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奇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拆屋效应
管理常识
鲁迅先生在1927 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文章。他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鲁迅先生的这一见解,后来被心理学家归纳为“拆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经常可以见到。
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A想要得到B的东西,B通常会提出很多要求,比如拿什么东西作为交换之类,这种要求通常是比较苛刻的,逼迫A答应。我们拿两种情况做一下对比,第一种是B先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然后提出一个较容易被接受的要求;第二种是B直接提出后面的要求,哪一种情况下B能得到较高的回报呢?答案很显然是第一种。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不愿意连续两次拒绝同一个人,第一次拒绝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对被拒绝者有一种愧疚感,所以他再次向你提出要求时,你会尽可能地让他得到满足。交易的目的就这样达成了。
拆屋效应通常被运用于谈判中,有时是企业对客户,有时则是企业对员工。在职工交流会上,员工出于种种不满,往往会提出一些让领导们很难接受的条件,很多时候这些条件看上去似乎是蛮横无理的。他们并不是不想谈下去,只是作为一种谈判的策略而已。这种策略的效果非常有效,领导们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我们要记住,这只是“拆屋”阶段,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你给他们“开天窗”。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避免身处这种尴尬的境地,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员工发布命令,他要做的应该是亲自到员工们中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给予他们亲切有效的指导,把他们当做朋友一样。管理者要积极地倾听员工的想法,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只有这样,管理者对员工的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用“拆屋效应”的话来说,就是在他们提出拆掉整个“屋顶”之前,你应该先把他们需要的那扇“天窗”打开。
管理故事
杰克·韦尔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者之一,因为他总是专注于带领部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挥员工干活。
通用电气公司旗下CNBC频道的《商务中心》节目原来一直在晚上6:30到7:30这个时间段播出,这个节目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收视率很高。可是到了2001年4月底的时候,有一些意外情况出现了。
原来CNBC频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CNN电视台的《货币之线》节目的主持人多布斯(是美国的一个著名主持人,先前离开了CNN电视台)又回来了,重要的是观众非常欣赏他的主持风格,他所主持的《货币之线》的收视率也很高,而且这个节目和《商务中心》的播出时间完全是重叠的,因此多布斯重新主持《货币之线》后会对《商务中心》的收视率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这个节目的女主持人苏·埃雷拉就给杰克·韦尔奇打了一个电话,她把情况都告诉了韦尔奇,希望韦尔奇能给他们节目组发一个鼓励的邮件,这样可以让团队成员受到鼓舞。
当韦尔奇得知苏为这件事已经放弃了休假的时候,马上意识到这件事对公司的重要性,他觉得自己不能只是简单地发去一个邮件,于是他对苏说:“我看不用发邮件了,为什么我不能亲自到你的工作室去看看有什么事可以做呢?”
结果,在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韦尔奇和《商务中心》节目组的15个人在一起认真地讨论了几十个应对方案,在那个星期的最后一天,CNBC所有的人都参与了进来,大家在一起热情地讨论,最终在韦尔奇的直接参与和干预下,整个CNBC采取了最合适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对策,这个时候作为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韦尔奇先生就好像是CNBC的一位项目经理,他对CNBC的所有人说:“多布斯的复出无疑会夺走一部分观众,但是绝对不能让他轻易做到这一点。这无疑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是我们肯定能够赢得第一场战斗。”
结果,星期一的时候《商务中心》和《货币之线》打了个平手,周四的时候《商务中心》的收视率大大超过了《货币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