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观”到“介入”:审美经验的当代建构与复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审美经验概念的演变及其基本内涵的确立

在美学的历史进程中,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始终都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概念,它与美、艺术构成了美学的三大核心概念,也曾一度被看作是美学研究的主题,塔塔尔凯维奇在《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中就把审美经验作为其考察的主要对象之一。“审美经验”是一个相对晚近的美学概念,在19世纪之前很少使用到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盛行,“审美经验”这一概念才在美学中流行开来。尽管“审美经验”这个名词是后有的,但在此之前却早已存在着关于审美经验的讨论,也就是说,“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内容是早已存在的,尤其表现在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对“趣味”“趣味判断”和“美感”等概念的讨论之中,而在18世纪之前的美学中具有这一内涵的替代性概念则是“美的感知”或“美的经验”,这些概念所讨论的现象基本与现代美学的审美经验之内涵基本相符。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美和美感的论述就不曾中断过,对它们的争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甚至更早时期。如果以现代美学学科和理论作为参照系来对美学学科形成之前的思想和理论进行考察,从中可以挖掘出大量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就自然而然地建构出一部源远流长的美学史。毋庸置疑,其中自然会涉及大量关于美感或与审美经验概念之内涵相关的论述和争辩,更不用说在现代美学成立之后的那些关于审美经验概念的系统性论述了。

面对如此卷帙浩繁的争论以及理论主张,要对其进行一一梳理未免显得有些拖沓和呆板,因而本章意不在梳理关于审美经验的各种观点和主张,而是立足于这些论述和理论主张,力图描绘出审美经验的大致演变轨迹,从而为考察当代审美经验的建构与复兴问题建立一个坐标轴。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难免受到哲学的影响,但如果单单以哲学的发展阶段来规定审美经验的演变,多少会有些牵强附会乃至有削足适履之嫌,毕竟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哲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相差甚远:它们不仅处于不同的等级、次序之中,而且还拥有着各自独立的话语体系。既然是在考察审美经验的演变史,那么其中就必然预设了它的转变甚至是突变的情形,毕竟审美经验的演变不可能是直线式的上升或向前这么简单。既然哲学的发展态势无法恰当地涵盖审美经验自身的变迁,那么从其他角度为审美经验的演变寻求一个或几个转捩点则显得尤为必要。因而,本书在考察审美经验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将其置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变迁的大背景之中,将哲学发展中的“本质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等阶段作为讨论审美经验的内在肌理而不是外在的划分标准,并以康德和维特根斯坦两位哲学家作为考察概念演变的参照点。选择这两位哲学家作为讨论的参照点并不是任意的、偶然的:康德的美学思想就像一座蓄水池,之前的思想都流入其中,之后的哲学家则从蓄水池中不断地汲取养分。也就是说,审美经验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现代内核最终在康德那里得以确立,并在其影响之下不断地向前推进,此后关于审美经验的各种著述、理论无不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摹本或把其视为理论建构的靶子。尽管现象学的异军突起为审美经验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其实现象学家对审美经验的建构并未摆脱康德的影响,其在本质上还是对康德以来确立的审美经验概念的一种修补或矫正;维特根斯坦哲学出现之后情形就发生了转变,作为现代美学之主要议题的审美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自身的合法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其面临着被取消的命运。因而,康德的美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在审美经验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他们两人的思想作为参照点进行考察发现:审美经验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从繁杂争辩到基本确立,再从深入发展演变为逐渐衰变,最后直至当代美学对其进行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