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12]

第一,《资本论》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历经40年、最终由恩格斯等人共同完成的宏伟巨著。在国内外学界,《资本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资本论》研究是从多个维度展开的,既包括对《资本论》核心概念、基本思想的再阐释,也包括对《资本论》的政治内涵、现实意义的发掘,还包括对其中所蕴含着的经济规律与阶级斗争关系的考察等。

1.《资本论》:从重新阅读到重新诠释。(1)从“阅读《资本论》”活动到“马克思—秋季学校”,在结合MEGA2和重新阅读《资本论》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原始积累、拜物教、阶级、革命、霸权、历史必然性等核心概念,扩大了《资本论》在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中的影响。(2)对《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资本论》第3卷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关系、《资本论》的方法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复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埃尔加指南》[13]一书61个词条涵盖了从资本积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危机理论、依附理论到国家、激进政治经济等内容。该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梳理,它还试图对今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解释。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A)《资本论》(第1卷)第6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从第1卷向第2卷过渡的桥梁;(B)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形式,既是形式区分又是事实区分,这对从不同视角反思今日资本主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C)《资本论》第2卷为资本的再生产功能方式提供了重要见解;(D)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E)“形式”是马克思的核心概念,因而要从形式分析角度理解《资本论》,将“形式”理解为具有“内容”的、积极的现实性力量;(F)借用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逻辑之共时性和历时性考察,阐明贯穿于《资本论》三卷中“价值”概念含义的变化,将之界定为社会必要抽象劳动时间等。

2.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内涵。(1)将公共领域概念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联系起来,指出公共领域并不是超越结构的形而上的政治空间,而是现代资本主义结构的拜物教结果。(2)主张从财富与商品形式的对抗出发阅读《资本论》,以便探究它所具有的现实政治意义。(3)认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是一种经济理论,而是现代社会“非人格的社会统治”理论。(4)断定《资本论》不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简单批判,而是对工人运动之动机和目标的分析,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学著作。

此外,英国左翼杂志《历史唯物主义》召开了一系列年会,试图在新形势下重构马克思主义关于今日社会经济转型与解放政治的关系。例如,“资本的空间、斗争的时刻”(2011);“限制、障碍和边界”(2016);“《资本论》与革命的再思考”(2017)等。

3.揭示《资本论》的现实意义。学者们试图激活《资本论》的现实性,尤其是资本批判、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剥削、全球化等议题的当代价值。例如,哈维出版了不少关于《资本论》研究的著作,讨论《资本论》的现实性。其中,《马克思〈资本论〉指南》(2010)指出,尽管《资本论》的写作是为了回应19世纪工业化引发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它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历史与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论〉方法的评论》(2012)指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历史著作之间存在某种裂缝,因而,需要理解马克思理论如何能够更好地适用于特殊状况。只有将历史性思考运用到对资本运动规律的理解中,才能分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可能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指南》(2013)指出,“大萧条”之后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并没有真正结束,马克思著作仍然是我们理解这个导致衰退的循环性危机的关键等。

4.关于《资本论》中的经济规律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研究。如果说《资本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那么无产阶级斗争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资本论》为阶级斗争留下了空间。(1)马克思揭示了被压迫者在反抗压迫的过程中创造出与压迫者逻辑不同的新逻辑。这样,无产阶级一方面就能够把握资本主义发展逻辑,另一方面也能够自觉地选择异于这种逻辑的新逻辑。(2)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规律”概念是将经济规律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的关键:这里的“规律”不是指自然规律,而是从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来理解的资本主义内在规律;它是一种趋向性规律,重点并不在于绝对必然性,而在于存在着若干可能促进或阻碍某种结构性趋势的要素,这些要素中就包含无产阶级斗争。(3)借用辩证法概念看待《资本论》中的经济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关系,强调马克思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历史正沿着某个方向前行,而是每种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为自己设置了界限。因此,给参与历史建构的、自觉行动的无产阶级留有足够的空间与可能性等。

此外,俄罗斯经济学家布兹加林讨论了《资本论》的核心问题,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市场、剥削关系等基本范畴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化、全球化、普遍剥削等现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英国学者戴尔海姆和沃尔夫的《马克思的未完成体系——对作为时代挑战的〈资本论〉的批判性阅读》[14]一书,关注《资本论》第三卷的未完成性对今日理论与实践提出的挑战,认为《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不能离开恩格斯的工作。

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研究。

1.《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试图“清算从前信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因而,该书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费尔巴哈”章的作者问题,即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抑或两人的共同作品一直存在着争论。日本学者大村泉的研究为此画上了句号。大村泉借助新的科学验证方法对手稿进行了细致观察和研究,发现“费尔巴哈”章左栏的文本尽管99%显示为恩格斯的笔迹,但手稿中所体现的撰写习惯不是恩格斯的,而是口述者马克思的,恩格斯仅仅是笔录者[15]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念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了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1)有学者指出,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不能忽视其自然主义的哲学立场和异化分析的政治意义,而这不仅需要梳理文本涉及的概念和内容,更要还原和把握马克思创作时所面对的哲学背景和政治背景。(2)反对阿尔都塞提出的所谓“认识论断裂”,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塑造了一种既不同于黑格尔哲学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构成了《资本论》的本体论前提。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理解成熟时期马克思著作的关键等。

3.《共产党宣言》研究。《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定位是“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6]。围绕着《共产党宣言》,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1)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剑桥指南》[17]。在这里,研究者讨论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政治回应、思想遗产及不同的英译本等;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革命背景、修辞局限和阶级分析,以及全球化和后资本主义时代下《共产党宣言》等问题;补充了《共产党宣言》相关的导引文章、传记内容以及书目历史的介绍;发掘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政治、社会、人性、科技、劳动、生产、经济、贸易、道德、家庭、女性、观念、行动、阶级、战争、和平、政府以及民族等问题的论述。(2)分析了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序言”及其演变过程,由此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发展史,并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新共产主义运动的盛衰史联系在一起[18]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适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世界各国纷纷主办纪念活动。(1)强调《共产党宣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性。例如,德国左翼学者指出,尽管当今时代的许多特征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有效,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2)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许多预测都被证实了。譬如,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持续危机等。(3)提醒人们不能只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学方面的贡献,断言马克思经济学总是政治经济学,因此不能离开阶级理论和世界政治发展谈论马克思思想。(4)揭示《共产党宣言》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5)强调在整体视角中来理解《共产党宣言》,这样既可以避免教条式的理解,也可以回应一些指责。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研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运用唯物史观总结分析了1848年法国革命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及工农联盟思想。这是马克思的一部比较独特的文本,同时也遭受很多争议。有研究者提出要从方法论层面对《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进行解读,指出马克思之所以研究法国的“即时历史”,并非仅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其与这种政治兴趣相关的是“预见的决心”。在这里,马克思显示出了一个革命者的诉求。该著作尤为重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因而没有把政治斗争还原为阶级冲突,而是认为其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