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实践界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视,许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一研究领域。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区域品牌的研究
(一)区域品牌内涵研究
关于区域品牌内涵的研究,国内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贾爱萍(2004)在研究中指出,区域品牌是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品联合品牌。[55]冯鑫明等(2005)也在研究中提到,区域品牌是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区域文化、区域产业集群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等。[56]洪文生(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特定地域产品质量、声誉和文化的集合,通常采用区域名称和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方式来命名。[57]尹晶和许惠渊(2006)指出,区域品牌是依靠区域内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品牌,是产业集群中有影响力的企业之间声誉之和。[58]徐鹏和赵军(2007)认为,区域品牌是消费者对于某一区域内产品认知的来源,也是区域内产品核心所构成的识别系统。[59]吴传清等(2008)在研究中指出,区域品牌是区域内声誉较好品牌的集合,是一个营销学的概念。[60]孙丽辉等(2015)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地理区域命名的品牌的统称,可以分为城市品牌、地区品牌以及国家品牌等多种类型。[61]肖志明(2009)基于区域品牌对于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区域品牌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62]吴水龙等(2010)也对区域品牌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区域内的某种产品大类的品牌,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共同拥有的品牌,而非特定企业独自拥有的品牌。[63]何富春(2010)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品牌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助推力量,它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习惯和消费动力息息相关,相对于普通的企业品牌,其品牌效应更具有发展潜力与持久性。[64]李钧、宋伟等(2011)指出,区域品牌象征着特定区域内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生产能力、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性两个特征,前者是指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后者是指其对于特定区域产品形象的代表性。[65]俞燕(2015)指出,要评价区域品牌的实际效应,必须对区域品牌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并以新疆特色农产品为例,探讨了区域品牌的内涵及评估途径。[66]孙丽辉等(2015)指出,区域品牌对于区域经济影响的来源在于其品牌效应,因而,他们认为,区域品牌往往象征着特定区域内某种产业品牌效应的总和。[67]
(二)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研究
随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区域品牌的价值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学者普遍肯定了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作用,并认同它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区域品牌的价值,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既有的研究认为,在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中,其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较复杂,同时,区域品牌的产品往往缺乏弹性,此外,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品牌的价值进行全方位评估较难。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以具体的区域品牌为例(如茶叶区域品牌等)来分析其价值及价值评估机制。根据不同的产品大类,区域品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农产品区域品牌在专用程度、典型程度和区域属性等特性上呈现出的特征最明显。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2010)首次评估了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并结合中国情境构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并基于相关数据对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评估。[68]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结果对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不足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提升提供方向。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11)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产品区域品牌数据进行分析,以茶叶区域品牌为例,开展了针对特定区域品牌的专项研究,并对茶叶区域品牌的价值进行评估。[69]
(三)区域品牌属性特征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品牌特征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即品牌特征、区域特征、公共特征和资产特征。首先,在品牌特征的属性上。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区域品牌是该区域内某种特定产品的形象的反映,因而具有品牌的一般特征,是代表该区域内某产品的标识和符号。其次,在区域特征的属性上。王雪颖等(2017)在研究中指出,区域品牌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往往代表着特定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色,代表着某一品牌的原产地身份。[70]再次,在公共特征的属性上。胡晓云等(2010)指出,区域品牌是由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特定产品的龙头企业共同运营而成的,因而是相关机构所共有的公共品牌,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在生产地区、品质管理、品牌使用、品牌传播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因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外部性特征。[71]最后,在资产特征的属性上。胡正明等(2010)指出,由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区域品牌产品品质通常较独特,资源也相对较稀缺。[72]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品牌的属性特征研究较为丰富和全面,这也说明国内学术界对于区域品牌研究已经从最初的认识阶段转变为深入发展阶段。
(四)区域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开展研究。例如,沈鹏熠(2011)在研究中指出,要建设区域品牌,需要经历品牌观念、品牌建立、品牌形成三个阶段。[73]朱丽娟等(2012)认为,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因为它是品牌创建的基石,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品牌的保护。[74]王守坤(2012)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5]张凤英(2013)在研究中指出,区域品牌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品牌建设,因而,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依托企业品牌。[76]迟红刚(2013)指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离不开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更离不开农户,因而,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三个主体的结合,统一收购、加工、存储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广和传播统一品牌标识,进而形成区域品牌合力。[77]
(五)区域品牌生成机理研究
