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宦游文人
宦游指的是士人离开家乡而异地求官或做官的人生经历,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为官而游皆属此类情况。《汉书·地理志下》有载,“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唐宋以来,宦游已成为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唐代文人在登进士之前,往往有入节度军幕以为书记者,著名诗人高适、李商隐皆有此经历。因而,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不乏与宦游有关的文学作品,如王粲《登楼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上韩荆州书》等。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游春望》诗:“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皆有此意。《粤西诗载》中收录了大量宦游诗人的作品,现将此类诗人按时代先后次序列举如下。
一 朝代
(一)唐前
舜,史称虞舜,《史记》:“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六十一践帝位。南巡狩,崩于苍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舜南巡时到过桂林城北一座孤山,并游览了北麓的水潭。
颜延之,南朝宋时人,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山东临沂人,与谢灵运并称“江左颜谢”。官至紫光禄大夫,于公元423年(南北朝时期刘宋少帝景平元年)被贬为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太守。
谢朓(公元464—499年),字玄晖,南朝齐陈郡守阳夏人。曾任宣城太守,人又称“谢宣城”。
(二)唐代
张九龄,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至开元十九年)任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
戴叔伦,公元788年(唐德宗唐贞元四年),起家授容管经略招讨处置使兼御史中丞。
李渤,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被贬到岭南,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
元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出任桂管观察使。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应桂州刺史兼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之聘,掌书记,任观察判官。
韦瓘,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任桂管观察使,寻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张固,公元855年(唐宣宗大中九年)为桂管观察使。
(三)北宋
柳开,宋太宗端拱间知全州,公元990年(宋太宗淳化元年)知桂州。
陈执中,宋真宗时迁知梧州。
梅挚,公元1034年(宋仁宗皇祐元年)以殿中丞出知昭州(广西平乐)。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今湖南零陵)。先后任阳朔县主簿、柳州司理参军、阳朔县令、代理兴安县令,宾州、容州、钦州、邕州、顺州知州,留诗较多。
孙抗,约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初年)迁广西转运使。
姚嗣宗,公元1049—1053年(宋仁宗皇祐年间),知浔州、龚州。
余靖,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李师中,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迁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
黄照,仁宗嘉祐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前后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桂州。
章岘,福建浦城人。公元1064—1077年(宋英宗治平、熙宁年间)先后任岭南西道提点刑狱、广南西路转运使。有游记诗多首。
张田,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移知桂州,兼广西路经略安抚使。
崔静,英宗治平末权同广西提点刑狱,与章岘同时。
