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城理论经验与成都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规律探索和评价体系

李明泉[1]

“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这是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向全社会彰显的成都气魄,向全世界传递的成都声音。这次大会科学回答了世界文化名城为何建、凭何建、如何建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全面阐释了天府文化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内在关系,突出了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优势,构建起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三城三都”支撑体系和实施系统。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世界文化名城理论经验与成都实践》,这是迄今国内第一本研究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学术专著,探索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规律构建评价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提供了案例。

一 为何建:文化自信的发展策略

加快把成都建设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全面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文化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高度决定城市高度,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影响力。习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总书记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文化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国家总体布局、成为“四个自信”之一,文化有如阳光和水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精魂和必需。一个取代传统经济和传统城市的新文化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世界主题文化城市建设,已成为时代趋势。文化对城市而言,既是实力和形象,更是内核和灵魂,决定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引领城市发展,所有流芳百世、蜚声世界的强盛都市,都是世界级的文化名城。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9世纪的巴黎,还是我国汉代的洛阳、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扬州等,无不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窗口,成为世界向往的文化圣地。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到强调“文化城市”的《北京宪章》,“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最先进理念,用文化连接世界,已成为众多新兴世界城市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因此,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基于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基于成都城市深厚文化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的发展目标,既是文化强国建设在成都的伟大实践,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在成都的生动体现,既是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的顺势之举,也是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书写。

二 凭何建:文化底蕴的转化创新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不是空穴来风、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深厚扎实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之上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代性,我们绝不仅仅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肩负着创新发展优秀文化的时代责任;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无意识地承受传统文化的“客体”,更是重新评价传统文化,进而开创新文化的“主体”,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方位,以远大的文化抱负、宽阔的文化境界进行文化自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天府文化在新时代花繁果硕,惠及当代、恩泽后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时常认识起伏、摇摆不定,要么固守传统,以“古已有之”横扫一切新生事物;要么否定传统,以“唯今胜昔”砸烂旧瓶另起炉灶。正确的态度是,那些至今还存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智慧,都具有穿越时空而获得长盛不衰的精神生命,成为滋养滋润当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食粮。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熔古铸今、中西合璧,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取向。

如何认识天府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当代价值,对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着决定性作用。天府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与城市同成长共发展,历经萌芽、形成、鼎盛、复兴四个阶段,滋养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形成了“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赋文脉,成就了“蜀学比肩齐鲁”“文宗自古出巴蜀”的天府奇观。正是由于天府文化具有内在的深层文化结构、强劲的文化延展张力、广博的古今文化合力,才凝聚形成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现代表达和当代价值。

我们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理解这十六个字:“创新创造”是天府文化革故鼎新、善谋图变的文化基因;“优雅时尚”是天府文化优越雅致、温情和煦的生活美学;“乐观包容”是天府文化达观向上、兼容开放的文脉演绎;“友善公益”是天府文化乐善好施、大爱无疆的时代内涵。这十六个字,是对天府文化内涵和外延及其时代生命力的高度概括,成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名城的独特标识和独特优势,成为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特殊功能和内在动力。

因此,依凭天府文化,我们清晰地找到和把握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核内容内驱力,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则是对天府文化外形外貌和影响力的生动体现和审美展现,二者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时代进程和生动实践。

三 如何建:文化风范的时代表达

有了目标和方向,如何建世界文化名城,就成了具体实施的智慧智能问题。概括地讲,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以天府文化铸魂,以“三城三都”支撑。成都对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的具体路径。“三城三都”既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更是历史积淀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映射,成都2300多年的商业、休闲文化,孕育了文创、旅游、体育、美食、音乐、会展深厚的底蕴。新时代,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既是传承千年商都文化、休闲文化基因的历史责任,更是秉承生活城市的城市特质,积极回应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直接体现。“三城三都”既是成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成都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文创、旅游、体育、美食、音乐、会展虽反映的是成都的市井生活,体现的是独具魅力的生活特质,但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却跨越了国界与语言,唤起了最深处的共鸣,是成都作为生活城市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必将是成都走向世界的宣言书、享誉全球的新名片。

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到中国最早个人定制的“薛涛笺”,从“自古诗人例到蜀”到熊猫国际旅游节,从战国“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到“雄起”之声响彻大江南北,从“肴槅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到联合国评定为世界“七大美食之都”,从永陵二十四伎乐到《七十二滚拂流水》广传海外,从南丝路北丝路货源地到“中国最具创新力国际会展城市”,成都无不具备建设“三城三都”的历史底蕴、城市传统和现实条件。当前,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抓手、着力点、落脚处,就在于切实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又一批名家名作、名戏名剧、名报名台、名网名站、名乐名曲、名人名室、名景名线、名山名苑、多巷名街、名村名镇、名赛名手、名菜名厨、名会名节、名馆名展、名企名业、名品名园、名师名校等,以形成天府文化渗透包蕴支撑世界文化名城的庞大而强劲的建设体系。这既是天府文化基因的鲜活呈现,也是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城市择优发展的产业选项和文化布局。它升华出来的是以“人”为价值和美学尺度的城市兴盛,以“城”为生活生命依托的发展智慧,以世界城市为顶级目标的科学决策和务实作为。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一项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宏大事业,必须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支持文化创新创造创作,充分激发创造活力,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有力支撑。这就特别需要动员广大市民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着力培养与世界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文化名城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场,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是成都人的修养和风范,人际国际交流交往之处体现的是成都人的爱心与气质。文化建设从来不是暴风骤雨式的狂飙突起,而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精心精细的过程化呈现,这一过程正是文化带给我们的沁润和温暖。我期待,随着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过程,必将迎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新时代盛景和锦绣前程。

是为序。

2019年6月15日于成都百花潭


[1] 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四川省文化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