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色达县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瓦须色达部落史话

色达的各种称谓都具有相应的传说或理据,而且都离不开“色”字。“色”字在藏语中为黄金之意。我们梳理相关史料和实地调查时,“色”字的渊源无疑是“色曲”,色曲流域的河谷地带取名为色柯,后来成为瓦须部落为主的整个区域的名称。较早的文献资料中都写为色柯,色柯的称谓多于色达。“色达”二字在汉文中最早见于清雍正年间的文献中,出现几种写法,如瓦述色达、阿树色他、瓦述写达等。[3]论色达渊源,则为西羌之别种,故古为西羌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汶山郡,色达为汶山郡西部徼外地。魏晋至隋唐,色达地方为白兰之牧地。唐高宗时,白兰羌为吐蕃兼并,融入吐蕃,色达为吐蕃地。唐末吐蕃王朝崩溃,高原诸部落分裂为各自独立的许多部落,迄于宋代。元代,依据江河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趋势,色达所在的把安多和康巴地区界定为“多康六岗”,不同史料中其所属范围观点不尽一致。在《色达瓦须部落史话》中讲,在六岗之一的“色莫岗”上,有一座同尊者观世音菩萨一样神圣的怙主玛哈噶拉的神山,由伏藏大师多若曲批发现,即上色达的贡布仲日目波山……[4]此文认为色达属于“色莫岗”范围。在《色达牧区姓氏与民俗》中,瓦须色达的位置为安多和康区中间的“木雅绕岗”上部。但《色达县志(1991—2005)》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色达地区位于“多康六岗”中的“麻则岗”范围内,属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领地。明代,属朵甘行都指挥司辖区。清末,川督赵尔丰会同傅嵩炑拟设“达威县”(色达),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而最终未果。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立西康省,色达地区为多康属境,未设治。

色达的称谓中,经常名前冠以“瓦须”,是吐蕃四大氏族之一董氏中的十八大须之首,在藏文中有几种写法,即“wa shos”“dbal shul”“wa shul”。传说,其祖先瓦色甲波原来生活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历经数百年争斗、冲突和频繁迁徙后,瓦须分裂为10个营地。7世纪时,吐蕃王(赤松德赞)派遣包括今日瓦须色达牧民的祖先在内的一批战士前往吐蕃东部边境抵抗唐朝军队。后来,吐蕃王朝崩溃,瓦须人的祖先便留在了巴颜喀拉山附近的草原上。“瓦须”部落名称渊源有不同说法,《先祖言教》中说:“所谓瓦须(wa shos),以前阿热邛萨仓的一个牧人家,兴海县的上、中、下三塔冬中,从一塔冬游牧到另一塔冬时,因大雾迷路而绕回原来的牧场,见了上次驻扎时的帐篷周围水渠,因此称谓‘瓦述’(wa shos)。”[5]《安多政教史》中说:相传很早以前,董氏一祖先没有子嗣而祈求本教僧人保佑后生一子。因祈求对象是本神瓦色达拉梅巴(stag lha me vbar),因此取名为瓦色交。又过了几代家里生子夭折,请一位修持密法的成就者举行熬煮马头明王禳解水(rtamgrin dbal chu)仪轨,以后得生一子叫董·瓦曲交。相传从此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血缘系统,即“瓦须”骨系,并使用“瓦须”这姓氏号。“瓦”是祖先之名,“须”是后裔、遗迹之意。

迁入色达草原的瓦须人,源于生活在古代青海湖右翼的“玛错西本阿”(ma mtsho bzhi dpon lnga)部落头人家族。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所属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占据青海。原游牧于黄河上游大积山一带的瓦须部落向东南部迁徙。其一部迁至杜柯,[6]后来部落分散,形成上、中、下瓦须部落。有一些史料中记载,瓦须骨系源于多麦果洛阿羌部落,所以较多人习惯称为多麦果洛瓦须色达。色达的西北、东北方与青海果洛接壤。自古以来两地的百姓来往频繁,亲戚关系错综复杂,民风民俗无异。因此很多地方把两地名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称果洛色达。甚至在一些汉文史料中也可以见到“俄洛色达”。[7]到瓦须头人第四代格泽(ge rtse)、更盆(ge vphan)、格加(ge rgayl)、万德交(ban de skaybs)时,瓦须人千里迢迢,向青海湖南方长途迁徙。明末到达今杜曲下游的多朵生更重一带,从事半农半牧,在这里居住百年左右。到瓦须骨系第八代瓦须喇嘛杰时,其带领所属部落,迁居色柯(gser kgog)。他带领的部落叫瓦须徐塔(色达)部落,徐塔这一称谓至今仍在沿用,徐塔也是瓦须总头人的直属部落。

