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一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史事,所记史事比《春秋》多十一年。关于《左传》的作者,历来争论颇多。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人多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时人的著作。

《左传》以比《春秋》更为丰富的内容,记录了春秋至战国初期周王朝和各国诸侯的众多政治、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将这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矛盾冲突系统地表现了出来,并站在儒家立场上分辨善恶,判别是非,为后人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左传》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作者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传神,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语言简练而含蓄,婉转而蕴藉。

郑伯克段于鄢[1]隐公元年 左传

[2],郑武公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他邑唯命[11]。”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3]。祭仲曰[1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1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1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8]?”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9]?不如早为之所[20],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2],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3]。公子吕曰[2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5]?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6];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7]。”公曰:“无庸,将自及[28]。”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9],至于廪延[30]。子封曰[31]:“可矣,厚将得众[32]。”公曰:“不义不,厚将崩[33]。”

大叔完聚[34],缮甲兵[35],具卒乘[36],将袭郑[37]。夫人将启之[38]。公闻其期[39],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40]。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41],公伐诸鄢。五月辛丑[42],大叔出奔共[43]

书曰[44]:“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45];如二君,故曰克[46];称郑伯,讥失教也[47];谓之郑志[48]。不言出奔,难之也[49]

遂寘姜氏于城颍[50],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51]。”既而悔之[5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53],闻之[54],有献于公[55],公赐之食,食舍肉[56]。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57]。”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58]!”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9]?”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60]?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61],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62]:“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63]!”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64]”遂为母子如初[65]

君子曰[66]:“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6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68]。’其是之谓乎。[69]

周郑交质[70]隐公三年 左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71]。王贰于虢[72],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73],郑公子忽为质于周[74]。王崩[75],周人将畀虢公政[76]。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77];秋,又取成周之禾[78]。周郑交恶[79]

君子曰:“信不由中[80],质无益也。明恕而行[81],要之以礼[82],虽无有质,谁能间之[83]?苟有明信[84],涧、溪、沼、沚之毛[85]、蘩、蕰、藻之菜[86],筐、筥、锜、釜之器[87],潢污、行潦之水[88],可荐于鬼神[89],可羞于王公[90]。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91],《雅》有《行苇》、《泂酌》[92],昭忠信也[93]。”

石碏谏宠州吁[94]隐公三年 左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95],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96]。又娶于陈[97],曰厉妫。生孝伯,蚤死[98]。其娣戴妫生桓公[99],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100]。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101],弗纳于邪[102]。骄、奢、淫、佚[103],所自邪也[104]。四者之来[105],宠禄过也[106]。将立州吁[107],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08]。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109],憾而能眕者[110],鲜矣[111]。且夫贱妨贵,少陵长[112],远间亲[113],新间旧[114],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115],所以速祸也[116]。君人者[117],将祸是务去[118],而速之,无乃不可乎[119]?”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120]

臧僖伯谏观鱼[121]隐公五年 左传

[122],公将如棠观鱼者[123]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124],其材不足以备器用[125],则君不举焉[126]。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127]。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128],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129]。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130],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131],皆于农隙以讲事也[132]。三年而治兵[133],入而振旅[134],归而饮至[135],以数军实[136]。昭文章[137],明贵贱,辨等列[138],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139],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140],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141],器用之资,皂隶之事[142],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143]。”遂往,陈鱼而观之[144]。僖伯称疾不从[145]

书曰:“公矢鱼于棠[146]。”非礼也,且言远地也[147]

郑庄公戒饬守臣[148]隐公十一年 左传

秋七月[149],公会齐侯、郑伯伐许[150]。庚辰[151],傅于许[152]。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153],子都自下射之[154],颠[155]。瑕叔盈又以蝥弧登[156],周麾而呼曰[157]:“君登矣[158]!”郑师毕登。壬午[159],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160],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161]。”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162],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163],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164],其敢以许自为功乎[165]?寡人有弟[166],不能和协,而使其口于四方[167],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168],吾将使获也佐吾子[169]。若寡人得没于地[170],天其以礼悔祸于许[171],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172]。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173],如旧昏媾[174],其能降以相从也[175]。无滋他族实偪处此[176],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177]?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178],亦聊以固吾圉也[179]。”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180],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181]。吾先君新邑于此[182],王室而既卑矣[183],周之子孙日失其序[184]。夫许,大岳之胤也[185]。天而既厌周德矣[186],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187]。礼,经国家[188],定社稷,序人民[189],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190],服而舍之[191],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192],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臧哀伯谏纳郜鼎[193]桓公二年 左传

夏四月[194],取郜大鼎于宋[195],纳于大庙[196]。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197],将昭德塞违[198],以临照百官[199],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200]。是以清庙茅屋[201],大路越席[202],大羹不致[203],粢食不凿[204],昭其俭也[205]。衮、冕、黻、珽[206],带、裳、幅、舄[207],衡、、纮、[208],昭其度也[209]。藻、率、鞞、鞛[210],鞶、厉、游、缨[211],昭其数也[212]。火、龙、黼、黻[213],昭其文也[214]。五色比象[215],昭其物也[216]。钖、鸾、和、铃[217],昭其声也。三辰旂旗[218],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219]。文物以纪之[220],声明以发之[221],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222]。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223],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24],其又何诛焉[225]!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226]。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227],义士犹或非之[228],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229]

周内史闻之曰[230]:“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季梁谏追楚师[231]桓公六年 左传

楚武王侵随[232],使薳章求成焉[233],军于瑕以待之[234]。随人使少师董成[235]。斗伯比言于楚子曰[236]:“吾不得志于汉东也[237],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238],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239],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240],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241],请羸师以张之[242]。”熊率且比曰[243]:“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244]。少师得其君[245]。”王毁军而纳少师[246]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247]。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248]。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249],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250],祝史矫举以祭[251],臣不知其可也。”公曰[252]:“吾牲牷肥腯[253],粢盛丰备[254],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255]:‘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256],谓其备腯咸有也[257]。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258],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259]:‘嘉栗旨酒[260]。’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261],无谗慝也[262]。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263],亲其九族[264],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265],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266],庶免于难[267]。”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曹刿论战[268]庄公十年 左传

齐师伐我[269]。公将战,曹刿请见[270]。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271],又何间焉[272]。”刿曰:“肉食者鄙[273],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274]?”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275],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276],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277],弗敢加也[278],必以信[279]。”对曰:“小信未孚[280],神弗福也[281]。”公曰:“小大之狱[282],虽不能察[283],必以情[284]。”对曰:“忠之属也[285],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86],战于长勺[287]。公将鼓之[288]。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28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90],登轼而望之[291],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9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293],勇气也,一鼓作气[294],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9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96],故逐之。”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297]僖公四年 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98],蔡溃[299],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300]:“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0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30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303],何故?”管仲对曰[304]:“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305]:‘五侯九伯[306],女实征之[307],以夹辅周室[308]。’赐我先君履[30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310],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311]。尔贡包茅不入[312],王祭不共[313],无以缩酒[314],寡人是征[315];昭王南征而不复[316],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317]。”师进,次于陉[318]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319]。师退,次于召陵[320]

齐侯陈诸侯之师[321],与屈完乘而观之[322]。齐侯曰:“岂不穀是为[323]?先君之好是继[324]。与不穀同好[325],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326],辱收寡君[327],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328]!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29]?君若以力[330],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331],虽众,无所用之![332]

屈完及诸侯盟[333]

宫之奇谏假道[334]僖公五年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335]。宫之奇谏曰[336]:“虢,虞之表也[337]。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338]。一之谓甚,其可再乎[339]?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340],其虞、虢之谓也[341]。”

公曰:“晋,吾宗也[342],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343],大王之昭也[344]。大伯不从,是以不嗣[345]。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346];为文王卿士[347],勋在王室,藏于盟府[348],将虢是灭,何爱于虞[349]?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350]?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351],不唯偪乎[352]?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353]?”