彭次云,公元1058年(宋神宗元丰四年),以秘书丞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曾布,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知桂州,兼广西经略安抚使。
刘宗杰,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权发谴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与曾布同时。
刘谊,约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前后为管勾广西路常平,与曾布同时。
齐谌,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权提举广西常平,与曾布同时。
苗时中,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为广西转运副使。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以直龙图阁知桂州。公元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进宝文阁待制,兼管勾广南西路经略司。
蔡瑗,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后知梧州。
曹辅,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前后为广西提点刑狱。
梁子美,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由湖南提举常平除广西提点刑狱,有诗《刘仙岩和曹辅韵》。
李彦弼,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任桂州教授、推官,历任代知府、通判、桂州军。
张庄,公元110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权发遣广西路转运副使公事,公元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知融州,同年年底,权知桂州事,代王祖道任(参《桂林石刻》上册、《北宋经抚年表》卷五)。
毛衷,宋徽宗政和间知贺州。任满,值方腊起事,不得归,卒于贺州。
李昇之,约徽宗宣和末年为广西转运副使。
尚用之,公元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任广西提点刑狱。后寓桂水东石佛、真教二寺,卒葬兴安。
张洵,公元1126年(宋徽宗靖康元年)为广西路提点刑狱,与尚用之等有《蒙亭唱和诗》。
吕源,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四年),以朝请郎提举广西常平。约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知桂州,兼经略安抚使。与张洵、尚用之等有唱和。
叶宗谔(一作叶宗向),与张洵、尚用之、吕源同时,有唱和诗。
(四)南宋
折彦质,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自知潭州改知静江府,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
沈晦,约公元1138—1139年(宋高宗绍兴八年五月至绍兴九年二月)知静江府,公元1142—1145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十二月至绍兴十五年)复知静江府。
任诏,公元1151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知梧州。
吕愿中(《桂林石刻》作“吕愿忠”),公元1153—1155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九月至绍兴二十五年七月)知静江府。
赵宗德,高宗绍兴末、孝宗隆兴初知藤州。
贾成之,公元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横州通判任满,特令再任。公元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卒。
张维,高宗绍兴初调贺州司理参军。公元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乾道二年,知静江府,在任至乾道五年。
徐安国,约孝宗乾道间知横州。
范成大,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
许子绍(字季绍,一作季韶),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通判静江府,与范成大有唱和。
吴儆,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通判邕州。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
张栻,公元1175—1178年(宋孝宗淳熙二年至淳熙五年)起知静江府,兼广西路安抚经略使。
方信孺,公元1213年(嘉定六年)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