瓦须喇嘛杰随时间慢慢年老,开始考虑部落头人的接班人。他在七个儿子中让年洛和秋柯、释迦太三兄弟,到珠日神山去煨桑。回途中三人共同商定,在神山前进行赛马确定头人。比赛中小弟释迦太获胜,确定了瓦须总头人。年洛几乎与释迦太同时到达,人们称其若巴(rogs pa),做了瓦须若撒上、下部落头人。秋柯最后到达,做了瓦须邱果上、下部落头人。历史上被称为瓦须三部,是瓦须色达的核心部落(如图1-1)。

17世纪中叶,大约1656年,瓦须喇嘛杰之子释迦太和秋柯、年洛三人迁居色达。逐渐形成了瓦须三部落。当时除了瓦须三部外,在色达境内还有诸多游牧部落,并不属他们的管辖范围。后来释迦太向外扩张势力,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征服了色达境内的大多部落,组建部落联盟。到1729年(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册封瓦述余加太(释迦太)为土千户。释迦太之子叫丹正雅,丹正雅有两个儿子,分别为根呷索南和贡利。贡利之子为饶丹贡布,其创建了瓦须头人家庙东嘎寺,以后,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巴拉康。1806年,藏历火虎年8月15日,瓦须饶丹贡布参与了朱倭命案纠纷裁决组织,从该“裁决书”落款看,瓦须头人的官印位置在19人官印中央,且为方形,表明德格、甘孜、色达、白玉、壤塘等地区的影响力非同一般。饶丹贡布有三子,分别为喇嘛克珠、旺青贡布和呷头。旺青贡布娶赞撒·泽壤娜姆为妻,生了富于神秘色彩的索南多吉,另娶却沙·塔尔洛生一子叫贡布多吉。从此开始瓦须总头人家分成了两家,瓦须上头人为贡布多吉,瓦须下头人为索南多吉。贡布多吉之子嘎多贡布(1883—1908),一般称为瓦须嘎多,他进一步完善部落联盟,形成色达部落全面统一。其子嘎桑贡布(1896—1948),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善良导致弱肉强食,个别部落迁居解散。色达局部地区曾一度处于管理无序、过分自由的状态。嘎桑贡布之子仁真邓珠(1916—1959),其母亲是色多玛部落葛胡扎江之妹葛沙阿扎。1947年瓦须部落与格则那吾苍部落之间发生了严重纠纷。翌年,瓦须嘎桑贡布与瓦须下头人索南严扎相继辞世,形势严峻之下,仁真邓珠被果洛旺青红科头人瓦须却君贡[8]决定为瓦须色达总头人,也为瓦须头人家族的末代头人。1952年8月,西康藏族自治区派访问团到色达,组建了牧区代表团。10月,仁真邓珠委派其亲信若撒部落头人亚达为代表团团长,赴康定参加自治区第一届三次代表大会,同年12月建立色达地区办事处。1955年,甘孜牧区访问团第二次访问色达,12月,瓦须仁真邓珠任色达县县长,继后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图1-1 色达瓦须部落总头人世袭

瓦须下头人索南多吉之子索南罗吾,母亲为阿吾格则沙苍部落的阿吾童郎之女,他既是活佛,又是头人,具有双重身份,色达人称为“本智”(dpon sprul)或誉为“本喇隆丹”。其幼子索南严扎(? —1948),是历代瓦须头人中最强硬的头人,扭转了色达松散的局面,在强化各部落管理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索南多吉的另一子旺达的儿子叫贡布占堆(又称贡扎),他是瓦须下头人家的末代头人。

当时,瓦须是本支18部、分支25部、小部落32部的部落联合体,其中瓦须家族有4个,分别为瓦须汝拉玛苍、堆拉苍、崩交苍、杰戈苍。其他骨系有阿仁、索日、娘绒、赞里、瓦须曼戈、牟拉、吉它、吉措、阿旁、葛胡、遮俄、东奔、桑桑、果须、拥须、齐须、豆甲、绒俄、亚当、扎戈、日须、吉龙、达吾、阿吾等。随着历史的进程,瓦须骨系的成员迁徙频繁,分散于不同地区,分布于炉霍、新龙、道孚、白玉和理塘等地,这些地方均在现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属境。瓦须骨系中异地搬迁或没落的村庄有瓦须朗措玛、绒塔、夏须、秀须等45个。

瓦须色达世袭头人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1952年8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团进驻色达,色达地区和平解放。1955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治县,成立色达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