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通天任务

“同志们,中央已经给我们下达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任务。这是通天任务。昨天,齐司令、侯政委下达了发射任务的预先号令。号角已经吹响,任务正式开始。”

这是1970年2月28日,东风基地召开的第一颗卫星发射任务专题技术研讨会上,主持会议的孙浩成参谋长开头语。

孙参谋长接着开门见山地说:“这次任务,中央要求很明确,就是‘打上去,测下来,看得见,听得到’12个字。‘打上去’就是说,测试团在技术阵地要把运载火箭和卫星测试合格,发射团要将卫星发射上天。‘测下来’就是火箭起飞后,首区各个光学、遥测、雷达的测量团站要快速捕捉到目标,待卫星分离后,各个卫星测量站能迅速把卫星运行轨道测下来,并传到计算控制中心。‘看得见’就是要让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星。什么是‘听得到’呢?这颗卫星定名为东方红1号,会唱《东方红》,就是要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美妙的《东方红》乐曲。”

孙参谋长解释完这四句话后,喝了口水,睁大眼睛扫了会场一眼,然后继续说:“这四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就拿看得见来说吧。同志们,第一颗卫星就这么大一点……”说到这,孙参谋长站起来,在胸前用两手比画抱成直径1米的圆球,说,“卫星就这么大。你们看见了吗?”

“看见了。”与会者异口同声地说。

“当然看见了,因为你们距离我就几米、十几米,最远的也不到20米。要是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呢?你们还能看见吗?

“看不见了。”

“是的,肯定看不见。东方红1号卫星的运行轨道远地点2300多公里,近地点400多公里,这么点的球体,人的肉眼根本看不见。怎么办?你们猜猜设计人员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谁知道?请举手!”孙浩成故意拖长腔调问大家。

嘈杂议论声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只见台下一人举起手。孙浩成一看,高兴地说:“那大泉同志,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那大泉站起来,朝会场扫了一眼,大声说:“卫星入轨后,跟在它后面的第三级火箭也像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旋转。研制人员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分离后,抛出一个涂有反光粉的观察裙,把三级火箭包裹起来。这样,经太阳光反射,三级火箭就成了闪闪发光的二等星了。报告完毕。”说完,他翘起嘴角,得意地朝孙参谋长笑了笑。

“坐下。”孙浩成呵呵一笑,问大家,“听明白没有?”

那大泉身后一个人站起来说:“实际上还是没有看到卫星呀!”

那大泉扭过头来,反问道:“怎么没有看到呢?卫星就在它前面一点点远的地方。就像一列火车,你看到火车厢,就相当于看到火车头了嘛。”

大家听了后,又是一阵大笑。

孙浩成抬手制止了大家的笑声,说:“这就是中国人高明之处。我听了这个设计后,十分佩服提出这个方案的人。这一招真绝啊!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句,这些都是军事机密。保守机密,慎之又慎。你们知道就行了,千万不能向任何人泄露。”

孙浩成说完这段保密话题后,又把话收回来:“还回过头来说看得见的问题。虽然卫星研制人员把亮度问题解决了,如果卫星上天后测不出它的轨道,还是白搭。这就要求卫星测量部,一定要把卫星的轨道参数测出来。这条可是不容易呀!一会儿我还想单独听听测量部强部长的意见。”

孙浩成说到这里,望了望台下的测量部强部长和几个测量团的团长,说:“同志们,这次任务有几个难题,我理了一下,主要是五个:第一是发射团的地面设备,尤其是加注设备,怎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第二是测量部怎么能把卫星的轨道快速测出来。第三是如何把全国各地测量站的数据传输到数据计算中心。第四是如何计算出卫星轨道参数,并准确提供出预报参数。同志们,我给大家透露点秘密,周总理特别关心卫星经过世界各大城市的时刻,他老人家还亲自加上了几个非洲国家首都的名字,叮咛说一定要让第三世界的朋友看到中国的卫星。所以,强部长,你们的预报一定要及时准确。第五是如何准确预报发射窗口的天气。今天请测试发射系统、跟踪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气象系统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谁先讲?”他等了一会儿,望着测试团舒团长说,“还是舒团长先说吧。”

舒团长习惯性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咧嘴笑了笑,说:“孙参谋长点将,我就先说。我们早就开始了卫星任务的技术准备,规程训练、装备检查已经完毕,随时可以投入任务。”然后,他简要地汇报了准备情况,说得头头是道,看得出他早已胸有成竹。

接着,发射团团长袁友方汇报了他们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工作。他特别提到当前最为紧迫的事是硝酸和偏二甲肼槽罐的清洗。

孙参谋长说:“这项工作的确很重要,非得做不可。你们准备怎么搞?”

