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2020年天津市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天津市经济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创新动力不断累积,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一、经济发展平稳复苏,动能转换稳步推进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1.地区生产总值恢复性增长,新动能发展释放活力
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95.43亿元,同比增长0%,比上半年增加3.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动力不断积蓄。
一是工业生产加快恢复。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降转增,同比增长0.1%,比上半年增加5.8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4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8.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1%,拉动0.8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长6.2%,拉动0.7个百分点。疫情防控产品和部分电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医用口罩增长21.0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1.5倍,光电子器件增长1.9倍,电子计算机增长1.2倍,电子元件增长39.7%。第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8%,比第二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指标稳步回升。1—9月,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比上半年加快5.0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3%,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9月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7.7%,比6月末加快1.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长6.6%。规模以上服务业15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自4月起降幅逐月收窄,1—8月同比持平,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0%和11.5%。
三是新经济发展提质增速。1—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8%,快于全市2.7个百分点,占比为26.0%,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快于全市1.2个百分点,占比为15.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机器人、光纤、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倍、50.9%、36.2%和27.8%。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和5.4%。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成功举办,内资项目131个,总投资约809亿元人民币,外资项目17个,总投资约16亿美元。
2.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升,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增速加快
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3%,其中9月增长3.9%。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1%。聚焦“六稳”“六保”,围绕基本民生、市场供应、投资预期,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从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8%,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4.2%,降幅比上半年大幅收窄12.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2%,比上半年加快10.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投资增长32.5%,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增长30.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1%,比上半年收窄0.2个百分点。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6.4%,收窄6.2个百分点,其中9月新增销售面积130.20万平方米,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成交水平。
3.居民消费持续回暖,网上零售增幅明显
1—9月,受防疫物资出口、外需恢复和订单转移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8%,比上半年收窄4.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4.6%,收窄6.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同比下降16.7%,降幅较1—8月收窄3.3个百分点,其中,9月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0.4%。电子产品消费和网上零售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商品中,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5.8倍,新能源汽车增长37.7%,智能手机增长27.2%,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1倍和39.6%。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4%。
4.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稳步提高
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453.78亿元,增长1.3%(上半年为下降3.4%)。1—9月,进口3197.85亿元,下降0.4%,比上半年收窄3.0个百分点;出口2255.93亿元,增长3.8%,连续三个月增长且增速加快。全市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23家,合同外资额26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37.12亿美元,增长0.5%,比1—8月加快0.4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大,第二产业投资趋缓,第三产业投资下降,投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凸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明显,民间投资意愿趋弱,投资增长接续动力有待增强。
2.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在多角度激活消费市场、线上线下联动、发放消费券等政策刺激下,居民外出购物活动陆续恢复,但仍需看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明显,基本生活品消费增长较大,升级类商品消费趋缓,消费结构有待优化,消费增长动力较弱。
3.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佳拖累财政增收步伐,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尽管主要税源陆续复苏,全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降幅较前8个月收窄0.3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下降15.3%,仅完成年初预算的57.5%,财政收入负增长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同时,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技、公共安全等方面支出力度较大,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收支平衡问题需重点关注。
(三)全年经济预测
从1—9月经济运行情况来看,随着各项促投资、扩消费、稳运行政策的落地实施,生产企业产能快速恢复,消费、投资、外贸预期向好,经济企稳回升。预计2020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正增长。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快增长,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左右;市场消费将加快回暖,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将持续收窄,下降10%左右;税收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持续收窄,下降15%左右;稳外贸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外贸出口回暖向好,预计增长5%左右。
二、世界经济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各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艰难恢复。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前高后低,不确定性增加。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负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第三季度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力度强于预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纷纷上调2020年全球GDP预期。但世界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区域已经出现了疫情反复、病例激增的现象,不得不再度实施严格的封锁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经济复苏势头受到打压。各大机构下调了2021年多国GDP增速预期,全球经济将在艰难中复苏。