随着学术界对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杨建梅等(2005)指出,区域品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品牌的发展时间息息相关,特色的区域产品、品牌营销策略和区域特色文化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因素。[78]郑秋锦等(2008)在研究中探讨了要生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将其发展成“理想状态”,需要优先发展企业品牌,进而打造该产业内的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影响力,进而联合龙头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打造区域品牌合力,促进区域内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形成区域品牌。[79]何吉多等(2009)在研究中指出,要探索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需要分析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区域品牌策略。杨楠楠(2011)指出,区域品牌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端两种类别,其中,前者是指依托于特定区域内资源而形成的品牌,往往更具有产业竞争优势;后者指的是初级区域品牌随着不断发展所形成的高端品牌,在初级品牌转向高端品牌的过程中,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同时,产业内的竞争优势也逐渐增强,从而有助于塑造区域内的核心能力。[80]
(六)区域品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区域品牌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马清学(2010)在研究中以农产品为例探讨了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他在研究中指出,消费体验对于区域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同时,自然资源、现代科技以及区域历史文化都可能对区域品牌造成影响,同时,基于不同的资源构建的区域品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品牌策略进行管理。[81]梁天宝(2011)在研究中指出,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溢价情况对区域品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而消费者对于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较高的产品更有购买倾向。[82]沈鹏熠(2011)通过收集和分析山东、浙江等多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了营销手段、创新氛围、品牌管理和资源禀赋之外,产业竞争优势也是区域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83]张传统和陆娟(2014)基于先前研究探索了品牌原产地的重要作用,经过构建相应模型并分析发现,品牌原产地影响着消费者购买倾向,因而,原产地也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84]刘婷(2014)在研究中指出,生产要素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还需要深入探讨相关产业、政府部门、区域文化以及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于区域品牌的影响。[85]王军等(2014)也对区域品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应从潜伏、形成和成长三个方面理解区域品牌的发展阶段,同时,他也在研究中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86]
(七)区域品牌力研究
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便会形成一定的品牌力。张春明(2008)在研究中探讨了产业集群区的品牌力,他认为,品牌力并不是一个单维的构念,而是由多个指标共同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协同力、核心力、集散力等多个指标,同时,他在研究中构建了包含多个指标的品牌力评价模型,为品牌力结构研究和进一步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87]姚晓红(2012)也在研究中探讨了品牌力的指标,她同样认为品牌力是一个多维构念,因而,她在研究中通过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将品牌力的结构划分为自我创新、自我管理、自我营销、自我基础四个方面的具体能力指标,并针对不同的能力指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88]姚春玲等(2014)基于经济学理论探索了品牌力的来源,并依据豪泰林市场需求模型对区域品牌力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消费者在区域品牌的差别优势认知上存在较大区别,这种优势认知程度越高,说明竞争力越强。[89]
二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相关研究
(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概念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概念界定的研究较丰富。例如,陆国庆(2002)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一个新方向便是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0]随后,学者的深入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分析视角。第一,基于区域内独特资源视角。郑秋锦等(2008)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立需要自然资源和加工方式的支撑,在此基础上,也需要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以及生产企业等主体的运营来支持其发展。[91]李亚林(2010)在研究中指出,地理资源和种植(或加工)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资源和特定的加工文化,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才能够经过不断发展而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92]胡正明和蒋婷(2010)在研究中提到,如果缺乏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难以形成。[93]罗群来和陈亚(2013)在研究中提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基于自然环境形成,并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农场主的经营下逐渐得到发展。[94]张传统(2015)在研究中指出,特定的农产品加工历史传承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能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95]第二,基于市场竞争力视角。既有的研究认为,要真正发挥农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对农产品赋予一定的名称,以便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该农产品是否具有品牌(莫金玲,2006)。[96]也有学者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特定区域内农产品生产主体之间合作的结果,是不同农产品主体在品牌定位和整合营销方面认识的统一集合(马清学,2010)。[97]刘丽和周静(2006)认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建立需要以农产品为载体,同时,将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基础,将特定区域作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企业和农户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增收,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98]还有学者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品牌标志(郭红生,2006)。[99]但是,这种标志是由该区域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共同使用。也就是说,生产者和经营者共同聚集而成一个区域农产品集合体,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产业支撑。第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产业集聚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周新等,2008),在特定区域内,必须具备一个稳定且持续的产业集群。[100]王艳(2008)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最大特征就是产业内资源的共享性和市场的排他性,因而,农产品产业联盟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01]黄蕾(2009)认为,这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以特定区域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产业链,该产业链的核心是农产品,同时,该产业链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并需要在无形中恪守对公众的承诺。