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绿色文化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朱虹[1]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制度、绿色屏障系列研究,推动形成一批研究总结江西绿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形成的经验成就,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阶段性验收的成果之一。开展这项工作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既是当前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战略需求。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全流域、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着力保护好、建设好、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主要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始终坚持思想引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入灵魂、融入血脉、深入骨髓,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引领和推动全省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筑牢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绿色画卷”的思想根基。
始终坚持对标中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构建全民行动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
始终坚持绿色崛起。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努力在绿色崛起中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生态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设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发扬“钉钉子”精神,着力推动生态文明改革落实落地,将制度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更多绿色发展优势。
二
绿色文化是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理念,是人们生产、生活、消费的绿色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绿色统一。绿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含义相通,绿色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是生态形象的最直观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为了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高度注重绿色文化建设。
加强绿色文化设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深入挖掘江西生态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生态道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部署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需求。
突出绿色宣传引领。强化正面宣传,广大新闻媒体充分报道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江西实践,立体化呈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媒体曝光及处理解决通报机制,组织新闻媒体、网站定期曝光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将生态文化培育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纳入文明创建指数测评,不断强化绿色导向。
大力普及生态文化。江西率先建立省级生态文明宣传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成果、环境保护、示范样板建设等成效,举办系列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各地各部门利用广告牌、橱窗、广播、闭路电视和电子显示屏刊播生态文明公益广告,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等列入全省各级各类干部教育体系。开展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养成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节水、节电、节能、节材、降低生活污染排放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行动,全省已创建113家国家级、103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加强绿色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三
江西师范大学张艳国教授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承担了“江西绿色文化”专题研究。张艳国教授是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的国家级高端人才,其多年前就开始研究长江文化,近年提出整合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长江文化,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生态文化、长江大保护等相关成果,在学术界引起共鸣,应该说与绿色文化研究颇有渊源。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艳国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认真梳理文献资料,深入开展调研,掌握了丰富的政策文件、研究文章、调研成果,并通过反复研讨、深入论证,多轮修改、反复打磨,最终形成了研究成果《江西绿色文化研究》一书。这本书回顾了江西绿色文化历史,总结了绿色文化江西模式,提出了构建江西绿色文化体系的对策建议,在绿色文化中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总结研究当代江西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的著作之一。这既体现了研究团队较高的专业能力,更展示了江西省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先水平。
本书体现了几个难能可贵的特点:
一是展示了深厚的理论分析功底。本书大胆地从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绿色文化的讨论出发,展开了绿色文化理论研究,阐述了绿色文化的基本内涵,提炼了绿色文化的特征,分析了绿色文化的价值。追溯绿色文化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流派和演化脉络,层层揭开绿色文化的面纱。旗帜鲜明地提出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处在时代前沿的先进文化,需要进一步认识绿色文化、宣传绿色文化、发展绿色文化,并充分发挥绿色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实践价值。
二是坚持了多元的学术研究视阈。本书在传统和现代、国内和国际、兴起和传播、经验和启示之间穿梭、跳跃,向读者展示了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代之上的绿色文化。作者深入到中国传统与当代实践中探寻绿色文化传统中的孕育形态及其当代和未来可能的理论愿景,发微启例。参考发达国家绿色文化的有益经验,在比较中思考中国特色绿色文化发展。同时,梳理各地以中央部署的绿色发展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竞相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业、绿色生活而形成的不同绿色文化。
三是突出了独特的江西生态元素。本书始终立足江西、紧扣江西、聚焦江西,从江西绿色风俗传承,到江西绿色理念创新,再到江西绿色发展实践,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江西绿色文化历史。作者独辟一章阐述了江西依法治绿护绿的主要举措和取得成效,别有新意。在历史和现代的长时段中,总结江西提出绿色文化的典型模式,比如绿色文化+生态保护、绿色文化+环境治理、绿色文化+现代服务、绿色文化+现代农业、绿色文化+生态工业、绿色文化+社会风尚,等等,凝聚了江西绿色文化繁荣壮大的宝贵经验,孕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四是回应了当前的文化建构需要。本书提出绿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西绿色文化建设,应当立足长远,从战略高度长远系统规划,既要绘制江西绿色文化建设蓝图,打造江西绿色文化建设样板,也要加快绿色文化产业发展,还要讲好江西绿色文化建设故事,塑造江西绿色文化品牌,推动江西绿色文化纵深发展,持续打造江西绿色发展的文化高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总地来说,要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子在文化,关键是要深化绿色文化建设,实现社会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如作者所述,绿色文化是江西生态形象的最直观体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希望全省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共识,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江西绿色文化。
2020年12月16日
[1] 朱虹,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