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阶级理论、阶级问题和两极分化问题研究[34]

第一,阶级理论与阶级问题研究。

(1)关于阶级结构变化与阶级概念的适应性问题。学者们大都承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在阶级概念适应性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告别”阶级概念还是“重新接受”阶级概念。(2)关于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问题。尽管学者们还在讨论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问题,但也有学者指出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意识相比,阶级感受已经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他们从文化象征方面探讨工人阶级,突出阶级的认同、感知和情感维度,强调对阶级的分析不能被还原为一个没有情感因素的论争或纯粹抽象的代数关系,社会变迁不只是政治经济的变迁,同时还是文化观念的变迁;平等问题也不只是政治经济的平等,同时也是文化和象征的平等。(3)关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学者们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基本观点是:最近20年,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西方世界出现了阶级分析与阶级理论的复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性,不过,必须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不平等以及女性问题等研究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35]。(4)关于农民阶级问题。众所周知(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讨论往往是围绕着无产阶级理论展开的,而农民阶级问题被视为其附属。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农民阶级,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民阶级问题上并非没有解释力,并从多个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阶级理论。(5)关于阶级流动性问题。人们往往认为马克思没有关于阶级流动性的思想资源,近年来有学者从思想史角度进行反驳,并从多个方面考察马克思关于阶级流动性的论述,指出社会流动性问题不能被抽象地看待,而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时空中加以讨论。关于阶级结构和阶级行动等问题的研究表明,马克思是将阶级意识问题和社会流动性问题结合在一起讨论的;同时,马克思对精英阶层的流动和选拔等问题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过思考。(6)关于社会阶级与劳工运动问题。学者们强调在当今社会政治研究中,市场分析法混淆了现象与本质,从而使现实问题神秘化。在他们看来,阶级分析法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21世纪初出现的妇女就业、移民和知识分子劳动者等新现象的剖析,认为工人阶级必须重新团结起来,劳工组织的变革应该与进步的左翼政治力量团结在一起。(7)分析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工人阶级力量的变化:一方面工人阶级力量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各种松散、去中心化的抗议活动又日益频繁。但这些新型工人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拒绝主义+实用主义的运动。因而,在全球视野下探讨当今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自我构成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两极分化与贫困化问题研究。

(1)学者们注意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劳资矛盾和劳劳矛盾的深化,因而要求分析跨国剥削和劳动正义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跨国公司中的劳动者国际联盟的前景。(2)主张跳出单纯的经济领域,从人文角度探求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例如,从城市空间角度切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提出城市共享权和居住平等权概念;分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3)通过统计数据、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考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发现在有些国家出现了城市中产阶级不断消失、在企业进军农业的背景下农民生活困顿、教师群体深陷学阀体系和等级制度,以及难民和非法移民处于劳动剥削的最底层等现象,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新自由主义条件下社会各个领域的劳动剥削都在加深且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4)在工人贫困化问题上,学者们指出,低工资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低生产率和低增长率,而在于政府在分配领域的不作为导致的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