[102]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常国山,2009),是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所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因而它象征着区域内所有产品经营者对于产品品质的承诺。[103]周绪元等(2016)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立可以帮助特定区域提升形象,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因而其形成过程也是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104]孙艺榛和郑军(2017)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常是由行业协会注册的,能够代表特定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由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户共同拥有),包括具体的商标和标识,也包括特定的区域名称。[105]高晗吉和林曦(2018)也在研究中强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仅具有地区性和分散性特征,更具有整体性特征。[106]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农行品生产和经营产业体系的支撑,因而,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背后,往往存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由此可见,学者主要从区域内独特资源、市场竞争力及产业集群三个视角开展研究,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主体研究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需要依靠多个主体进行。郑秋锦等(2007)在研究中指出,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专业的品牌运营公司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政策、行业协会自律以及农业企业参与的价值也不容忽视。[107]李银兰和沈翠珍(2008)在研究中指出,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08]王庆(2008)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区域品牌管理体系。[109]黄俐晔(2008)在研究中同样提到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并指出品牌建设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需要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110]张可成(2009)也在研究中探讨了政府的角色,认为政府应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起到积极作用,并应对已经建成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监督和保护。[111]闵闽(201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要以地方政府为核心。[112]胡明武(2012)以寿光蔬菜品牌建设为例,强调设计基地、公司和农户三个主体的作用。[113]陈亚(2013)在研究中指出,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众多主体中,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特色,还能够凸显出品牌的区域特征,因而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最理想主体。[114]王丽杰(2014)也在研究中指出,行业协会应积极对区域内的农产品企业进行监督和协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许多行业协会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15]王明昊和徐俊昌(2017)指出,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也指出,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品牌标准,并维护品牌建设秩序,注重品牌利益分享机制平衡。[116]可见,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的作用上,对其他建设主体的关注并不多。杨群义(2018)从经营主体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作用,他在研究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积极整合当地资源,共同构建区域品牌,以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17]陈磊等(2018)探讨了行业协会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它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连接的纽带和桥梁,应制定产品许可规范及标准,并积极开展品牌授权、维护以及品牌监督。[118]
(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模式的研究
由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实践界呈现出不同的建设模式,国内学者纷纷开展了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模式的研究。甘瑁琴和赵婷婷(2009)在研究中探讨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模式,她们认为,依据特定区域的资源分布情况来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较为有效的模式。[119]也有研究认为,依据资源禀赋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主导模式(刘婷,2014)。[120]因此,不同区域应探寻主打特色作物来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模式(李静,2016)。[121]例如,沂蒙特色农产品品牌便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作为主要建设模式的依据(周绪元等,2016)。[122]
(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研究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周新等(2008)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优势,而在我国许多地区,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成区域优势。[123]吴菊安(2009)基于湖北孝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来分析其竞争力,他在研究中指出,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培育与管理是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他在深入分析湖北孝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障碍基础上,从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向。[124]易亚兰和项朝阳(2010)在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内涵和特征,并基于不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模式提出了运行模型和原则,进而提出了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策略。[125]林德荣和滕淑珍(2012)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过程和阶段进行了解析,将其划分为萌芽、开拓、深化和成熟四个阶段,同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阶段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126]焦万慧(2012)基于博弈论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品牌枯竭和“公地悲剧”等现象,提出在建设中有效摆脱博弈困境的具体途径和对策。[127]
