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设定目标

在你明确问题后,你需要设定你的学习目标。

说得更具体点,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设计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比如说,有人教授Java编程课程,这个学习目标是:

学生将理解如何使用Java开发。

这个学习目标绝对会让每个受过正式训练的教学设计人员头痛:

确实有许多关于学习目标的疑问,让我们先从“理解”这个词开始。

我们当然希望学习者能够理解我所教授的内容,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让我们能够知道谁“理解”了,“理解”到什么程度。“理解”的概念很模糊,导致我们很难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所以我需要能够精确定义“理解”的范围。

有些教学设计者在他们制定的学习目标中规避“理解”这个词,而换成某些具体的词,可对其执行检验,例如:

学生将能够解释建模计算和仿真计算的价值。

学生将能够描述正确的调用方法。

学生将能够定义和描述核心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树结构和堆栈。

他们使用像“定义”、“描述”和“解释”之类的词,因为这些词都是可以衡量的,你可以判断某人进行“描述”、“定义”或“解释”的东西是否符合标准。

当然,这只是一种规避的方法,并不能帮你真正解决问题,除非你让学习者熟记和背诵定义(课程里的教条)。事实上,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学生是否知道某件事,但是却很难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此外,你并不真正关注学生是否能理解,你需要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能够运用。

模糊的说法一般像这样:“我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我想要什么,但我敢肯定,它就在附近。”

最终,我们不必关心学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他们能够做什么,学习目标应该如下这样:

学生将能够创建一个简单的、功能齐全的用户界面,用来收集客户数据和传输这些数据到数据库。

所以,当你创建学习目标时,问问你自己:

·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者做到这些了吗?

·能分辨他们是否做到了?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中任何一个是否定的,那么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你的学习目标。例如,先列一个表格,如下所示:

好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表中的这些学习目标。思考一下这些学习目标是否满足“是否做到”及“能否分辨”的要求。

显然有些学习目标不能做到,或不能分辨。那么,如果要修改上表内最后一个学习目标,如何能够使其更好呢?

原来的目标:

学习者将理解JavaScript作为一个开发工具的局限性。

可能的修改目标如下:

学习者应能够识别一个特定任务的最好开发工具,并能说明原因。

或者:

学习者应能够陈述JavaScript适合作为哪些特定任务的开发工具,并给出理由。

有时,一些实际任务中的学习目标确实无法量化。例如,教授核物理时可能会接触一些很概念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实例,但为了学习者能够应付之后的概念还是需要去进行理解。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者还是能够学习到这些信息,即使某些概念是为了方便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理解。

这都只是建议,而不是死板的规定,应该由你自己判断,如果你觉得需要改变原来的立场让学习目标变得有效,那么这通常就是一个开始,你需要分解它,仔细研究,直到你发现真正的目的。

学习者应该达到何种学习程度

当你设定学习目标时,思考一下你希望学习者实际学习到多少知识或技能。有几种方法可帮助你进行思考。

第一种方法是考虑一下你希望学习者应该达到何种学习(理解)程度。测量维度是布鲁姆分类[1](最新的版本由Anderson和Kratwohl在2011年更新):

·回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估

·创造

举例来说,《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2]是一本很好的平面设计方面的基础图书,它提出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下列词汇:对比(Contrast)、重复(Repetition)、对齐(Alignment)和相似(Proximity)。(书里为这些原则知识都增加了一段很容易记忆的缩略词语。)

如果我们用布鲁姆分类法来看,学习程度分类表可能如下所示:

列出这些条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们更符合认知要求(例如,“回忆”应该比“评估”更容易些),学习体验设计者可以通过查看这个列表了解学习者知识或技能掌握的程度(例如,你必须先“理解”然后才能够进行“分析”)。

逻辑上讲,上面这个表格可以作为一个渐进的分类学习列表,但并不表示学习体验设计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它的顺序。例如,“分析”一系列的平面广告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去“理解”设计原则,或指导学习者通过“创造”一个平面广告,以使他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应用”这些设计原则。

事实上,你可以用完全相反的顺序创建一个不错的学习程度分类表:

提示:只要找准你需要达到的目标,甚至可以打乱学习程度分类表。例如,如果你教某人阅读电路框图,可能永远不需要仔细分析;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应用一个概念,那就需要确保你所设计的学习体验不会止于“理解”(即能够精确“理解”)。

学习者应该达到何种熟练程度

另一种帮助你设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是问问自己希望学习者达到何种熟练程度。有多种测量维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更喜欢格洛莉娅·盖瑞(Gloria Gery)在《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EPSS)》一书中提到的方式:

·熟悉

·领会

·有意识的努力

·有意识的行动

·精通

·潜意识的能力

(Gery 1991)

如果把这些测量维度应用到我们之前的设计原则例子中,学习程度分类表可以如下所示:

当你将图形设计原则融入你的潜意识中,再进行电影海报设计时,电影海报的形象就仿佛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一样,你会自动剔除不合理的文本布局,轻松地进行设计。此时,你的行为和想法完全是自发的,并不需要投入太多意识。

通常情况下,使知识或技能成为潜移默化的东西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练习,例如,学习驾驶时,你可能要几个月后,才能做到不再投入太多精力有意识地控制方向盘、注意后视镜、油门、刹车等操作,但也有可能你需要驾驶很多年后,才能拥有这种本能的驾驶能力。

这些步骤按常理来说无法反向进行,但有时它却发生了。比如语言学习,你在潜意识里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能够正常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无需考虑语法规则),但你无法有意识地解释这些语法的规则。

你希望学习者达到何种熟练程度和学习程度?另外一种衡量方法是做一个二维表。

毫无疑问,你要在这两个维度中达到更高层级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练习和更多技能的发展。没有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练习,绝对不可能提升熟练程度。如果没有进行多样的实例化练习,也无法获得更高的学习层级。同样,也没有机会通过实例获得相应的反馈。

学习者如果只是短暂、单一地接触到学习内容,那么学习者可能对学习内容只是达到熟悉的层级,或者稍微再高一点点。如果你要求学习者达到更高的层级,但给学习者只提供唯一的接触点(一节课或一个电子学习课程),那么这肯定是无法做到的。

[1] 英文是Bloom's Taronom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的分类法,把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分类,以便更有效达到各个目标。——译者注

[2] 英文书名是《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由著名设计师Robin Williams摆写的一本畅销设计类书籍,作者以简洁明快的风格,将优秀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该链接查看:http://goo.gi/SEOOP。——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