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教材编选原则与批评原则
本教材的目标,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养成、训练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习惯与能力。
1.篇目编选原则:本教材所选细读篇目,尽量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小说、诗歌、散文中各时代、各流派、各题材、各风格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是已经被文学史经典化了的文本。在精中选精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一旦有所取舍,就不可能不带上编选者的趣味和偏爱。因此,本教材不可能做到选出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经典,但我们尽可能选出值得细读的经典。
2.导读撰写原则:本教材尽最大努力避免进入各种伴随文本研究,以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方法为旨归。如非必需,导读尽可能不对作家生平进行介绍与引申,不以流派、时代、文化、政治、他人评论、延伸文本等文本外因素为评价对象与主要参考依据,尽量避免个人化色彩强烈的感悟性批评,尽可能用语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对文本进行解释。本教材尽最大可能遵循古尔灵的细读三步原则,但不局限于这种分析方式。一旦涉及文本解释,不可避免地需要伴随文本参与,伴随文本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文本的解释,一切文本都处在“文本间性”之中。尽量避免,意思是不被某种伴随文本所左右,所有解释都从文本出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本是文学研究的中心?
2.什么是悖论?什么是反讽?什么是张力?什么是含混?
3.什么是细读?
[1]转引自[美]诺曼·N.霍兰德《整体 文体 文本 自我》,赵兴国译,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2]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4页。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4]参见[荷兰]D.W.佛克马、E.贡内—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陈圣生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0页。
[5]参见[俄罗斯]尤里·M.洛特曼《文本运动过程——从作者到读者,从作者到文本》,彭佳译,曹顺庆、赵毅衡主编:《符号与传媒》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6][俄罗斯]尤里·M.洛特曼:《文本运动过程——从作者到读者,从作者到文本》,彭佳译,曹顺庆、赵毅衡主编:《符号与传媒》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209页。
[7]参见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150页。
[8]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赵毅衡译,赵毅衡:《“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355页。
[9]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赵毅衡译,赵毅衡:《“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
[10]《赵毅衡文集·重访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11]参见《赵毅衡文集·重访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12]《赵毅衡文集·重访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6页。
[13]参见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