公曰:“吾享祀丰絜[354],神必据我[355]。”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356]。’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357]。’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358]。’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359]。’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360],将在德矣。若晋取虞[361],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362]?”

弗听[363],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364],曰:“虞不腊矣[36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66]。”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367],遂袭虞[368],灭之,执虞公[369]

齐桓下拜受胙[370]僖公九年 左传

会于葵丘[371],寻盟[372],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373]。曰:“天子有事于文、武[374],使孔赐伯舅胙[375]。”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376],加劳[377],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378],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379]’!恐陨越于下[380],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381]

阴饴甥对秦伯[382]僖公十五年 左传

十月[383],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384]

秦伯曰:“晋国和乎[385]?”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386],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387]。曰:‘必报仇,宁事戎狄[388]。’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389]。曰:‘必报德,有死无二[390]。’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391]?”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392],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393],服而舍之[394],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395],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396]。’”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397],馈七牢焉[398]

子鱼论战[399]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400]。宋公将战[401],大司马固谏曰[402]:“天之弃商久矣[403],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404]。”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405]。宋人既成列[406],楚人未既济[407]。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08],宋师败绩。公伤股[409],门官歼焉[410]

国人皆咎公[411]。公曰:“君子不重伤[412],不禽二毛[41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414]。寡人虽亡国之余[415],不鼓不成列[416]。”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417],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418],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419],则如勿伤[420];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421],金鼓以声气也[422]。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423],鼓儳可也[424]。”

寺人披见文公[425]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吕、郤畏偪[426],将焚公宫而弑晋侯[427]。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428],且辞焉,曰:“蒲城之役[429],君命一宿[430],女即至[431]。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432],女为惠公来求杀余[433],命女三宿,女中宿至[434]。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435],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436],其知之矣[437]。若犹未也,又将及难[438]。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439]。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440],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441]!”

公见之,以难告[442]。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443]。己丑晦[444],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介之推不言禄[445]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446],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447],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448],非君而谁!天实置之[449],而二三子以为己力[450],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不亦诬乎?下义其罪[451],上赏其奸,上下相蒙[452],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453],以死谁怼[454]?”对曰:“尤而效之[455],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456]。”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457]。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458]。”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459]。曰:“以志吾过[460],且旌善人[461]。”

展喜犒师[462]僖公二十六年 左传

齐孝公伐我北鄙[463]。公使展喜犒师[464],使受命于展禽[465]

齐侯未入竟[466],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67],将辱于敝邑[468],使下臣犒执事[469]。”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470]。”齐侯曰:“室如县罄[471],野无青草[472],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473],股肱周室[474],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475],太师职之[476]。桓公是以纠合诸侯[477],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478]。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479]。’我敝邑用不敢保聚[480],曰:‘岂其嗣世九年[481],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482]?’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483]僖公三十年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484],以其无礼于晋[485],且贰于楚也[48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87]。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88]:“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489],师必退。”公从之。辞曰[49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49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492],敢以烦执事[49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94],焉用亡郑以陪邻[495]。邻之厚[496],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97],行李之往来[498],共其乏困[49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00],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50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50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0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0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05]

秦伯说[506],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507],乃还。子犯请击之[508],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09]。因人之力而敝之[510],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11]。以乱易整,不武[512]。吾其还也。”亦去之。

蹇叔哭师[513]僖公三十二年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514]:“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515],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516],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517],无乃不可乎[518]?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1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520],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52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522],尔墓之木拱矣[523]!”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524]。殽有二陵焉[525]: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526];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2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 本文详细地描写了郑庄公兄弟、母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成功地塑造了虚伪老辣的郑庄公、狂妄愚昧的共叔段以及机智聪颖的颍考叔等形象,体现了《左传》长于叙事的特征,其中遣词用字之含蕴与精准,尤显作者之匠心。郑伯,郑庄公。春秋时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郑庄公属伯爵,故称郑伯。段,即共(ɡōnɡ工)叔段,庄公弟。鄢(yān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 初:起初、当初,意指追述郑伯克段于鄢之前事。

[3] “郑武公”句: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郑,姬姓国(今河南新郑一带)。周宣王之弟友受封为郑桓公,传子武公,名掘突。申,姜姓国(今河南南阳)。

[4] 武姜:武公之妻姜氏,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5] 庄公:即郑庄公。共(ɡōnɡ宫)叔段,庄公之弟,名段,因年少,排行在末,故称叔,后又因出奔共地(今河南辉县),故称共叔段。

[6] 寤(wù务)生:胎儿脚先出,意为难产。寤,通“啎”,逆,倒着。

[7] 亟(qì器):屡次。

[8] 请制:姜氏请以制地为共叔段封邑。制,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西,一名虎牢,又名成皋。

[9] 岩邑:险要的城邑。

[10] 虢叔:东虢国之君。制地原为东虢国所属,据《竹书纪年》所载,郑灭东虢,制地遂属郑国。

[11] 他邑:其他城邑。唯命:“唯命是听”之省略,此为先秦习语,多见于文献之中,《左传》中尚有“迟速唯命”等语。

[12] 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13] 京城大(tài太)叔:《左传》杜预注为:“公顺姜请,使段居京,谓之京城大叔,言宠异于群臣。”顾颉刚在《史林杂识·太公望年寿篇》中认为:“古人用太叔,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叔段之称太叔,以其为庄公第一个弟弟也。”此处称为太叔,乃特见其地位之尊宠。

[14] 祭(zhài债)仲:郑大夫,字足,又称“祭仲足”或“祭足”,《左传·隐公三年》所谓祭足,《左传·隐公四年》所谓祭仲足,俱为此人,以其封地在祭(今河南中牟县之祭亭)而得名。

[15] 都:都邑,泛指一般城邑。城:指城墙。雉:量词,高一丈,长三丈谓之一雉。《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谓天子之城,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以此为定说也。”郑庄公为侯伯,国都当为五里,则每面长约九百丈,计三百雉。据下文所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故普通城邑不能过百雉,过百雉则有僭越之罪,为国家之害。

[16] 先王之制:先王的法度。国:国都,此处之“国”与前文之“都”相对举。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叁(三)”,下文“五之一”,“九之一”,同此。

[17] 不度:不合法度。非制:非先王之制。不堪:受不了。

[18] 焉:疑问代词,哪里。辟:通“避”,逃避。

[19] 何厌之有:有什么时候会满足?厌,通“餍”,满足。

[20] 早为之所:趁早替共叔段安排个地方。所,处所。

[21] 滋蔓:此处指共叔段势力增长,土地扩大。滋,增长。蔓,蔓延。图:谋划,对付。

[22] 毙:跌倒,倒下。

[23] 既而:不久。西鄙、北鄙:郑国西、北边境一带的土地。鄙,边境。贰:有二心。

[24] 公子吕:郑国大夫。

[25] 若之何:奈何、怎么办。

[26] 事:侍奉。

[27] 无生民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28] “无庸”二句:不用,将自己赶上(灾祸)。庸,同“用”。及,赶上。

