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1]

望飞来、半空鸥鹭[2],须臾动地鼙鼓[3]。截江组练驱山去[4],鏖战未收貔虎[5]。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6]。风波平步[7]。看红旆惊飞[8],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9]。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10],人间儿戏千弩[11]。滔天力倦知何事[12],白马素车东去[13]。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14]。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15]

【解读】

此词为淳熙二年(1175)中秋在临安(今杭州)观钱塘潮时所作。要能深入理解此词的含义,须先明白其写作背景以及叶衡其人的政治面貌。此前一年叶衡自建康被召入朝,先任参知政事(副相),后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本年辛弃疾因叶衡力荐,也入朝为仓部郎官。中秋他们同在钱塘江观潮,辛弃疾因作此词上呈叶衡。叶衡在南宋官场中是一位力主抗金并较有作为的人,《宋史》本传称其“负才足智,理兵事甚悉”。他早就很赏识辛弃疾,及其为相,就向孝宗皇帝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使之得以入朝为仓部郎官,后又荐为提点江西刑狱。叶衡可以说是辛弃疾的恩人和事业上的知己。但在那昏暗的南宋朝廷中,叶衡未能稍安于位。就在这次中秋观潮之后不到一个月,叶衡即因汤邦彦的攻讦而被罢相,流放到郴州。次年汤邦彦使金辱命,被贬岭南,叶衡才得以奉诏自便,回到杭州。由此可知,作者写此词时,以叶衡为首的抗战派正处于被打击迫害的危境之中。词中所抒之情,与这一特定背景密切相关。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推测其作意云:“词为上叶丞相而作,其蒿目时艰,意有所讽耶?”差为近之,可惜说得太笼统,让我们略加分析。

此词为即景抒情之作,大致用上片写所见,下片写所感的常格结构成篇。上片极写潮水涌起时的壮观及其种种生动的景象,而又分为两个层次:先用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比喻凸显潮水的惊天动地之势,后以纪实之笔描述弄潮儿艺高胆壮、风波平步的水面表演。对“吴儿”雄姿的赞美,间接地流露出作者对东南一带军民中蕴藏的巨大力量的钦佩与信任,以及对南宋军民最终能够战胜貌似强大的金人的信心。词的下片,由潮水的涨落起兴,联系“潮神”伍子胥的悲惨故事,寄寓了作者对叶衡的同情、理解和自己对现实的愤恨与牢骚。这是全篇主旨所在。作者发思古之幽情,完全是为了以古喻今,抨击现实。“堪恨”二句,简括地叙写伍子胥忠而见疑,被迫自杀,冤魂千年不散的故事,主观感情色彩极为浓烈。从“堪恨”、“怨愤”两个感情毕露的词,可以倾听到作者借古人的遭遇吐露自己怨气的心声。“功名自误”一句,是议论,也是言情,表现出作者由于叶衡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抗战派的不利处境而引起的牢骚。末三句以范蠡的故事作结,实际上是表露了对叶衡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己对报国有心而仕途多艰的现状的忧虑。


[1] 观潮:指观赏钱塘江潮。叶丞相:即叶衡,见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注。

[2] 鸥鹭:沙鸥和白鹭,两种白色的水鸟。这里用以比喻潮水来时白色的浪花。

[3] 须臾(yú鱼):一会儿,片刻。动地鼙(pí皮)鼓:语本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这里借鼓声来形容潮水的轰鸣声。鼙鼓,古代军用的一种战鼓。

[4] 组练:“组甲被练”的省写,是古代军士所穿的两种白色衣甲。引申指军队。这句形容潮水涌来,像千万白衣甲的士兵在驱赶大山。这也是化用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5] “鏖(áo熬)战”句:形容潮水来势凶猛,就像勇士大战相持不下。鏖战,激烈地战斗。貔(pí皮),一种似熊的猛兽。这里用“貔虎”比喻士兵。

[6] 悄惯得:直纵容得。悄,直,浑。吴儿:指江浙一带弄潮的青少年。

[7] “风波”句:形容“吴儿”谙熟水性,在潮头嬉戏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样。

[8] 红旆(pèi佩):红旗。

[9] 蹙(cù促)踏:踩踏。

[10] 长鲸吞吐:语本左思《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这里形容潮水规模之大。

[11] “人间”句:谓当年吴越王钱镠用弓弩射钱塘江潮简直是开玩笑。据《宋史·河渠志》载: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曾在杭州候潮门外布置士兵以强弩数百射潮,想止住潮水冲击,以便筑堤。

[12] 滔天力倦:指潮水闹够了,“疲乏”了。

[13] 白马素车:化用汉枚乘《七发》中形容曲江波涛之语:“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用以比喻潮水。又,这也是用关于伍子胥的神话传说。据《太平广记》卷二九一“伍子胥”条载: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人们在钱塘江边“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这里把潮水退走说成是伍子胥乘白马素车向东离去。

[14] “属镂(lòu漏)”句: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据该篇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与越王勾践讲和,放虎归山。后又听信奸臣的谗言,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令其自杀。子胥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中。传说子胥冤魂不散,年年八月驱水作潮。

[15] “谩教得”三句:意思说,古来忠臣遭祸的教训告诉人们,要保全自身,只能像陶朱公(范蠡)那样,带上西施去泛舟五湖。按,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知道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就弃官而去,变姓名,自号鸱夷子皮,浮海出齐经商。后止于陶,又自号陶朱公。又,相传范蠡献西施于吴王,吴灭后,他复取西施泛舟五湖而去。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