(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刘翠翠等(2013)以亳州市农产品品牌为例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其中问题主要包括品牌维护不到位、生产者的品牌观念不够、品牌科技含量低、深加工品牌匮乏、产业规模化不足等。[128]卢珊等(2013)在研究中指出,缺乏差异性建设策略、价格定位方式落后、交易方式创新性不足、基础服务水平较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宣传滞后等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129]程术希等(2013)在研究中以杭州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例,从统一规划匮乏、经营规模分散、生产标准参差不齐、品牌意识较低等方面对其中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130]姚春玲(2015)在研究中探讨了内蒙古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将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品牌传播效率较低、资产价值波动较大等多个方面。[131]邱珊莲和刘荣章(2014)在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指出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品牌运营不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农产品文化含义不明以及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32]林承园(2015)以安陆农产品品牌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研究中指出,品牌宣传不到位、意识不强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瓶颈”。[133]陈告等(2015)深入探讨了怀化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并基于实际分析了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重点分析了产业规模、品牌意识、品牌管理以及品牌效应等问题。[134]刘晓珂等(2015)以广东省农产品品牌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其建设中面临着品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企业规模不够、品牌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35]王似保(2016)以岳西特色农产品品牌为调查对象,指出该区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品牌营销模式陈旧、仓储物流管理水平落后、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营销能力较低、品牌意识有待提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36]刘远利等(2018)探讨了四川贫困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农业产业优势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品牌培育力度较低、公共服务能力不高等方面是其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137]于永娟和李彬(2018)在研究中深入剖析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创新能力不高、产品潜力挖掘不够和品牌培育不足等。[138]
(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因素研究
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田文勇等(2014)在研究中分析了贵州和四川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研究发现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农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等是整个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139]胡满场(2012)在研究中指出,分析农产品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应注重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要素市场等是外在因素的代表,农产品产业链、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品牌规模、农产品自身特征等是内在因素的代表。[140]赵士德和占辉斌(2015)也在研究中探讨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因素,他们指出,农业相关政策、区域产业空间集聚、农产品服务平台、农产品的区域特色、消费者信任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41]此外,品牌文化认同和品牌形象也是必须要重视的环节(马向阳和白丽群等,2016)。[142]
(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支持,因而,许多学者开展了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策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阎寿根,2000),[143]因而,需要制定农产品领域的生产标准。刘金花等(2016)指出,梳理科学的品牌理念是品牌发展的前提,因而,要建设利益共享的品牌价值共同体。[144]郭红生(2006)认为,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文化推广的作用,提升品牌认同,进而提升竞争力。[145]范金旺(2007)在研究中提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农产品的品质都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146]张光辉和张蓓(2009)立足价值链角度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品牌运营推广、品牌服务平台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都为农产品品牌价值增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需要注重在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管理。[147]薛桂芝(2010)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到农产品的区域性,同时也应当注重品牌经营管理的分散性。[148]这不仅是由于区域性和经营分散性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重要特征,更是由于经营管理和区域性管理能够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来增值。从前文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诸如主体不明、维权不易、管理复杂、形象经营不足等方面的困境,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基于此,许多学者开展了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际对策的研究。孙莉娜(2012)指出,农业产业区的规范化和模式化能够为区域品牌提供产业基础和标准化流程支撑。[149]邢新宇等(2014)以环首都贫困县为例,探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略,他们指出,这些区域必须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生产方式和营销途径进行优化,提升消费者对于该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从而建设成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50]赵晓华等(2014)以普洱市农产品品牌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探讨该优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基于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如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等。[151]李建芳等(2014)基于京津战略角度探讨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认为应注重对负面因素的弱化和对自身优势因素的强化,同时,也应积极对中性因素进行引导,使其对建设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152]李建军(2015)也在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应积极创造品牌联想,并完善农业产业链,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力量。[153]宋丽华(2015)在研究中指出,在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营销不到位、发展不稳定、培育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应积极从价格、宣传、包装以及渠道等方面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并进行管理和监督。[154]成党伟(2015)在研究中探讨了陕西紫阳富硒茶品牌建设的过程,他们认为,从建设主体上来看,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从建设具体对策上来看,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制度体系和农业产业政策,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加大区域品牌推广力度、完善区域品牌管理服务平台,准确把握品牌定位等。