[29] “大叔”句:共叔段又将原先两属之地收为自己的都邑。贰,指之前两属之地。

[30] 廪(lǐn凛)延: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部。

[31] 子封:即上文之公子吕,字子封。

[32] 厚将得众:土地增加也会让他得到民心。厚,土地增大。

[33] “不义不”二句:(共叔段)对国君不行道义,不亲近兄长,土地多了也必将垮台。,通“昵”,亲近。崩,山崩,此处指垮塌、崩溃。

[34] 完:修葺,此处指修葺城墙。聚:聚集黍米粮食。

[35] 缮甲兵:修理制造铠甲兵器。缮,修理、制造。甲兵,甲胄和兵器。

[36] 具卒乘:准备步兵车兵。具,置备。卒,步兵为卒。乘,车兵为乘。

[37] 袭:偷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白虎通·诛伐篇》:“袭者何谓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备也。”

[38] 夫人:指郑庄公与共叔段之母姜氏。启:开,此处指开城门,以为内应。

[39] 期:此处指共叔段与姜氏约定袭郑的日期。

[40] 乘:战车。春秋时期,战车在战争中普遍运用,杜预据古兵书《司马法》认为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杨伯峻根据《左传》中其他关于战车的相关记载,认为战车一乘步兵十人。

[41] 鄢:地名,即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

[42] 五月辛丑:古人以干支记时,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43] 出奔:出逃。

[44] 书曰:指《春秋》经文的记述。以下为释经文字,解释经文为何如此记述,即所谓“书法”。

[45] “段不弟”二句:共叔段为人处事不像兄弟,所以不称为弟。不弟,不像个弟弟。一说“弟”通“悌”,不遵行为弟之道。

[46] “如二君”二句:庄公与共叔段之战,犹如两国国君相战,庄公战胜,所以用“克”字。

[47] “称郑伯”二句:称为郑伯,是讥讽庄公对于弟弟不加教养。郑庄公作为兄长本有教养少弟之责,而庄公却存心放纵其弟养成其恶,所以不称兄,而只称其爵位。

[48] 郑志:郑伯本有之心意。志,心意。此处是《左传》作者通过庄公放纵其弟,养成其恶而一举消灭的史实,探究庄公心中之本意。

[49] “不言出奔”二句:《春秋》不写共叔段出逃外国,是因为共叔段并非自愿出逃,所以难以这样说啊。

[50] 寘:放置,安顿。城颍:地名,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51] “不及黄泉”二句:此句意为不死则不相见。黄泉,地下之泉。

[52] 既而:不久。

[53] 颍考叔:人名。颍谷:地名,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边疆之地方长官。

[54] 闻之:听闻到庄公后悔寘姜氏于城颍之事。

[55] 有献于公:有礼物敬献于郑庄公。

[56] 舍:放着,后写作“舍”。肉:此处指带汁的肉食,即下文之羹。

[57] 遗(wèi位):给予,馈赠。

[58] 繄(yī衣):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59] 敢问何谓也:请问此话是何意?颍考叔此言其实是明知故问,意欲引出庄公下文。

[60] 君何患焉:您担忧什么呢?

[61] 阙:挖掘。隧:挖隧道。

[62] 入:此处指进入隧道。赋:赋诗。

[63] 融融:和乐的样子。

[64] (yì义):与上文“融融”意义相近,即快乐舒畅的样子。

[65] “遂为”句:于是母亲与儿子还如当初一般。此处《左传》作者,用一个“初”字,点出了庄公与姜氏之矛盾并非真正的解决。一字用而众情具,作者匠心之细,由此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66] 君子曰:《左传》作者对所记历史事件发表的评论或意见,往往用“君子曰”表达出。

[67] 施(yì易):延伸、扩展。

[68] “《诗》曰”三句:此诗句见《诗经·大雅·既醉》。

[69] “其是”句: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是,此处指颍考叔。

[70] 本文记述了郑庄公与周平王试图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最后失败,周郑交恶的事件。交质,交换人质。古代派往别国去作抵押品的人,多由王子或世子充当。

[71] 平王卿士:周平王的执政大臣。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身份兼掌周王室实权。

[72] 王贰于虢:周平王不想让郑庄公独大,于是分权给虢公。虢(ɡuó国),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贰,二心,即另有心思。

[73] 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名狐。质:人质。

[74]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75] 崩:去世,古时帝王死称崩。

[76] 畀(bì必):交给,给予。

[77] 温:周王畿内小国,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78] 成周:周之东都,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79] 交恶(wù务):互相怨恨,关系变坏。

[80] 中:同“衷”,内心。

[81] 明恕:互相体谅。恕,推己及人,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

[82] 要(yāo腰):约束。

[83] 间(jiàn建):离间。

[84] 明信:诚心敬意。

[85] 沼:池塘。沚:水中的小块陆地。毛:地面上生长或种植的植物的通称,此指野草。

[86] 、蘩、蕰、藻:四种野菜名。(pín贫),指浮萍。蘩,指白蒿。蕰(wēn温),是一种水草。藻,是一种聚生的藻类。

[87] 筐、筥(jǔ举):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qí其)、釜(fǔ斧):古代烹煮用的炊具,有三只脚的叫锜,没有脚的叫釜。

[88] 潢污:池中的积水。潢为大池,污为小池。行(hánɡ杭)潦:道路上的雨水。行为道路,潦为雨水。

[89] 荐:进献。

[90] 羞:与“荐”皆为进献之意。

[91] 《风》:《诗经·国风》。《采蘩》、《采》:均为《国风·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92] 《雅》:这里指《诗经·大雅》。《行苇》、《泂(jiǒnɡ窘)酌》:均为《大雅·生民之什》篇名,描写享宴祭祀。

[93] 昭:彰明。

[94] 本文记载了石碏劝谏卫庄公不要过分地溺爱儿子州吁的事。石碏(què却):卫国大夫。州吁:卫国公子,卫庄公嬖妾所生。

[95] 卫庄公:名扬,公元前757年至前735年在位。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东宫得臣:齐庄公太子得臣。东宫,太子的居所,这里代指太子。

[96] 《硕人》:见《诗经·卫风》,相传是赞美庄姜的诗。

[97] 陈:国名,妫(ɡuī归)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98] 蚤:同“早”。

[99] 娣:女弟,即妹妹。一般指同嫁一个丈夫的妹妹。春秋时嫁女有以妹为陪嫁之礼。戴妫:“戴”和上文“厉妫”的“厉”,都是谥号。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100] 嬖人:指受宠的婢妾。

[101] 义方:关于义的道理和准则。

[102] 纳:入。

[103] 佚:放荡,放纵。

[104] 所自邪也:是不义而邪的缘由。

[105] 四者:指骄、奢、淫、佚。

[106] 宠禄过也:给予的宠爱和富贵太多了。

[107] 立州吁:立州吁为太子。

[108] 阶之为祸:即“为祸之阶”,成为酿成祸乱的阶梯。

[109] 憾:怨恨。

[110] 眕(zhěn枕):隐忍,克制,不轻举妄动。

[111] 鲜(xiǎn显):少。

[112] 陵:同“凌”,欺凌。下文的“加”意思相同。

[113] 间:离间。

[114] 新:州吁之母后来得宠,所以称为“新”。

[115] 去:背离。

[116] 速:招致。

[117] 君人者:统治人的人,这里指国君。

[118] 务:勉励从事。

[119] 无乃:恐怕,表疑问语气。

[120] 老:告老致仕。

[121] 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认为不合礼义,谆谆劝阻,而鲁隐公为了个人享乐,不听忠告。本文旨在说明国君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法,作为臣下和民众的表率。臧僖伯:即鲁国公子姬(kōu抠),他的子孙后来封于臧,僖是谥号。

