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区经济发展质量调研报告(2020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产业园区分布特征

从数量上看,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审核结果显示,国家级开发区有552家。从功能类型上看,我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可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区这五大类别。其中,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219家,占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总数的39.67%;数量位于第二、三位的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分别为156家和135家,占比分别为28.26%和24.46%;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占比不足百分之五,分别为3.44%和4.17%(见图1-13)。

图1-13 2019年我国不同类型国家级园区数量(家)

图1-14 1992年、2008年与2018年国家级产业园区域分布情况

从1992年、2008年与2018年,三个时间节点国家级产业园区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布占比情况来看(见图1-14),东部地区国家级产业园区设置数量一直占全国较大比重,但是占比自1992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占比从1992年的71.23%,下降到2008年的52%,到2018年东部地区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占比已经不到一半,为49%;而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占比分别为30%和21%,比1992年分别提升近八个和五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占比的提升,表明我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国家级产业园区的中、西部地区加速布局,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优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分布、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三方面总结我国产业园区分布特征:一是总体分布,产业园区与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周边,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二是国家级园区,园区江苏、浙江和山东数量多,江苏、广东、北京和武汉发展质量好;三是各省级园区,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江苏和广东省级园区数量超过百家。

(一)总体分布:产业园区与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周边,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从开发区的全国国土空间分布来看,中国产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总体布局上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并延东部海岸线和长江岸线“T”形延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受限于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区域市场和产业基础等因素,产业园区(开发区)的分布与“胡焕庸线”以及中国自然、生态区划高度相关;同时,产业园区(开发区)“T”形的空间分布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合,反映我国产业园区设置承担了重要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功能。

1.绝大多数产业园区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区域,且占比较为稳定

从我国产业园区(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数量来看(见图1-15),占全国开发区总数89.95%的产业园区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区域,各类园区数量达2273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90.67%、92.64%和93%,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这一集聚特征要强于东、中、西部数量占比,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园区经济在承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为实现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充分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城市的拓展和城市能级的提升,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区域的空间集聚发展,为我国城市群发育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2.产业园区在“胡焕庸线”两侧出现了组团分布的态势,并向西扩散

从产业园区(开发区)的设置的时间序列上来看,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产业园区在“胡焕庸线”两侧出现了组团分布的态势。在呼包鄂、宁蒙沿黄、兰西格、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范围内出现了基于地区市场和向西开发以及产业承接功能的产业园区布局,这些在“胡焕庸线”两侧出现的产业园区(开发区)集聚板块,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突破“胡焕庸线”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抓手,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产业园区布局,能够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极大地带动了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园区面积与数量的空间总体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面积占比略低于数量占比

从产业园区(开发区)设置的规划面积与建成区面积来看,基于整理相关规划文件与地理统计的结果,截至2018年年底,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区域的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规模达15100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的面积,占全国产业园区面积比重的86.32%。同时,不难发现,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在面积与园区数量方面的国土空间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基本一致的格局,但是面积占比略低于数量占比,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位于“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平均单个园区的占地面积要明显高于地处“胡焕庸线”东南区域的产业园区,结合产值看,西部地区的产业园区地均产出偏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地区产业园区落地项目较东部地区落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整体效益与效率偏低。

进一步分析,从整个国土空间来看,我国产业园区(开发区)的建成区面积体量占整个可开发国土面积的比重更是十分微小,占比不足1%。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我国的国土开发强度还有待提升,而一国的国土开发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发展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产业的重要手段。

4.开发区(园区)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群的分布高度一致,呈现出多核集聚特征

从我国各类型、各级别开发区(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的总体分布情况来看,在整个国土空间范围内,开发区(产业园区)数量与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群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轴带集聚特征。一是东部沿海产业园区集聚带,主要以环渤海地区(辽东半岛、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核心城市为依托形成的沿海带状开发区(产业园区)集群区域;二是中部长江中游和中原产业园区集聚板块,主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南昌—九江鄱阳湖城市群)和中原(郑洛新)城市群与核心城市为依托形成的块状开发区(产业园区)集群区域;三是西部地区产业园区集聚群落,主要以成渝、兰西格、呼包鄂、宁蒙沿黄(银川—乌海)、关中(西咸—杨凌新区)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与核心城市为依托形成的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群落。不难发现,我国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国土空间的“T”形开发战略高度吻合,同时园区聚落也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这些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区域与轴带,在产业组织上逐渐形成了依托独特的产业链进行分工与协作的模式,在空间上开发区集群与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螺旋共生发展模式。总体上讲,开发区(产业园区)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高效开发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二)国家级园区: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数量多,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和武汉市发展质量好

依据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5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在30个省市(仅西藏自治区暂未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河北省、福建省国家级产业园区(开发区)超过10家,江苏省数量最多,共计26家,浙江省以21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开发区)排名第二,山东省国家级产业园区(开发区)数量达到15家位居第三。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135家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目前,山西省、青海省、宁夏和西藏自治区暂未设立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江苏省、广东省和上海市的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江苏省、广东省和上海市三个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最多,分别为21家、12家和10家,合计占比31.85%。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19家国家级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依托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设立建立起7个沿边开放城市,分布在我国边境地区的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辽宁省7个地区(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基本选址在边境口岸城市附近,一方面考虑到这些我国沿边重要的开放城市是边境地区的重要口岸,也是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延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同时,选择边境城市设置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在区位上方便双方交流合作,减少物流成本,结合口岸海关设施,便于实现保税加工和保税贸易;另一方面,边境地区大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依托合作区的建立,带动边境城市与人口集聚,推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地区发展,进一步促进延边开放与产业发展,巩固边疆地区发展,是我国兴边富民的重要战略举措。

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置一方面与地理位置相关,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对外开放水平也紧密相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未来沿欧亚大陆桥“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中欧班列的重点集结城市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水平与发展质量将得到较大提升,而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受到“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牵引,同时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一些重点城市、港区国家级海关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将在自贸区、自贸港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提升发展质量。

(三)各省级园区[1]: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江苏和广东省级园区数量超过百家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1991家省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区。经省级部门核准的各类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数量超过100家的省份有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苏省和广东省7个省(见表1-3),这一数量还不包括地方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各类产业、工业园,以河南省为例,全省管委会为行政处级的各类园区超过180家。

表1-3 2018年中国各省市区升级产业园区(开发区)数量

续表

从各类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分布情况看,其密集分布于“胡焕庸线”东南区域的特征更为明显,同时也更明显地集聚于各大城市群内部,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近年来由于国家级产业园区的批复数量减少,各省为了提高本省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各省吸引和承接产业的竞争力,加大了对本省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投入和质量监督工作力度,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针对性地设置特色功能园区,与区域内国家级园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