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罗马1200年历史的启示
初涉罗马历史的人,都会产生两个疑问。
一个是“为什么罗马能够建立帝国”。
另一个是“为什么罗马帝国难逃衰落的宿命”。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最初只是一个小城邦,在它诞生的同一时期,地中海世界里存在着至少数以千计的都市国家。其中文化璀璨、技术先进、人口众多的城邦不在少数。然而,最终是罗马将它们全部吞并,并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位认真思考“为什么罗马能成为帝国”的历史学家吧。身为希腊人的他,意图通过将希腊和罗马进行对比,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身为先进国家的希腊诸城邦无缘成就的事业,为什么让罗马捷足先登了?
至于另一个疑问——为什么罗马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以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伊始,多少年来无数历史学家潜心研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有终论。
罗马身为一个庞大帝国却能长期维持着国泰民安的状态,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譬如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帝国、蒙古帝国、伊斯兰帝国等,世界史的舞台上也有许多“帝国”竞相登场,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不像罗马帝国那般存续千年之久。
看似固若金汤的帝国为何灭亡了呢?吉本之所以想要找出灭亡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18世纪的英国与罗马帝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吧。当时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殖民地,以大英帝国之名威震世界。也许吉本想以罗马的历史为前车之鉴,来观照英国的未来呢。
继波利比乌斯之后,时代不知更迭了多少回,唯一不变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前赴后继地致力于研究罗马的灭亡原因,并且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历史这门学问,不像数学那般存在唯一解。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笔者认为过去历史学家们得出的结论并非展现了全部事实真相,它们只是真相的一角,并不是真相的全貌。
俗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在成为帝国之前,也经历过“试炼与克服”的千锤百炼。如果半途在任何一个困难面前折服,罗马都不能成为日后的帝国吧。
跨越漫长岁月终成帝国的罗马,也在历经漫长风雨之后踏上了毁灭的归途。笔者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罗马的灭亡有如自然衰老的过程。”因为在罗马的灭亡中,并没有某个决定存亡的戏剧化事件。各种各样的原因错综复杂、互相交织,罗马也便一点点地体力衰竭,直至庞大帝国轰然倒塌的一天。
本书将罗马约1200年的漫长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代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I)以公元前8世纪罗马的建国为始,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的灭亡为止。之所以在此处设置一个时间节点,是因为罗马从小城邦发展壮大成长为事实上的帝国,掌握地中海世界的霸权,都是在公元前146年之前完成的事。
第二部分(II)始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灭亡,中间经过共和政末期的混乱,结束于帝政初期,即初代皇帝奥古斯都诞生的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混乱,被称为“胜者的迷茫期”。尽管罗马以帝国的姿态手握地中海的霸权,可疆域突如其来的扩张也带来了接踵而至的问题,使得罗马内政不稳、内乱频发。在胜者的迷茫期,恺撒登上了历史舞台,平息了这场混乱。随后皇帝诞生,罗马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可好景不长,在帝政还没有稳固之时,便又出现了卡利古拉和尼禄等暴君,共和政复辟的趋势也在罗马大地上悄然蔓延。
第三部分(III)讲述了罗马帝国拨开了混乱时期的迷雾,迎来了以五贤帝为代表的巅峰期。然而这个鼎盛期只持续了不到100年,罗马又再一次陷入了混乱的3世纪的泥沼,也就是著名的军人皇帝时代。
第四部分(IV)从戴克里先为军人皇帝时代划上句号结束了3世纪的危机讲起,一直写到西罗马的灭亡。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者们认为,这段时期仅仅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谢幕,可笔者想在本书中拓宽视野,以“古代世界之终曲”为视角来重新审视罗马的衰亡。
上文已经提到过,曾经有一位名叫丸山真男的学者说过:“罗马史中汇集了人类的全部经验智慧。”笔者从大学时代算起,也已经花了近半生的岁月来研究罗马史,可至今仍旧觉得罗马史充满神秘。罗马的神秘与未解之谜于我而言,恰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历史有如一架呼啸而过的马车,而它留下的车辙与明日世界之走向,也有着不可言说的微妙关联。
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说过:“贤者向历史学习。”笔者认为他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中汲取到的经验与智慧,可以指引每个人过好一生,引领社会的和谐发展。
详细情况会在正文里介绍,这里只是简要做个引子。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坎尼会战中,罗马军大败于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当时的罗马将领大西庇阿痛定思痛,学习敌将汉尼拔的战法,最终带领罗马军队一雪前耻。初代皇帝奥古斯都也从养父恺撒被暗杀的事件中汲取经验,建立了长达40年的稳定政权。
从历史上发生的无数事件中可以得出一个普遍规律:“以先人为鉴便可以胜券在握。”
为什么罗马能够成为地中海世界中唯一的帝国?
为什么罗马的帝国之光最终归于黯淡?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没有穷尽。至此,笔者恳请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尝试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对诸君今后的人生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注释
[1] 波利比乌斯,历史学家,本是希腊人,晚年才成为罗马公民。据说生于公元前203年,当时汉尼拔正在意大利征战。大约在37岁之时,他作为一名政治犯到了罗马。
[2] 爱德华·吉本(1737─1794),近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作者,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史学的卓越代表。
[3]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
[4] 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i(布匿库斯)。
[5] 迦太基,古国名。存在于公元前8世纪至前146年,位于今北非突尼斯北部,临突尼斯湾,当东西地中海要冲。公元前147年,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夷为废墟。
[6] 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前63年—公元14年),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7] 卡利古拉,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尤利乌斯·克劳狄王朝第三位皇帝,公元37年3月18日至公元41年1月24日在位。卡利古拉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在位时期,建立恐怖统治,神化皇权,行事荒唐、暴虐。
[8] 尼禄,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尤利乌斯·克劳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4年10月13日至公元68年6月9日在位。尼禄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世人称之为“嗜血的尼禄”。
[9] 戴克里先,罗马帝国皇帝,于公元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结束了罗马帝国的3世纪危机(235—284),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最起码在东部地区持续了数个世纪。他为罗马帝国去掉了过多的罗马共和国的残余,而最后则如古罗马政治家辛辛纳图斯一样,退隐田园。
[10]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任期为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11] 坎尼会战,发生在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12] 汉尼拔·巴卡(前247—前182),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行政官,军事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多次以少胜多重创罗马军队。
[13] 大西庇阿(前235—前183),古罗马统帅和政治家。他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方面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在扎马战役中打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