[122] 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123] 公:指鲁隐公,公元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如:往。棠: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北。鱼:通“渔”,作动词,捕鱼。

[124] 物:物品,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讲:讲习,训练。大事:指祭祀和军事。

[125] 材:材料,指下文所说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一类的东西。器用:专指用于祭祀和兵戎大事的器物。

[126] 举:指行动。

[127] 纳:纳入。轨物:法度与礼制。

[128] 度(duó夺)轨量:校正法度。度,衡量。量,程度,差等。

[129] 章:通“彰”,彰明,发扬。采:文采。

[130] 亟:多次,屡次。

[131] 春蒐(sōu搜)、夏苗、秋狝(xiǎn显)、冬狩:对四季狩猎的不同称呼。蒐,搜寻,谓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苗,谓捕猎伤害庄稼的禽兽。狝,杀,谓秋天主肃杀之气,可杀伤禽兽。狩,围守,谓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加以围猎。

[132] 农隙:农闲时候。隙,空闲。

[133] 治兵:军队外出演习。

[134] 振旅:军队回来后进行整顿。振,整治。旅,众,指军队。

[135] 饮至:诸侯朝拜、会盟、征伐之后,在宗庙里举行的一种饮酒庆贺仪式。

[136] 军实:这里指车马、人数、器械和猎获物。

[137] 昭:表明。文章:这里指不同的车服旌旗。

[138] 等列:等级。

[139] 登:装入,陈列。俎(zǔ祖):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祭品的礼器。

[140] 射:射猎。

[141] 若夫:至于。山林:材木樵薪之类。川泽:菱芡鱼龟之类。

[142] 皂(zào造)隶:古代对贱役的称呼,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43] 略地:巡视边境。

[144] 陈鱼:陈设捕鱼器具。观鱼:观看捕鱼。

[145] 称疾:推说有病。古代小病为“疾”,大病、重病为“病”。

[146] “公矢”句:此句为《春秋》原文。矢:通“施”,陈列。

[147] 远地:棠距曲阜较远,故称远地。

[148] 鲁隐公十一年七月,鲁、齐、郑联合起来攻克了许国,并将许地交与郑国托管。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主持许国国政,而另派郑国大夫公孙获进行监督。郑庄公对百里和公孙获的告诫,谋虑深远,分析透辟,措辞委婉曲折。戒饬,告诫教导。

[149] 秋七月:指鲁隐公十一年(前712)秋季。

[150] 齐侯:指齐僖公,公元前730年至前698年在位。齐国属侯爵,故称齐侯。郑伯:指郑庄公。许:国名,姜姓,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151] 庚辰:七月一日。

[152] 傅:通“附”,逼近。

[153] 蝥(máo毛)弧:一种旗帜的名称。

[154] 子都:即郑国大夫公孙阏(è厄)。郑师出发前,郑庄公在宗庙分发武器,子都与颍考叔争夺兵车,子都没有争到,所以怀恨在心,射杀颍考叔以报复。

[155] 颠:跌倒,坠落。

[156] 瑕叔盈:郑国大夫。

[157] 周麾:向四方舞动旗帜。麾,通“挥”。

[158] 君:国君,这里指郑伯。

[159] 壬午:七月三日。

[160] 共:通“供”,进献贡物。

[161] 弗敢与(yù玉)闻:指鲁庄公拒绝接受许国的土地。与闻,听从的意思。

[162] 许叔:许庄公的弟弟,即后来的许穆公。东偏:东部边境地区。

[163] 不逞:不满意。

[164] 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群臣。共亿:相安,和谐。亿,安。

[165] 其:通“岂”。

[166] 弟:指共叔段。

[167] 其口:靠薄粥维持生活。形容生计艰难,勉强度日。四方:此指国外。这里指共叔段谋叛,事败,出奔共地。

[168] 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抚柔:安抚怀柔。

[169] 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

[170] 得没于地:指寿终后得埋骨于地下。

[171] “天其”句:天后悔带给许的灾难,重新以礼相待。

[172] 无宁:宁可。兹:使。下文“无滋”之“滋”与此同义。

[173] 请谒:请求。

[174] 昏媾:婚姻。“昏”通“婚”。

[175] 降:降心,屈尊。

[176] 他族:别的国家。实:定居。偪:同“逼”,迫近。

[177] 禋(yīn因)祀:祭祀天神的仪式。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玉帛于柴上焚烧。禋祀许,即替许国主持祭祀,意谓占有许国。

[178] 唯:仅,只。许国之为:为了许国。

[179] 圉:边境。

[180] 而:通“尔”,代词,你。贿:财物。

[181] 亟(jí及):急,赶快。

[182] 先君:指郑武公。新邑:指建立新郑的时间不长。郑原在陕西,武公东迁至新郑,至庄公,仅两代。

[183] 王室:指周王室。卑:衰微。

[184] “周之”句:这里是说周的后代已经衰落。郑也是周的后代,姬姓。

[185] 大(tài太)岳:即四岳,上古官名,掌四岳祭祀。传说许为尧时四岳之后。胤:后代。

[186] 厌:厌弃。

[187] 是:代词,意谓这件事。

[188] 经:治理。

[189] 序:用作动词,指使人民有次序等级,不致混乱。

[190] 无刑:无视法度。

[191] 服:服罪。

[192] 相(xiànɡ向):相度,观察。

[193] 宋国太宰华督弑殇公,害怕诸侯来讨伐,所以大肆贿赂诸国,鲁桓公接受了华督贿赂的郜鼎,并把它陈列在太庙中。为此,鲁国大夫臧哀伯向鲁桓公进谏,对这种严重违背礼法的行为提出了严正的批评。臧哀伯,鲁国大夫,又名臧孙达,臧僖伯之子。郜鼎,郜国所造之鼎。郜,国名,姬姓,在今山东成武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炊器,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相传夏禹铸九鼎,后遂以鼎为立国重器,象征国家权力。

[194] 夏四月:指鲁桓公二年(前710)夏季四月。

[195] 宋: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一代。郜早灭于宋,其鼎也归于宋。

[196] 大(tài太)庙:帝王的祖庙,这里指鲁国始祖周公姬旦之庙。

[197] 君人者:君临天下的人,即国君。

[198] 塞违:杜绝邪恶。

[199] 临照:显示,示范。

[200] 令德:美德。令,善,好。

[201] 清庙:即太庙,祖庙。茅屋:以茅草装饰清庙的屋顶。

[202] 大路:天子祭祀时所用的车。路,又作“辂”。越(huó活)席:蒲草编的席子。越,通“活”,结,束,结蒲为席。

[203] 大(tài太)羹:肉汁,这里指用作祭祀的肉汁。不致:不用五味调和。

[204] 粢食(zī sì滋四):古代供祭祀用的各类食物。不凿:不细舂,不做精加工。

[205] 昭:表明。

[206] 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黻(fú福):古代用作祭服的蔽膝,用来遮蔽腹膝之间。珽(tǐnɡ挺):即大圭,古代天子所持玉笏。

[207] 带:古人束衣的革带。裳:古代下衣为裳,上衣为衣。幅(bī逼):邪幅,如今之绑腿布。舄(xì细):一种双层底的鞋。古代双层底的鞋为舄,单层底的鞋为履。

[208] 衡、(dǎn胆)、纮(hónɡ红)、(yán岩):古代冠冕上的四种装饰品。衡,结冠冕于发髻上的横簪。,冠冕上系结玉瑱的绳子,由颔下挽上而系于笄的两端。纮,冠冕上的纽带。,覆盖在冠冕上的装饰。