江文叔,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提举广南西路市舶。
廖德明,约光宗绍熙初知浔州。
朱晞颜(《桂林石刻》作希颜),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前后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公元1195年(宋光宗绍熙五年)擢知静江府,兼广西路经略安抚使。
陈谠,公元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知贵州。
林岊,宁宗嘉定间知全州,在郡九年。
江邦佐,公元1210年(宋宁宗嘉定三年)知浔州,四年知贵州,五年由知象州任罢。
崔与之(字正子),绍熙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通判邕州,知宾州。约公元1213年(宋宁宗嘉定六年)提点广西刑狱。
方信孺,公元1213年(宋宁宗嘉定六年)提点广西刑狱;嘉定九年,为广西路转运判官。
张自明,公元1215年(宋宁宗嘉定八年)教授宜州,公元1216年(宋宁宗嘉定九年)摄州事。与方信孺有唱和。
胡槻,胡铨之孙,约公元1220—1222年(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至嘉定十五年)知静江府。
赵必愿,宁宗嘉定中曾知全州。
赵师恕,公元1235—1236年(宋理宗端平二年至端平三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
曾宏正,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参《桂林石刻》)
李曾伯,公元1249年(宋理宗淳祐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淳祐十年罢;公元1257年(宋理宗宝祐五年十二月)复知静江府,至公元120年景定元年五月罢。
(五)元朝
张鏔,延祐间官全州路学正。有多首广西风景诗。
李岩,元代乐昌人。治平中知象州。收诗《过清湘呈郡侯诸公》。
刘志行,元代江西人,进士,知镡津县。有桂林八景吟咏诗。
(六)明代
徐问,字用中,常州武进人,著有广西风土诗四首。
杨銓,明代华亭人。隆庆间官广西左参政。收诗《望江亭》《南薰亭》。
刘颖,明代临川人。正德间官广西巡按。有诗《望江亭》。
孔儒,明代嘉鱼人。成化间官广西庆远知府。有诗《庆远南山》。
桑悦,字民怿,明代常熟人。成化举人。正德间官广西柳州府通判。
唐胄,字平侯,明代琼山人。嘉靖间为广西提学。有诗《劝古田诸生归学诗》。
汪必东,字希曾,民贷崇阳人,进士。嘉靖间官广西左参政,分守左江。有诗《粤右督饷言怀》。
黄佐,字才伯,明代香山人。官广西佥事提学,总督两广军务。著《广西通志》。
田汝成,字叔嗬,明代钱塘人。嘉靖间官广西右参政,分守右江。有诗《乌蛮滩》。
陈暹,字德辉,明代闽县人。嘉靖间官广西右参政。有诗《粤西松树》《登粤山谒诸葛庙》。
彭清,明代钱塘人。举进士。永乐十六年知容县,兴学校,修县志,著广西容县八景诗。
张瑄,明代高安人。官广西巡按。有诗《平南谣》。
二 写作特点
与贬谪文人因获罪遭贬而被迫来到广西不同,宦游文人来到广西则是为谋取官职或者交友而主动来此,所以虽然他们也有羁旅漂泊之感、思乡念归之情,但是面对同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陌生的地域环境,他们的心态与创作风格、创作倾向是完全不同的。贬谪文人更多的是对当地陌生而又恶劣环境的惊恐,对生存的担忧,对家乡和故里的思念,对赦免和北归的渴望,因此他们的诗作中充满了惊恐、不安、痛苦和忧思。而宦游诗人是主动地承担起治理一方的责任,需要用政绩来证明自己的政治能力,从而展示政治抱负或者人格理想。因此,他们的诗作中多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政通人和的人文环境的叙述。
宦游诗人有个人的抒怀吟咏之作,如李渤在桂州城南导泉为南溪,辟白龙洞、玄岩,有《南溪诗》《留别南溪二首》;元晦在叠彩山建越亭、岩光亭,有《岩光亭》《越亭二十韵》。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团体性的诗歌创作,多表现为群体性的宴集唱和。宦游诗人为拜谒权贵会创作一些合集以歌功颂德,或者作为一种与其他文人和官吏的交往方式,同时他们的大量创作又会引起其他文人的注意以隔空唱和。
宋代广西宦游诗人的宴集唱和活动较为频繁,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唱和很常见。唱和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宴游组织者赋诗,同游和作;同游赋诗,组织者及其他同游和作。
曾布元丰元年(1078)开辟曾公岩,率僚属同游,转运使陈倩赋《曾公岩诗》(源流承袭孔门贤,姓氏今题洞穴间),广西经略使曾布、转运副使苗时中、提刑刘宗杰、提点刑狱公事彭次云、提举常平齐谌、管勾常平刘谊六人有次韵、和作[40]。
哲宗绍圣三年(1096),广西提刑曹辅(字子方)与新到任提刑梁子美同游刘仙岩(即南溪山元岩),赋诗唱和[41]。
靖康元年(1126),广西提刑张洵等游蒙亭,张洵作《蒙亭》(桂林山水冠湘衡,蒙亭正在山水旁),广西经略使吕源、张洵前任尚用之(时已离任,寓居桂州佛寺)、转运副使李升之、同游叶宗谔(一作向)并有和作[42]。