从国内环境看,1—9月经济增速由降转升,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生产端恢复最为明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回升态势,制造业PMI连续数月保持在荣枯线之上,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需求逐步回暖,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年内首次转正;1—9月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均实现了由负转正,彰显了国内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但也要看到,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三、经济运行企稳向好,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天津市经济既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世界经济的疲软压力,又具备新动能不断成长、结构趋于优化等优势,预计2021年天津市经济总体表现将好于2020年。
(一)工业生产稳中略升,预计增长2%左右
随着新动能引育五大工程的深入实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中科曙光、飞腾CPU、麒麟为代表的信创产业集聚天津,成为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两个大循环”的经济格局构建还需要时间,世界经济的持续疲软影响外部需求,企业生产将受到明显影响。综合判断,2021年工业生产将呈稳中略升态势。
(二)服务业稳定复苏,预计增长6%左右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社会消费的降幅逐步缩窄,但复苏力度有限;交通运输业复苏较为明显,铁路货物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明显;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基本未受影响,保持了较快增长。受益于“一制三化”改革不断深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将恢复增长;天津港口岸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交通运输业将持续增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新动能的进一步培育,将会促进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加快增长;平台经济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提高了服务业发展效率。但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可能影响服务业的增长。综合判断,2021年服务业有望呈现稳定复苏态势。
(三)投资增长保持平稳,预计增长5%左右
随着智能科技等领域龙头企业的加速聚集,长城新平台、腾讯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随着基础设施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大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市场需求不旺、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影响企业投资意愿,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还亟待解决。综合判断,2021年投资增长将基本保持平稳。
(四)消费持续缓慢复苏,预计增长3%左右
天津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全国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逐步缩窄,呈现复苏态势。疫情带来线上消费的新发展,推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积极打造“夜津城”有力促进了消费的增长。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复苏,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将进一步恢复。但受就业形势严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渐放缓等因素影响,消费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综合判断,2021年消费将保持缓慢复苏。
(五)出口有望平稳增长,预计增长8%左右
在全球疫情无法在短期内结束的情况下,世界主要经济增速均为负增长,但对天津市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出口增速恢复较快。同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也实现由负转正,说明外资对天津市的良好预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天津市自贸试验区的不断发展,加之外部市场对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疫情防控产品需求保持旺盛,综合判断,2021年外贸出口将延续2020年的态势,保持平稳增长。
(六)财政收入维持平稳,预计增长5%左右
近两年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了较明显的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加之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财政收入下滑较大,特别是非税收入。此外,继续执行减税降费政策的翘尾效应、“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都对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压力。综合判断,2021年财政收入将维持2020年态势,略有增长。
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应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
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多渠道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结合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就业,提升居民工资收入;丰富规范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分类分行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促消费政策措施,鼓励各区发放餐饮、家电建材等领域消费券,综合应用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推动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服务等方式提升居民对汽车的消费意愿。二是拓展新型消费模式。加快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推动“智慧”商圈建设,完善“智慧+”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推动城市消费商圈建设和提档升级,打造若干区域消费中心,促进消费扩容增质。
(二)强化项目引领,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建设。聚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编制“十四五”规划、更好发挥城市中心引领作用等重点领域,谋划和推进高水平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项目金融支持。激发社会资本活力,优先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于学校、医院等政府投资项目,扩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储备,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强化财政资金引导,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统筹用好财政性建设资金,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
(三)深化创新合作,提升发展动力
一是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推动建设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落地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互联互通;深化部市、院市、校市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布局,推进京津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二是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挥服务贸易对稳外资、稳外贸的支撑作用。依托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促进机制,优化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扩大开放政策体系,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数字贸易加速发展。
(四)推进动能引育,加快产业升级
一是深化落实新动能引育行动计划,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做优做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形成天津市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技术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发挥世界智能大会平台效应,持续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三是加快推动信创产业发展。将大力发展信创产业作为抢抓新机遇、融入大循环、打造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天津市产业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壮大信创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张冬冬 肖 哲 刘天慧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