[209] 昭其度也:是用来表示法度的。

[210] 藻:放玉器的垫子。用木板制成,外包皮革,上面绘有花纹。率(lǜ律):佩巾,字亦作“帨”。鞞(bǐnɡ丙):刀鞘。鞛(běnɡ崩上声):佩刀刀把处的装饰。

[211] 鞶(pán盘):是一种束腰的革带。厉:鞶带下垂的部分。游(liú流):通“旒”。旌旗末尾的垂饰。缨:即马鞅,系在马胸前,用以驾车。

[212] 昭其数也:是用来表示等级的。

[213] 火、龙、黼(fǔ斧)、黻(fú福):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图案。火为火焰。龙为游龙。黼为黑白相间的如斧形的花纹。黻为黑青相间如“亞”形的花纹。

[214] 文:文彩。

[215] 五色比象:指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在礼服上绘成山、龙、花、虫之象。五色,古人把车服器械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因为玄色介于赤黑之间,不是正色,所以只称五色。

[216] 昭其物也:是用来表示物不虚设,必有所象。物,指器物的颜色。

[217] 钖(yánɡ杨)、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旌旗上的响铃。钖,系在马头上。鸾,系在马勒上。和,一说系在轼上,一说系在衡上。铃,系在旌旗上。

[218] 三辰:指旌旗上的日、月、星图案。旂旗:泛指旗帜。

[219] 登降:指上下尊卑。

[220] 文物:文彩和物色。古代用文彩、物色来明贵贱、制等级,所以文物又称礼乐制度。纪:通“记”,标记。

[221] 声明:声音和光彩,这里指声教光明。

[222] 纪律:纲纪法律。

[223] 寘:同“置”。赂器:指郜鼎。

[224] 象:仿效。

[225] 诛:责备,谴责。

[226] 章:同“彰”,显著。

[227] 洛邑:西周的东都,在今河南洛阳。雒,魏晋以后多写作“洛”。

[228] 义士:指伯夷、叔齐一类的人。周文王死后,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阻。商亡后,二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229] 公:指鲁桓公。

[230] 内史:周朝官名。相传掌外交、书王命、占卜等。

[231] 楚征伐随,楚国大夫斗伯比建议军队故意示弱以麻痹随国,使其自高自大,周围小国离心,最终达到消灭它的目的。随国的贤臣季梁劝谏随侯,要忠于民而信于神,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粉碎了楚国的阴谋。季梁,随国贤臣。

[232] 楚武王:楚武王,楚国第十七代君,公元前740年至前690年在位。随:国名,姬姓,在今湖北随县。

[233] 薳(wěi伟)章:楚大夫。求成:讲和。

[234] 瑕:随国地名,在今湖北随县。

[235] 少师:官名。董成:主持和谈。董,主持。

[236] 斗伯比:楚大夫。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

[237] 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春秋初年,楚国与随国以汉水为界,汉东多姬姓小国。

[238] 张(zhānɡ章):张大,扩张。三军:指中军、左军、右军。

[239] 协以谋我:联合起来图谋我。

[240] 张(zhànɡ丈):膨胀,自大。

[241] 侈:骄傲,自大。

[242] 羸(léi雷)师:意思是故意使军队装作衰弱的样子,麻痹少师。羸,弱,这里作动词,使动用法。

[243] 熊率且(lǜ jū律居)比:楚大夫。

[244] “以为”句:由长远考虑。

[245] “少师”句:指少师受到随国国君的信任。

[246] “王毁军”句:指楚王故意损坏军容而接待少师。

[247] 授:赋予,给予。这里指上天给予好运气。

[248] 小道大淫:指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淫,淫乱,暴虐。

[249] 祝史:管理祭祀祈祷的官。正辞:祝辞不虚妄,符合实际。

[250] 馁(něi):饥饿。逞欲:纵情享乐。

[251] 矫举:虚称功德以欺骗鬼神。

[252] 公:指随侯。

[253] 牲牷(quán全):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牷,纯色而完整的牲畜。腯(tú图):肥壮。

[254] 粢盛(zī chénɡ资成):盛在祭器里用于祭祀的谷物。粢为黍、稷等谷物总称。

[255] 告:指祭告神灵。

[256] 不疾瘯蠡(cù luǒ醋裸):不患癣疥之类。瘯蠡,是一种动物皮肤病。

[257] 咸有:兼备而无所缺。

[258] 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害:灾害。

[259] 醴(lǐ里):甜酒。

[260] 嘉:美好。栗:谷粒饱满不干瘪。旨:美味。

[261] 所谓馨香:指祭品芳香远闻。古人认为祭品的香味与祭祀者的德行有关。

[262] 谗:诬陷人的坏话。慝(tè特):邪恶。

[263] 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64] 九族:说法不一。一说为从高祖到玄孙九代,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这里泛指家族,亲族。

[265] 有心:有异心。

[266] 兄弟之国:同姓之国。这里指汉东姬姓各国。

[267] 庶:庶几,差不多。

[268] 庄公十年(前684),齐兴师伐鲁,战于鲁地长勺,最终鲁国以弱胜强,本文就是记载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本文详于论而略于战,行文简洁明了,布局详略有致,是《左传》之中描写战争的一篇短小精悍,独具特色的作品。

[269] 我:指鲁国。《春秋》相传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左传》为解释《春秋》之作,故此处之“我”为鲁国史官自述之词,指我方。

[270] 曹刿(ɡuì贵):一名曹沫,鲁国之士大夫。

[271] 肉食者:春秋时期惯用语,指为官之贵族。

[272] 间(jiàn见):参与。

[273] 鄙:见识鄙陋、目光短浅。

[274] 何以战:依靠什么去作战。

[275] 专:个人独自享用。

[276] 未徧:不能周遍,指分发衣食,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

[277] 牺牲:祭祀所用之猪、牛、羊。玉帛:玉器与丝织品。此四者俱为祭祀时所用之物品。

[278] 加:虚夸、增报。此处指祭祀之时虚报祭品,以虚夸之词相欺。

[279] 必以信:必定以真诚诚信的态度来对待(祭祀)。信,诚信。

[280] 小信未孚(fú服):小小的诚信未能使得鬼神信服。孚,信服。

[281] 福:赐福,庇佑。

[282] 狱:指诉讼之事,即案件官司。

[283] 察:彻查清楚。

[284] 情:实际情况。

[285] 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办事的一类啊。忠,尽心竭力。属,类。

[286] 公与之乘:庄公与他同乘一辆战车。

[287] 长勺:鲁地之名,今山东莱芜市东北。

[288] 鼓:擂鼓进军。之:无意义。

[289] 驰:驱驰战车追逐齐军。

[290] 辙:车轮碾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291] 登轼:登上车轼。轼,车前用以扶手之木,战车之最高处。

[292] 既克:已经胜利。克,战胜。

[293]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294] 作:振奋。气:士气。

[295] 伏:伏兵、埋伏。此处意指曹刿担心齐国佯败以诱敌。

[296] 靡:倒下。

[297] 本文记述了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亲自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之师南下伐楚的全过程,行文起伏跌宕、文辞渊懿雅丽;尤其其中所记之行人辞令委婉含蓄、刚柔得体而言简意深,为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典范之一。