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帅桂时与僚属游雪观、西山、栖霞洞时均有唱和,范诗有《次韵许季韶通判雪观席上》《次韵陈仲思经属西峰观雪》(西峰,在桂林西山)、《与同僚游栖霞洞,极深远,中有数路,相传有通九疑者,烛将尽,乃还,饮碧虚上,陈仲思用二华君韵赋诗,即席和之》,许季韶、陈仲思等人诗今无存[43]。
庆元元年(1195),广西经略使朱晞颜与广西转运判官胡长卿同游南溪山白龙洞,赋诗唱和[44]。
约开庆景定间,广西经略使李曾伯率五人登千山观,赋诗唱和[45]。
一些唱和活动所产生的诗作颇多,几可编集,但因失于保存,今亦未能一睹其盛。如宁宗嘉定中广西经略使胡槻与幕僚刘克庄的唱和,据林希逸《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八桂胡公槻以经司准遣辟,公辞地远,魏国(按,刘克庄母)力勉之。八桂佳山水,胡与公倡酬几成集。”(《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巻二十三)[46]宦游诗人于各种游赏、宴集、唱和中所创作的作品,大大活跃和繁荣了广西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广西诗坛的一个新的领域。无论是从诗人人数还是从作品数量上来说,宦游诗人都要多于贬谪诗人,他们的创作也给广西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蓬勃的活力。
唱和诗既是诗人之间的一种文学交流活动,又是维系情感和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以朱晞颜、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为例:
小溪漱碧响潺潺,路入龙宫杳霭间。
佳节漫添新白发,故人赖有旧青山。
花朝几共湘南醉,萍迹何年岭北还。
归路联镳红日晚,多惭龙卧白云间。
——朱晞颜《庆元改元寒食日,陪都运寺丞游白龙洞,时牡丹盛开,小酌岩下,夕阳西度并辔而归》[47]
悬崖怪石水潺潺,宜有神龙隐此间。
穷胜不妨归险洞,寻春那止看群山。
攀龙行即天边去,跃马聊同野外还。
好景良辰适相会,一樽聊共水云闲。
——胡铨《禁烟日陪经略焕章丈游白龙洞得所赋新诗次韵以呈》[48]
寒食佳节两人一起游白龙洞赏花,推杯换盏,面对美景,朱晞颜感叹岁月匆匆,白发新添,有思乡念归之情,隐隐伤感之情流露。而胡长卿却是不一样的心态,劝慰好友面对如此美景乐事,不如策马赏玩欣赏良辰美景游山玩水,纾解内心,享受生活。
从唱和诗的风格来看,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广西山川风物的地域特征,但同时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实际上是宦游诗人所代表的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学产物。以陈倩、曾布等七人曾公岩唱和诗为例:
游曾公岩
源流承继孔门贤,姓氏今题洞穴间。
傅说功高傅岩野,谢安名著谢公山。
激泉救旱为霖雨,磨石书勋破海蛮。
应共白云同一意,帝乡归去未能还。(陈倩)[49]
和韵
从事区区厌独贤,寻幽深入翠微间。
旋开榛莽东郊路,偶得神仙旧隐山。
都峤三天临瘴水,灵岩十里接溪蛮。
何如咫尺邻风穴,杖屦时时一往还。(曾布次韵)[50]
题曾公岩
红斾寻幽东郭傍,泉岩新得冠殊方。
一川气象天开作,万古荆榛地蔽藏。
崖穴乍惊堂室辟,榜名知与日星长。
异时人指溪桥水,思爱还同召伯棠。(苗时中和韵)[51]
游曾公岩
谢公高兴在东山,寻得仙岩郡邑边。
万朵连峰凝碧乳,一溪鸣玉逗寒泉。
由来物外无尘景,须信壶中有洞天。
岭服已安褒诏近,莫将归梦更留连。(刘宗杰和韵)[52]
游曾公岩
目击烟霞昼卷舒,披榛敲石得蓬壶。
洞天日月千年久,人世尘埃一点无。
灵药难寻云缥缈,落花不见水萦纡。
使君凤阁翱翔近,谩与东山作画图。(彭次云和韵)[53]
游曾公岩
天作地藏知几年,公来因得茂林间。
谁言物外真仙境,秖接人居近郭山。
石乳望中苍玉坠,泉源深处卧龙闲。
行看再为苍生起,乘兴从容重返还。(齐谌和韵)[54]
游曾公岩
寻得新岩冠一州,使君从此作鳌头。
千年草莽埋幽致,今日衣冠成胜游。
洞穴已能惊俗眼,神仙须合隐浮丘。
主人将为商霖起,还许微官卜筑不。(刘谊和韵)[55]
诗人们称赞曾布所开拓的曾公岩的幽奇、秀美,将其视作神仙神隐之地,仙家之洞天,物外之仙境,仙人隐浮丘,其中寄托的是士大夫高洁高雅的意趣,同时又是广西山水岩洞诗描写的惯用手法;面对曾布担任广西经略使时的政绩功德,诗人将之誉为孔门贤人曾参之后,以贤相谢安相比之,以传统文化喻广西之事。相对于本土诗人由于过于熟悉而疏于表现的写作特征,宦游文人反而着力于展现广西文化,贬谪诗人由于情感上的不认同更多的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或倾向于负面的描写,宦游诗人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从正面突出了广西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应当算是宦游诗人对广西诗歌创作甚至是广西文化的一大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