通儒家经典要义的范仲淹,不仅博学多才,更是从书中学到了礼义德行,已经颇具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1015年,26岁的范仲淹经过苦读最终高中及第,从一介寒儒晋升为进士,自此28年之后,他从主政一方的官员跃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虽然成为朝廷重臣而公务繁忙,但范仲淹对于家中后辈的读书学习问题却从不放松,他在家信中就曾经指出,希望孩子们能够发奋学习,每天都必须要钻研功课,苦读苦练,绝对不能得过且过、混天度日;同时也提醒他们,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为国为民效力,有所成就。后来范仲淹还专门撰写了《家训百字铭》《训子弟语》,以“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等教诲向家中子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范仲淹以自己为榜样,再加上恰当的引导教育,使得范氏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发奋上进,后来范家更是名臣良相辈出,这不仅是世间美谈,更为时人所景仰。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范仲淹以自身读书开始,积累知识的同时也提升道德素养,范氏家族之所以获得壮大并兴盛,是因为范仲淹不懈努力的读书。读书改变命运,在范仲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有人可能会说了,古代读书考取仕途,这是古人的思想认知,也是古人的命运路径,为了出人头地,这是必经之路。看现如今的时代,太多的“博士硕士给小学毕业的人打工”的例子,太多的“网红日进斗金”的例子,读书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如古人那般那么重要吗?
《国际金融报》记者曾经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
程度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发现,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一半的高管毕业于“985”学校。薪酬排名前10名的董事长,其中有8位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
看看给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企业与企业家,你还觉得读书对现代人的命运没有影响吗?
明代吴麟征居官时写有寄训子弟之书《家诫要言》,其中便讲“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意思便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只应该多读书,提升自身素养是最为首要的事情,而不必计较一时得失,机会多的是,来日方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
可见,无论古人今人,都在提醒我们“读书改变命运”是一个真理,此时我们正是“修身笃行”的大好时光,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才是我们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成功,更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