[155]杜义英等(2015)在研究中指出,要注重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模化和生产标准的规范化,同时,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积极注入一定的科技因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而快速凸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特色,扩大品牌市场规模,进而促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56]陈莉(2015)指出,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需要将区域农产品看作一个整体,科学选择农产品销售渠道,并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活动。[157]张传统(2015)指出,农业产业化升级是促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品牌建设主体也应注重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扩大农产品产业生产规模等。[158]李静(2016)在研究中深入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制,她指出,政府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品牌建设主体作用,同时,农产品龙头企业也应积极发挥自身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带头作用,此外,也应注重区域内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以及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环境的优化。[159]傅建祥(2017)提出,应积极建设农业品牌文化园,推动农产品品牌与区域融合。[160]陈利朱和朱国华(2018)指出,应积极完善生产环境,更新加工包装,加强宣传和销售等,同时,注重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产品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健全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和农产品认证制度。[161]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销售标识化和产品质量安全过程可追溯化。唐红帅和钱爱丽(2018)基于互联网视角探索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新思路,认为利用互联网来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成本和投入能够有效降低,因而,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162]贺欣欣(2018)在研究中以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应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建立新媒体营销渠道和服务平台,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并在区域内开展农产品生产规模集约化作业。同时,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应积极开展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163]王志坚(2018)在研究中探讨了政府扶持的作用,认为政府可以成立专业小组来提供战略支撑,也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此外,他也阐述了产业内农产品上下游企业的作用,提出农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企业应积极开展合作以完善产业链,进而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产业支撑。[164]明辉等(2019)指出,科技投入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过程往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因此,在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过程中,应注重依托科技因素,同时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调动涉农企业及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165]由此可见,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要考虑到品牌管理、营销人才、配套制度等方面,也应注意对互联网思维的引入和对科技力量的投入。
(八)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研究
随着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国内学术界开展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刘世欣(2011)在研究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品牌得到实践证明,而非因区域传统而闻名,因而,必须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保护,以维护其声誉。[166]学者陈昊博(2014)提到,许多文献中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范围的界定相对狭窄,并没有对需要特殊保护的知名品牌进行深入探究,因而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的研究极为迫切。[167]范公广(2012)在研究中提到,要保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应积极构建联合保护网络,同时,对农产品的伪造生产过程、批发过程及零售过程进行管制和监控,以保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免受侵害。[168]马增林和刘玉华(2012)也在研究中指出,地方政府和其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都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要建立区域农产品生产和交易信息交流平台,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过程进行严格监管。[169]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也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三农”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上,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略、保护途径以及品牌运营实践中进行了研究。但是,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实际案例上来看,国内学者的关注相对较为匮乏。同时,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界定以及建设主体的确定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在具体的研究脉络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同国外学术界类似,都是由最初的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研究的视角和层次也逐渐扩展,研究的学科也涉及管理、经济以及地理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对于具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区域经济、区域农业文化、区域品牌等领域均有研究涉及。从研究的具体方向上来看,国内学者普遍关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作用,并重点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仅探讨产业集群的作用并不能系统地分析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有效突进,因而还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以便深入分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从国内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的研究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作用上,对于其他支撑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第二,既有研究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研究较为丰富,但基于区域特色和特定农产品形成和发展机理的研究十分薄弱,且鲜有学者基于我国不同区域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略;第三,许多学者从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市场视角进行分析,鲜有学者在研究中深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质量兴农战略的国家战略来探讨具体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略以及可行性。因此,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应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