[298] 齐侯:指齐桓公。以:率领。侵:不宣而战谓之侵。蔡:国名,今河南省上蔡、汝南一带,蔡为楚国之盟国,齐国侵蔡即为伐楚之准备与前奏。

[299] 溃:溃败。

[300] “楚子”句:楚国国君派遣(使者)与诸侯之军队说。楚子,此处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使,派遣。师,军队。

[301] 北海、南海:极南极北之地。齐临东海,但楚南不及海,此处之海是泛指荒晦绝远之地,并不是实指某一地方。

[302] “唯是”句:即使牛马相诱发情也不能互相相遇。唯,句首发语词。风,牛马发情相诱谓之风。此句譬喻齐楚两国相隔遥远,毫不相干。

[303] 虞:预计。涉:原意指蹚水过河,此处指进入楚国,为委婉之辞令。

[304] 管仲:齐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

[305] 召(shào绍)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姬奭(shì释),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故称召公,“康”是其谥号。先君:后代君主对前代君主之尊称。大公:即齐国之始祖姜太公,名尚。大,通“太”。

[306] 五侯九伯:五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指天下九州岛之长,此处借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

[307] 女:通“汝”,你。实:句中语气词,无实义。征:征伐、讨伐,此处指有征伐之权。

[308] 夹辅:辅佐。

[309] 履:践踏,此处指足迹可以践踏之地,即齐国可以征伐之范围。

[310] 海:泛指东部大海,包括渤海、黄海。河:即黄河。

[311] 穆陵:地名,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北穆陵山,疑即此地。无棣:地名,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312] 尔:你,此处指楚王。贡:进贡。包茅:“茅”是菁茅,楚国之特产。“包”即“包裹”、“裹束”之义。据《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可知包茅是楚国应向周王进贡之贡品。不入:不曾纳贡。《韩非子·外储说三》:“是时,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据此可知楚国三年不曾入贡菁茅。

[313] 王祭不共:周王之祭祀用具供应不上。共,通“供”。

[314] 无以缩酒:没有可以用来缩酒的器具。缩酒,祭祀之时,将包茅树立,以酒浇下,酒汁渗透下流,象征神明饮用之意。

[315] 寡人是征:我来索取它。是,代词,此处指包茅,为“征”字的宾语。征,征收、索取。下文之“寡人是问”结构亦同此。

[316] “昭王”句:周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以上俱是齐国伐楚所找的借口。

[317] “昭王之不复”二句:周昭王南巡而未回,你只能去汉水边询问了。此言意指周昭王之死,楚国难以负责。

[318] 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ɡ形):山名,今河南省郾城县南。此句指齐因楚不服罪,故齐军向前进兵。

[319] 屈完:楚大夫,其祖封地为屈,故以“屈”为姓。如师:到(齐国)军队去。

[320] 召陵:地名,今河南郾城县东。

[321] “齐侯”句:齐侯将诸侯之师摆开阵式,此处用于向楚国示威。陈,古“阵”字,陈列。

[322] 乘(chénɡ成):乘战车。

[323] “岂不”句:难道是为了我吗?不穀,不好,天子及诸侯之谦称。

[324] “先君”句: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325] 同好:共同友好。

[326] “君惠徼福”句:承蒙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意指来到我国而不发动战争灭亡我国,此为外交辞令。徼(jiǎo缴),祈求。敝邑,自己国家之谦称。社,土神。稷,谷神。

[327] 辱收寡君:接纳我们的国君使您蒙受了耻辱。此处也是外交辞令,故多用礼貌婉转的谦辞。收,接纳。寡君,对自己国君之谦称。

[328] 御:抵御、抵挡。

[329] “君若”二句:您如果用德政来安抚诸侯,又有谁不臣服呢?绥,安抚。

[330] 力:武力。

[331] “楚国”二句: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方城,今河南省叶(shè射)县东南有方城山。池,护城河。

[332] “虽众”二句:你们军队虽然众多,恐怕也难有用处。

[333] 盟:订立盟约。

[334] 本文以事记言,围绕虞国存亡的中心论题,层层深入展开议论和驳难,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文章中宫之奇的语言简洁有力,智深虑远的宫之奇与贪贿无才、昏聩愚昧的虞公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35] 晋侯:此处指晋献公,此时晋国建都于绛,开始兼并周边小国。复:再一次,初次借道伐虢于僖公二年。假道:借路,此处指替军队借路,通过他国领土。虞:国名,武王所封,为大(tài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陕西省平陆县东北。虢:国名,此处指西虢,在今河南陕县东南。

[336] 宫之奇:虞大夫,一作“宫奇”。“之”为助词,置于名字之间,春秋时期颇多,如烛之武、佚之狐等,皆是。

[337] 表:外面。

[338] 启:开启,此处引申为启发晋国之野心。寇:军队。翫(wán玩):疏忽、放松警惕。

[339] “一之谓甚”二句:一次已经是很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甚,过分。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340] 谚:谚语。辅:车两边之板,《诗·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而辅。”相依:互相依靠。大车装载物品,必以辅为帮助。唇亡齿寒:唇在外,齿在内,无唇则齿必寒。此为春秋时期俗语。

[341]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342] 宗:同一宗族。晋、虞、虢三国俱是姬姓国,为同一祖先之所出。

[343] 大(tài太)伯:周太王之长子,周朝吴国之始祖,一作“泰伯”。虞仲:周太王次子,大伯之弟,名仲雍。

[344] 大(tài太)王:即周太王,周朝之先祖,名古公亶(dǎn胆)父,曾率姬姓部族循漆水逾梁山至岐山周原,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昭:与下文所提到之“穆”都是指宗庙中神主之位次。宗庙古制,始祖之神主居中,左昭右穆,周代以后稷为始祖,其子不窋(kū窟)为第一代为昭,其孙鞠为第二代为穆,以此类推太王古公亶父为后稷之第十二代孙,为穆,其子太伯、虞仲,以及下文所提到的王季皆为昭,故此处曰:“大王之昭也。”

[345] 不从:出走,不跟随在侧。是以:因此。嗣:继承(王位)。

[346] 虢仲、虢叔:周季历之子,虢国之始封君。王季:周王季历,周太王之子,名季历。季历为后稷之第十三代孙为昭,故虢仲、虢叔为穆,所以文中称之为“王季之穆”。

[347]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卿士:执掌国政之大臣,又作“卿事”。

[348] “勋在王室”二句:有功于周王室,受封时的典策藏于盟府之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部门。

[349] “将虢是灭”二句:将要连虢国都要灭了,对虞国还爱什么呢?是,代词,指代前文所提到的“虢”。

[350] “且虞”二句:晋之爱虞国,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其,指晋国。之,指虞国。桓、庄,桓叔与庄伯,桓叔为献公之曾祖,庄伯为献公之祖父,后文所提到之桓、庄之族是献公之同祖兄弟。

[351] “桓、庄之族”二句:桓叔、庄伯之后代又有什么罪过呢,竟被杀戮。

[352] 偪(bī逼):通“逼”,威胁,逼迫。桓、庄之族人多势大,对献公之统治造成了威胁。

[353] “亲以宠偪”三句:至亲恃宠,威胁君位,尚且被杀,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宠,宠爱。此处指因宠爱而地位尊贵,故能威逼君位。

[354] 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享,将食物献于鬼神。丰:丰盛。絜(jié杰):通“潔(洁)”,洁净。

