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西蒙与纽厄尔
图1-12 赫伯特·西蒙
1975年度的图灵奖授予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位教授: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见图1-12)和艾伦·纽厄尔。他们两人曾是师生,后来成为了极其亲密的合作伙伴,共事长达42年,直至纽厄尔于1992年去世。这是图灵奖首次同时授予两位学者。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11]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犹太家庭,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知名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西蒙对我国学术界有着较深的影响,他多次来华交流讲学,并开展合作研究,还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司马贺,1994年西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艾伦·纽厄尔[12](见图1-13)1927年3月19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他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家,曾就职于兰德公司(RAND),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泰珀商学院和心理学系任职。
图1-13 艾伦·纽厄尔
艾伦·纽厄尔在兰德公司工作时与美国空军合作开发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需要模拟在雷达显示屏前工作的操作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这使得纽厄尔对“人如何思维”这一问题产生兴趣。而时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系主任的赫伯特·西蒙在兰德公司结识了纽厄尔,自此两人开始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1957年,西蒙和纽厄尔联合开发了IPL语言(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这是人工智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其基本元素是符号,并首次引进了表处理方法[13]。这种方法首先找出目标要求与当前态势之间的差异,选择有利于消除差异的操作以逐步缩小差异并最终达到目标。利用这种方法,他们成功地开发了最早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在开发“逻辑理论家”的过程中,他们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链表”(list)作为基本的数据结构。IPL是所有表处理语言的始祖,也是最早使用递归子程序的语言。在合作过程中,纽厄尔所表现出的才能与创新精神深得西蒙的赞赏,在西蒙的竭力推荐下,纽厄尔得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注册为研究生,并在西蒙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
1961年,纽厄尔离开兰德公司,正式加盟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西蒙及阿兰·珀里思(Alan Perlis,首届图灵奖获得者)一起筹建了该校的计算机科学系,这是美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批建立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之一,纽厄尔和西蒙、佩利一起并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三驾马车”。纽厄尔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最大(甚至可以说毕生)精力,他与西蒙等计算机先驱想通过发展计算机科学来改变整个学校,甚至想把匹兹堡改造成为科技密集型的新城市,把宾夕法尼亚西部地区改造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长期以来在业界拥有极高的声誉,拥有像西蒙和第二代人工智能学者中的佼佼者雷迪(R.Reddy,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最终匹兹堡和宾夕法尼亚西部地区成为在美国除硅谷之外最重要的IT产业基地之一。在西蒙和纽厄尔这样一些“带头羊”的领导下,卡内基·梅隆大学曾经研制与开发过一些著名的计算机系统,并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C.Vmp,脉动阵列[systolic array,由美籍华人学者孔祥重(H.T.Kung)首先提出]计算机Warp及和Intel合作实现的商品化的iWARP;产生式人工智能语言或称为专家系统工具OPS(expert system tool offcial production system);超媒体系统ZOG和KMS;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的六腿漫步机器人Ambler,拟用于在外星球表面观察和收集有关物理、气象和生物等种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