袁友方示意凌筱恬把方案作一汇报。凌筱恬站起来,说:“长征1号运载火箭推进剂的洁净度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任何一点点杂质。因为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小孔比头发丝还细,一点点杂物都会堵塞,造成发动机的工作异常。我们检查了硝酸库房的过滤器,发现了5个颗粒物。因此,我们需要对硝酸和偏二甲肼库房的所有槽罐、管路和过滤器进行彻底的清洗。计划下周就开始,4月5日前完成。”

听了凌筱恬的汇报,孙参谋长掐指一算,说:“时间得提前,3月25日前一定得完成。袁团长,怎么样?”

“是。”袁友方站起来回答,“回去立即安排,保证按时完成。”

孙参谋长接着说:“清洗工作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保证万无一失。另外,卫星测试是个新的项目,卫星中队是新成立的单位,人员新,任务新,场地新,环境新。你们准备得怎么样?”

卫星中队一分队长那大泉还没等孙参谋长把话问完,就站起来抢着说:“卫星中队已经做好了准备。任务新,但我们全中队有三分之二的人员下厂学习过,技术上一点不比研制单位差;人员新,但我们有不少骨干多次参加过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设备新,但我们进行了认真周到的装备检查和技术准备,现在已经处于良好状态;环境新,但我们通过多次合练,对场地已经非常熟悉。参谋长,你就放心吧,没什么问题。”

“咱就不放心!”

从会场后面传来了东风基地副司令员凌利峰有点沙哑的声音。这些天,凌副司令一家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女婿卢大捷牺牲,女儿凌小恬悲痛欲绝,老伴芮金花经受不住打击而生病住院。作为经历过无数次悲欢离合的老红军,凌副司令最先从悲痛中摆脱出来。眼看第一颗卫星就要进场,作为主抓试验任务的副司令,这几天,他和司令部一起,详尽地研究了任务准备的各个环节。刚才他到医院看望老伴,安慰了一阵子后,想起正在召开的会议,就悄悄进来,一声不响地坐在后面。听了那大泉的发言,他感到有一股盲目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要是蔓延开来,那可不得了。想到这,他站起来,大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声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把主持会议的孙浩成震惊了。他连忙站起来,请凌副司令到前面就座。

凌副司令一边往前走,一边说:“同志们,这次卫星发射任务可不是一般的任务,有21个军以上的大单位参加,光咱们东风基地的参试人员就有一万多。中央要求咱们要‘打上去,测下来,看得见,听得到’。孙参谋长给大家讲过了吧?”

“讲过了。”

“那咱就不多讲了。”这时,凌副司令已经走到了前面,在孙参谋长旁边的一个座位上坐下。“别看这四句话12个字很好记,但是要真正做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次卫星发射,常委分工咱凌某人主抓试验任务。大家知道,咱的水平就是吐鲁蕃的水平。水平低就想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可不能像有的人那样,上面一个号召,一个要求,一条指示,也不经过思考,两片嘴唇上下一张一合,就蹦出请领导放心的大话来。咱看呀,今天你们说的再好听都不算数,等到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时再说也不迟。”

待凌副司令说完,那大泉旁边的卫星中队辛队长站起来说:“凌副司令,我是卫星中队的中队长。我们中队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卫星,还有很多问题是未知数。比如,卫星测试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出了问题后怎么处理,最可怕的问题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理出头绪呢。”

“这就对了。”凌副司令听了后,以赞赏的口气说,“就是应该这样想问题。事物是没有穷尽的,你越是深入下去,越会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了,就是进步。下面,咱想听听测量部的打算。”

“我们测量部的问题比较多。”强部长听到凌副司令员提到测量部,立即站起来。孙参谋长挥手示意他坐着说。强部长坐下后,接着侃侃而谈,“我们八个测量站中,桂中站、鲁南站、湘北站、琼南站的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开始调试,一个月后就可以投入使用。滇南站、吉东站目前正在安装设备,疆西站土建工程刚完成。这三个站是我们的短线。我们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最好的技术骨干派到这三个站去,抓紧时间安装调试。”

凌副司令问:“能赶上任务吗?”