[355] 据:依附、依靠,此处指保佑。

[356] “鬼神”二句:鬼神不是亲近某一个人,而是依从于德行。实,代词,复指之前的“人”。

[357] “皇天无亲”二句:上天对人并无亲疏之别,只辅佐保佑那些有德行的人。此处所引之《周书》已经亡佚,今此句见于伪古文《尚书·祭仲之命》。皇,大。辅,辅佐,此处指保佑。

[358] “黍稷非馨”二句:黍稷所做的祭品并不算馨香,光明的德行才能香气远扬。黍稷,此处泛指五谷,为祭祀之供品。黍,黄黏米。稷,不黏之黍米。馨,香气,古人认为鬼神祭祀时会享用祭品之香气。

[359] “民不易物”二句:人民不需变换自己的祭品,只有有德之人的供品鬼神才会享用。易,换。繄,语气词。

[360] 冯依:依靠,依从。“冯”之繁体“馮”与“凭”之繁体“憑”形近通假。

[361] 取:攻取、取得。

[362] “而明德”二句:晋国如果修明其德,使祭祀丰盛洁净,神明难道不食其所祭祀之物吗?荐,献,此处指贡献于神。馨香,此处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吐,不食所祭祀之物。

[363] 弗听:指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谏言。

[364] 以其族行:率领族人离开(虞国,逃难到曹国)。

[365] 不腊:不能举行腊祭了。腊,腊祭,每年夏历十月举行。

[366] 更:再一次。举:举兵,发兵。

[367] 馆:公家为宾客所设之住所,此处指驻扎。

[368] 袭:偷袭。

[369] 执:抓住,捉拿。

[370] 本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对其受宠若惊的情态,描写得十分细腻生动。胙(zuò作),古代祭祀时用的肉。

[371] 会于葵丘:鲁僖公九年(前651)夏,鲁僖公、周天子使臣宰孔、齐桓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盟会。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民权东北。

[372] 寻盟:重温旧盟。寻,重温、重申。

[373] 王:周襄王。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

[374] 有事于文、武:指祭祀周文王与周武王。

[375] 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

[376] 耋(dié叠)老:老迈,年高。耋,七十岁。

[377] 加劳:加上有功劳。一说重加慰劳。

[378] 天威:天子威严。不违颜:谓常在颜面之前。违,离。咫(zhǐ止)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

[379] 小白:齐桓公名。余:我。敢:怎敢。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

[380] 陨越:坠落,倒下去。指违背礼法。

[381] 下,拜;登,受:领受天子赏赐时,先下阶,叩首至地,再登堂,接受赐品。

[382] 鲁僖公十五年(前645)九月十三日,秦晋在韩原交战,晋国大败,晋惠公被秦国俘虏。阴饴甥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和秦穆公谈判,不卑不亢,柔中带刚,从而迫使秦穆公释放晋侯回国。阴饴甥,晋大夫,复姓暇吕,名饴甥。秦伯,指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383] 十月:指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十月。

[384] 王城:秦国地名,在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东。

[385] 和:意见一致。

[386] 耻失其君:指一个月前秦晋交战、晋国战败而晋惠公被俘一事。

[387] 征缮:征集财赋,修缮兵器,准备打仗。圉:晋惠公太子。

[388] 戎狄:指西北少数民族。

[389] 秦命:指秦国释放晋惠公的命令。

[390] “必报德”二句:报答秦国对晋的恩德,至死没有二心。

[391] 国谓君何:意谓晋国内部对晋君的命运有什么看法。

[392] 毒:毒害,得罪。指晋惠公与秦为敌。

[393] 贰:二心,背叛。

[394] 舍:释放。

[395] 纳:进入。这里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入国做国君之事。

[396] 其:语气词,表推测。

[397] 馆:宾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让他住进宾馆,改用国君之礼相待。

[398] 七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做一牢。七牢是当时招待诸侯的礼节。

[399] 本文记录了宋楚泓水之战的始末。宋国本处于有利地位,但因宋襄公墨守成规,在对敌作战时依然满口仁义道德,最后惨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子鱼对宋襄公这种迂腐论调进行了犀利地讽刺和批评。子鱼,宋襄公大司马,执掌宋国军政。

[400] “楚人”句: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夏,宋襄公为了和楚成王争霸,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国,便出兵攻打宋国。

[401] 宋公:宋襄公,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402] 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固:公孙固,字子鱼,为宋襄公庶兄。

[403] 天之弃商:上天不肯降福给商。宋国为商朝后裔,商已被周所灭,故有此言。

[404] 弗可赦也已:违背天命的做法是不可饶恕的。赦,饶恕。

[405] 泓:泓水,故道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是古渔水的支流。

[406] 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407] 未既济:还没完全渡过河。

[408] 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409] 股:大腿。

[410] 门官:国君的卫士,平时守门,战争时跟随保护国君。

[411] 国人:都城的人民。国,都城。咎:怪罪,归罪,指责。

[412] 重(chónɡ虫)伤:杀伤已经受伤的人。

[413] 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414] 不以阻隘也:不攻击处在险隘处的敌人。

[415] 亡国之余:宋国君主是商朝后裔,商早已被周武王所灭,所以这样说。

[416] 不鼓:不战,不攻击。鼓,击鼓,古代打仗,击鼓表示进攻。

[417] 勍(qínɡ晴)敌:强敌,劲敌。勍,强劲有力。

[418] 胡耇(ɡǒu苟):年老的人。

[419] 爱:不忍,怜悯。

[420] 如:不如,下句“如”用法同。

[421] 三军:春秋时,大国置中军、左军、右军,称为三军,这里泛指军队。以利用: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行动。

[422] 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以声气:以声音鼓舞士气。

[423] 声盛:谓金鼓之声大作。致志:鼓起斗志。

[424] 鼓儳:鸣鼓而进攻。儳(chán谗),参差不齐,这里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425] 本文记载了晋文公开始的时候拒绝接见继位前曾两次追杀自己的寺人披,到后来虚心接受了寺人披的意见,并与他相见,从而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寺人披,即勃鞮。寺人,内官,即后世的宦官。文公,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426] 吕、郤(xì细):吕即阴饴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畏偪:害怕遭受迫害。偪,通“逼”,逼迫。

[427] 公宫:晋文公居住的宫室。弑(shì士):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晋侯:晋文公重耳。

[428] 使:派人。让:斥责。

[429] 蒲城之役:指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想要让骊姬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于是逼死太子申生,捉拿公子重耳和夷吾,派寺人披攻打重耳驻地一事。蒲城,在今山西隰县北。

[430] 一宿:隔一夜。意为第二天。

[431] 女:通“汝”,你。下文中“女”同。

[432] 狄:春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田:打猎,也作“畋”。渭滨:渭水之畔。

[433] 惠公:晋惠公夷吾。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继位,即晋惠公。晋惠公六年(前645),派寺人披到狄国谋杀重耳,重耳事先得知消息,谋杀未成。

[434] 中宿:隔两夜。意为第三天。

[435] 袪(qū屈):衣袖。寺人披伐蒲州时,曾将重耳的衣袖割断。

[436] 君之入也:指晋文公回到国内。

[437] 其知之矣:指晋文公已经明白作国君的道理。

[438] 及难:遭受灾祸。

[439] 唯力是视:只看自己力量的大小,意即尽力做事。

[440] 齐桓公置射钩:这里指的是管仲辅佐奉纠同齐桓公小白争君位,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仍然重用管仲一事。置,弃。这里是搁置的意思。

