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政治体系的演化——世界政治结构的演化与中国制度的世界性
要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发展,必须理解世界政治体系及其性质,正所谓比较出真知。但是,我们过去讲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时候只停留在中国自己的历史脉络上,让人看不到中国道路的比较优势,而且很多时候看到的似乎都是些问题。必须转换观察问题的视角,把中国政治发展置于世界政治结构(世界政治体系)之下去观察。至少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建构一个堪称新学科的世界政治史——一种论述世界政治体系演化与形成的学科。
有关于世界政治体系演化的“世界政治史”吗?打开图书馆文献检索,只有一本60多年前出版的《近代世界政治史》[1],其内容基本上是各主要国家的重要大事描述,但是确实有点世界政治史的味道。国内的《国际关系史》类的教材和著作则铺天开地,让人目不暇接,至少有10个以上的版本,既有多卷本,也有单册本。国际关系史的上面或者说知识源头还应该有世界政治史,它是我们理解世界政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结构性前提,没有世界政治史而限于各种观念、理论范式去看各国政治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就如同盲人摸象,乃至南辕北辙。由于后面将要涉及的原因,西方也没有系统的关于世界政治体系演化的世界政治史。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甚至说“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世界秩序’”[2],这种判断显然有违世界大历史,《世界秩序》的书名也属于逻辑混乱。被称为第一个国际政治理论大师的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3]有点“世界政治原理”的味道,但不能算是世界政治史,它讲的主要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核心是如何建构“权力均衡”。最近翻译过来的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4]其实是讲各国政府演化史,但国家政府间彼此是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否存在连续性,则不是《统治史》的任务。沃勒斯坦的多卷本《现代世界体系》[5]讲的是以资本主义为线索而形成的“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的演化过程,可以称为“资本主义扩张史”,其中无疑与世界政治史有交叉,甚至有点“世界政治史”的味道,但各主要国家政制以及文化主义上的世界政治结构却不是沃勒斯坦所重点关注的。可以说,或者是因为国外没有专门的世界政治史,国内才没有。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科学并没有“中国”,几乎完全是“拿来主义”的。
建构一个社会体系性质的史学“新学科”,无疑要冒着巨大的知识风险。这样一个题目广阔、涉及众多分支学科的“新学科”,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角度对之进行批判甚至否定。但是,这只能被当作建设“新学科”的动力。我相信,有了这样一门“新学科”,我们观察国际关系的视角会有些变化,比如为什么美国要“重返亚太”,为什么奥巴马和希拉里都说不能让13亿中国人过上美国式富有生活、美国不能生活在中国人的统治之下。更重要的是,只有有了世界政治史或者世界政治体系的观念与视野,才能理解一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性质与意义;只有胸怀世界政治史,才不至于自大而又鲁莽地给正常的爱国主义行为贴上所谓“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