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前述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中我们可知,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人格与生物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社会心理学“边缘学科”的性质。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与其母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不仅从母学科中吸收了大量营养,而且还从其他学科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我们重点阐述它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都研究社会行为。由于社会是由个体汇集组成,因此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不免有重叠的研究领域,比如,它们都研究下列的问题:暴力、偏见、文化差异、婚姻等。二者主要的差异在于,社会学的焦点不是个体的心理,而是整个宏观社会。社会学的分析水平是团体或情境。而社会心理学以对个体的研究为根基,并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对社会心理学家而言,分析的层次是社会情境下的个体。
比如,为了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故意去伤害别人,社会心理学就会去重点研究,在特定情形下引发攻击行为的心理过程。比如攻击前,挫折感的强度应达到什么程度?受挫是不是必要条件?如果人们有挫折感,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以攻击行为来宣泄情绪?又有哪些行为可能导致一个受挫个体出现攻击反应?
社会学家对于攻击行为虽然也可能有兴趣,但是他们会关注在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的社团或团体的成员之间为何会产生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例如,美国的谋杀案发案率为什么远远高于加拿大?在美国,为什么某些社会阶层中的谋杀案发案率比较高?社会变迁和攻击行为的改变之间有何关联?
此外,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社会心理学更多地采用实验法,通过精确、量化地操纵相关变量,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以获取一些现象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在20世纪上半叶,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标准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小的,很少受关注的领域,而人格心理学是一个强盛王国。人格理论家,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和马斯洛,发展了大量的理论,影响了许多学科思想家的思想。此时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在努力探索如何模仿人格心理学的套路。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社会心理学成为一个庞大的、蓬勃发展的领域,而人格心理学失去了许多的影响力。这两个领域也开始出现紧密的结合,其象征是对两个领域都是首要的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它逐渐成为美国心理学会(APA)出版的最大杂志。从杂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研究内容是交织在一起发表出来的,人格心理学可谓是社会心理学的近亲。
但是,现今的这两门学科强调的重点迥然不同,有点水火不相容的味道。人格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差异,也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差异,其逻辑是人们不同的人格导致了其行为的差异,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情境中都会有这种个体差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主要是由社会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的人格在社会情境下势单力薄,不同的个体(意味着不同的人格)在相同的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相似的。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个体和人际层面如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模拟研究”和拉塔涅的“旁观者效应”。前者的研究表明,让不同的参与者模拟警察,这些参与者最后就会越来越像警察;而让其他不同的参与者模拟罪犯,参与者最后也就会越来越像罪犯。后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旁观者众多,会抑制人们的助人行为,无论什么人都是如此。在这里,人格都去哪里了呢?群体层面也是如此,如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促进”研究表明,在群体中,简单、熟练的动作会使其行为效率得以提高,而不管是什么样的个体。社会心理学的这种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一样的观点可以称为“无差异个体(the Nondifferent Individual)”。选择这个术语是为了与在人格心理学中所强调的个体差异形成对比。其基本理论是行为主要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故也称之为“情境响应者(the Situational Responder)”。人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是情境压力和影响的直接结果。与许多人格理论认为的自我内部有大量深奥的东西不同,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内部除了有使人们对当下的情境作出反应的机制外,并没有什么东西。当然,无差异个体理论的倡导者可能认为,人确实有个性特征和差异。他们只是认为,这些特性不是非常重要或没有多大影响力。
总而言之,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两个与它关系最密切的学科(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之间。它和社会学一样重视情境和整个社会影响行为的方式,但更重视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的个体心理成分。它和人格心理学一样强调个体的心理,但强调的不是个体差异,而是使大多数人都会受社会影响的心理过程。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孕育下产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门母体学科。在随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其他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等又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的社会心理学还会从更多的学科中汲取营养,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之所以成为一门边缘学科,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从宏观上看,有自然的环境地理因素,也有社会的文化历史因素;从中观的角度看,则有生物生理的因素;从微观的角度看,有群体个体及其交互的因素,和人际群际的因素,等等。其中每个方面的因素都有众多的学科去研究,而社会心理学则需要从所有的这些学科中汲取营养,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长期以来,社会学把社会心理学当作是自己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心理学也把社会心理学当作是自己的分支学科。我们可以从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看出:社会学系有社会心理学的专业和课程,心理学系也有社会心理学的专业与课程。而且,社会心理学在这两个系中似乎都是“二等公民”,因为社会学家觉得社会心理学不够“结构完整”,不够“宏观”,理论性不够;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不够“基本”,不够“微观具体”,实证性不够。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呢?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从它最早的两门母体学科来讲,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既不像社会学那样,只重视外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也不像心理学那样,只重视内在人格因素的作用,而是既重视外在,又重视内在。把人的社会行为看作是外在环境和内在人格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研究主题,既不是抽象的社会,也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和个人的互动关系。因此,把它简单地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都是不恰当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独立出来的学科了,准确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关于这点,引用我国著名学者的观点,周晓虹(1997)先生说:“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方文(2011)教授也说道:“社会心理学绝不是哪个学科的附属亚学科,它以从容开放的胸怀,持续融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智慧,逐渐建构和重构自主独立的学科认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问。”
(1)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李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516.
(2) 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第九版)[M].邢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李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516.
(4) 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冯文侣,等译,吴江霖,审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
(5) 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
(6) David G. Myers,Jean Twenge. Social Psychology[M]. 12th ed. New York:McGraw-Hill,2016:2.
(7) 肯里克,纽伯格,西奥迪尼.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第5版)[M].谢晓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8) Saul Kassin,Steven Fein,and Hazel Rose Markus. Social Psychology[M]. 9th Edition.Belmont: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4:6.
(9) Thomas Gilovich,Dacher Keltner,Serena Chen,Richard E. Nisbett. Social Psychology[M]. 4th ed.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Inc.,2016:5.
(10) Catherine A. Sanderson. Social Psychology[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Inc.,2010:4.
(11) John D. DeLamater,Daniel J. Myers. Social Psychology[M]. Seventh Edition. Belmont: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1:3.
(12) Edgar F. Borgatta,Rhonda J.V.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0:2766.
(13) George Ritzer.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4516.
(1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5-16.
(15)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8.
(16)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2.
(17) Richard E. Nisbett.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M]. New York:The Free Press,2003:76-77.
(18) Cookie White Stephan,Walter O. Stephan,Thomas F. Pettigrew. The Fu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1:83.
(19)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