“没问题,我们已经派出一名副部长、两名副参谋长到现场督战去了。”

“有什么需要办的吗?”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渭原指挥控制中心还没有建好。这次任务的指挥控制中心设在28号,利用雷达团的计算机进行轨道计算。我们技术人员上周到达28号,已经开始工作了。”

凌副司令问雷达团雷团长:“你们协调了吧,有问题吗?”

雷团长回答说:“要人给人,要机时给机时,保证不耽误强部长的准备工作。”

强部长说:“雷团长的配合没什么说的。不过,由于我们的工作量太大,要植入调试23000多条程序,要试算120个卫星预报点数据。因而,机时还是太紧张了。”

凌副司令问:“你们两家是怎么分配机时的?”

雷团长说:“白天,主机我们用,辅机由测量部用,晚上10点以后,两台机子全部归他们用。因为强部长他们的计算量太大,计算机容量和速度就显得不够了。我团桂懿香正在搞一项技术革新,一旦成功,可以提高运算速度10倍。目前,革新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再有三五天时间,就有结果。”

凌副司令问:“桂懿香来了没有?”

“到!”桂懿香站了起来。

“你的革新什么时候能完成?”

“预计还得一周时间。”

“有把握吗?”

“不敢说绝对了,起码有80%的把握。”

“现在主要问题是什么?”

“要对原来的程序修改,因为新的程序要嵌入到原程序中。这样就涉及到运行程序的变化。团里现在要搞联试合练,程序还是原来的。而调试新程序时,要转换成新的程序。现在的矛盾就是倒来倒去比较费事。要是我的程序调试能连着干,估计有三天时间就成。”

听了桂懿香的发言,凌副司令心里有谱了。他对测量处梁处长说:“你去现场协调一下,要是有可能,就专门空出两三天来,让桂懿香把革新搞完,这样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当然,他心里也想,即使革新搞不成,这样也有了结论,便于后面的工作安排。

桂懿香大声回答说:“保证按时完成。”

凌副司令继续说:“总之,雷达团、测量部的任务很艰巨,也是整个发射中心工作的短线。强部长、雷团长,你们可不能拖卫星发射的后腿哦。”

强部长和雷团长双双站起来回答:“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凌副司令接着问:“咱还有一个问题,要是信息传不过来,强部长你的轨道计算、轨道预报,就全都抓瞎了。这次的实时信息传输量又特别大,而通信线路还是过去那一套。怎么办?信处长,通信处有什么高招吗?”

通信处信处长站起来回答:“报告副司令,我们正在做方案。”

“啥方案?说出来听听。”

信处长说:“方案是汤参谋作的。”

孙参谋长对汤耀宗说:“汤司令——不,汤参谋,说说方案。”

“汤司令”是那大泉给汤耀宗起的外号。一次汤耀宗来看望老同学,刚好团里放映《地道战》。当影片中出现汤司令的镜头时,那大泉说:“那不是汤耀宗吗!”邵紫荆、盖世华、凌筱恬等异口同声地说:“太像了!”从此,老同学见面,没人再叫他的姓名,皆呼为“汤司令”。汤耀宗生来就是好脾气,平时喜欢嘻嘻哈哈开玩笑,也不在乎叫他“汤司令”,有时还附和着竖起大拇指,得意地高喊:“高!实在是高。”再后来,那大泉几个同学到他的中队看望他,把“汤司令”也带到了他所在的通信团,从此,通信团上到团长,下到战士,都管他叫“汤司令”。汤耀宗半年前从通信团调到通信处当参谋,“汤司令”的绰号也随之带到发射中心机关,就连参谋长也叫他“汤司令”。

汤耀宗听到参谋长点名叫他,唰地站起来,说:“俺们正在讨论方案,还不太成熟。”接着他汇报了测量数据、指挥口令及时间统一信号利用有线无线传输的方案。

凌副司令听完后,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汤耀宗说:“最大问题就是利用地方的通信线路传输,情况比较复杂,质量也不太好,保密安全性差。”

“怎么解决?”

汤耀宗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从技术上说,还没有什么好办法。俺想,实在不行,就派民兵看守电线杆。”说完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馊主意,竟不好意思地偷偷笑起来。

凌副司令一听,也禁不住哈哈大笑:“好一个汤司令,你真能想,也真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