[441] 刑臣:受宫刑之人。寺人披是阉人,故自称。

[442] 以难告:指寺人披将吕甥、郤芮欲焚宫弑君的计划报告给晋文公。

[443] 潜会:暗中相会。秦伯:秦穆公。王城:秦国地名,在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东。

[444] 己丑晦:三月二十九日。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445] 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求禄、不贪名的品行。介之推,姓介,名推,之是语助词。又名介子推。晋国贵族。曾随重耳在外流亡。禄,禄赏,赏赐。

[446] 晋侯:晋文公重耳。从亡者:追随重耳一起逃亡的人。

[447] 惠、怀:指晋惠公、晋怀公。怀公,名圉,公元前637年即位,第二年晋人杀怀公,迎重耳。

[448] 主晋祀者:主持晋国祭祀的人,即指即位为国君者。

[449] 置:立。

[450] 二三子:指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狐偃、赵衰、魏武子等人。

[451] 下义其罪:意思是在下之人把罪过当成道义,在上之人反而奖赏这种奸诈的行为。

[452] 蒙:欺骗。

[453] 盍:何不。

[454] 怼(duì对):怨恨。

[455] 尤:过失,罪过。

[456] 不食其食:指不享用他的禄赏。

[457]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458] 求显:求显名。

[459] 绵上:地名,介之推隐居处,在今山西介休东南。田:私田,封田。

[460] 志:记载。

[461] 旌:表扬,表彰。

[462] 本文记录了展喜成功地说服攻打鲁国的齐国退兵的一次出色外交活动。展喜,鲁国大夫,展禽弟。犒师,犒劳军队。

[463] 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我:指鲁国。北鄙:北部边境。

[464] 公:指鲁僖公,公元前659年至前627年在位。

[465] 受命:请教。展禽: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邑于柳下,又称柳下惠。鲁国大夫。展喜兄。

[466] 齐侯:即齐孝公。竟:通“境”,这里指鲁国国境。

[467] 举玉趾:尊称别人行止的敬词。趾,泛指脚。

[468] 辱于敝邑:谦词。意思是您到我国来,是使您蒙受耻辱的事。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469] 执事:君王左右的办事人员。古时不直接称呼对方,只称他的左右执事人员以表示尊敬。这里指齐孝公。

[470] 君子:这里指有地位的人。

[471] 室如县罄:形容家中空无一物。县,通“悬”。罄,石制打击乐器,中间是空的。

[472] 野无青草:指旱情严重。

[473] 周公:指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周公的长子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大(tài太)公:齐国始祖吕望,又称姜太公。

[474] 股肱(ɡōnɡ工):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在建立和巩固周王朝的过程中,周公和姜太公都建立了很大的功勋。

[475] 载:载书,指盟约。盟府:古代掌管盟约的官府。

[476] 太师:当为太史,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员,盟约也归其掌管。职:掌管。

[477] 桓公:齐桓公。纠合:集合,联合。

[478] 昭:发扬光大。旧职:指姜太公辅佐周王室的职责。

[479] 率:遵循。桓:指齐桓公。

[480] 用:因此。保聚:保城聚众。

[481] 嗣世九年:指齐孝公从鲁僖公十八年(前642)即位,到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这九年时间。

[482] 先君:指太公,齐桓公。

[483] 《春秋》于此事仅载“晋人、秦人围郑”,《公羊传》、《穀梁传》及《国语》俱不载烛之武退师之事,此为《左传》独载。秦与郑本无宿怨,秦穆公出兵纯系贪得郑地,烛之武便针对秦穆公的“贪”,陈述“利”与“害”,以动其心。《左传》虽以善于叙事著称,但此篇亦为《左传》记言之代表作品。

[484]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及秦穆公。

[485] 无礼于晋:指晋公子重耳出奔途经郑国,郑文公不加以礼遇。

[486] 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楚国,对晋国怀有二心。贰,怀有二心。

[487] 军:驻扎。函陵:今河南新郑市北。氾(fàn饭)南:氾水之南,此处指东氾水,今河南中牟县南。

[488] 佚(yì易)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

[489] 烛之武:郑大夫,亦作“烛武”,以其封邑烛地为姓。

[490] 辞曰:推辞,此处及以下之主语皆为烛之武。

[491] 缒(zhuì坠):用绳子绑住身体,从城墙上吊下来。

[492] 郑亡:一本作“亡郑”。

[493] 敢以烦执事:岂敢麻烦您派兵攻打(郑国)。执事,原意为侍从君王左右以供差遣之人,此处实指秦穆公本人,为烛之武对秦穆公之敬称。

[494] “越国以鄙远”二句:越过晋国,将郑国作为遥远的边境,您也知道是很困难的吧。

[495] “焉用亡郑”句:您为什么要为了增加邻国的土地而灭掉郑国呢?焉,为什么。陪,增益。

[496] 邻:指晋国。厚:实力增强,下文“薄”之反义词。

[497] 东道主:东方大路上之主人。郑在秦东,凡秦欲至中原各诸侯国,多需东行路过郑国,故此处郑国自称为东道之主,可以招待秦国东行之使者。后代则以“东道主”为主人之代称,其出典即于此。

[498] 行李:专指古代外交官员,即春秋时期所谓之“行人之官”。

[499] 共其乏困:若秦国来往使者资粮不足,郑国可以供给招待他们。共,同“供”,供应。乏困,此处指外交人员资粮不足。

[500] “且君”句:况且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晋君,此处指晋惠公。赐,恩德。

[501] “许君焦、瑕”二句:答应将晋国焦、瑕二地送给秦国,但是早上晋惠公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建起防御工事,据守抗秦。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河南芮城县南。版,修筑城墙时的工具。

[502] 何厌之有:怎么会有满足之时呢?厌,同“餍”,满足。

[503] “既东封郑”二句:灭了郑国开拓了东面的疆土之后,必定又想延伸它西边的疆域。封,边疆、疆域。肆,延长、扩张。

[504] “若不阙秦”二句: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土地,又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阙,损害。

[505] 图:谋划,考虑。

[506] 说:同“悦”,高兴。

[507] 杞子、逢孙、杨孙:三者俱为秦之大夫。戍:驻守。

[508] 之:此处“之”字指代秦国。

[509] “微夫人”句: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今天啊。微,没有。夫人,指秦穆公。

[510] “因人”句:意为依靠了那个人的力量,如今却反过来损害他。

[511] “失其所与”二句:失去了同盟国,是不明智的。所与,指秦国。知,通“智”,明智。

[512] “以乱易整”二句:用内讧斗争来代替步调一致是不足以服人之心的。乱,内讧斗争。整,步调一致。武,以力服人。

[513] 本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全文渲染了一个悲壮的场景,留下悬念吸引着读者去探究事情的结局。蹇(jiǎn检)叔,秦国老臣。

[514] 杞子:秦国大夫。

[515] 掌:掌管。管:钥匙。

[516] 穆公:即秦穆公。诸:“之于”的合音。

[517] 远主:指郑君。

[518] 无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519] 悖(bèì被)心:违逆之心,怨上之心。

[520] 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领。孟明,复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此次军事活动主帅。西乞,名术。白乙,名丙。

[521] 孟子:即孟明。

[522] 中寿:六十岁上下。

[523] 拱:两手合抱。这两句意思是说如果你活到中寿就死去的话,你墓上的树都有合抱那么粗了。蹇叔此时已有七八十岁,秦穆王讽刺他已年老昏聩。

[524] 殽(xiáo淆):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地势险要。

[525] 二陵: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陵,大山。

[526] 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527] 文王:周文王姬昌。辟(bì必):通“避”,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