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联网赋能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赋能的研究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互联网赋能价值创新研究的主要支撑理论包括动态的资源基础与能力观、发展的技术范式与社会支持理论和整合的生态系统理论。
一 动态的资源基础和能力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动态的资源与能力的发展。哈里森(Harrison)等学者从动态视角提出了多样化动态情境下资源和资源间协同的价值。在动态环境下(市场情境的动态性、技术情境的动态性、制度环境的动态性),静态的资源占有很难保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动态的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构建新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15]动态能力由蒂斯(Teece)和皮萨诺(Pisano)提出,此后由学者基于以往资源基础、组织惯例、独特胜任力、建构知识、组合能力和核心胜任力等理论观点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动态的资源基础观和能力观与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和能力观的主要观点如表2-6所示。
动态的资源基础与能力观强调以下几点:①企业培育动态的资源基础与能力是为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它体现了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②涉及重新配置公司的资源基础和组织惯例,或以创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资源和重构组织惯例。③动态的能力观区别于常规的低阶能力,它是一种高阶能力,能为组织创建新的知识基础并带来新的机会。④动态的资源基础区别于静态的资源基础,它包括外部的资源和创造新的资源,组成强企业的战略资源。
表2-6 动态的资源基础观和能力观的构成维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改变市场和营销的关键力量。[16]相比传统商业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市场、客户、前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更全面更丰富但变化更快,消费、营销、搜索行为和沟通行为更即时和更碎片化,企业输送给消费者的信息、价格、优惠券更有针对性,利基产品更广泛存在,消费者、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他们与企业的互动和合作更加积极,这些群体的广泛参与给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带来新的机会,利益相关者可以嵌入价值创造系统的任一位置。
动荡的互联网环境、外部的生产资源(如消费者资源)的可利用性、内部组织资源的整合与重构需要企业构建动态的资源基础与能力,以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形成的动态资源基础与能力能够加强外部动态环境、生产资源与企业资源能力的交互作用,促进企业与外部组织的价值共创。例如,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完善拥有强大算法和数据积累的终端设计系统并充分融入关键业务流程依次获得数字分析能力、数字连接能力、数字智力能力,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业务需求。在电子商务市场中,企业需要部署集成和连接的信息技术支持流程的能力(数字化流程覆盖)和构建应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持续共同参与的动态能力,以促进价值共创和创造。
二 发展的技术范式和社会支持理论
(一)发展的技术范式理论
范式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者模式,是所在共同体成员所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开展工作所共同遵循的标准规范,是指导群体的行为准则和世界观,所谓的科学技术革命,本质上是一种“范式转移”。范式转移指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导致原有科学技术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继“失灵”,直至最终被颠覆掉的过程。
互联网商务时代,“信息化”“平台化”“数字化”将代表全新的生产生活范式,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的范式变了,产品的范式改变了,组织管理的范式变了,互联网技术促进新的社会技术范式结构正在出现和形成中,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
技术范式变革。技术变革常常会破坏市场或行业既定的规则、命令、信念和价值观,破坏现有技术能力和市场联系。技术范式是由信念、假设、感知到的技术经济问题、预期的解决方案组成的一种模式。市场联系是指客户关系管理,用户应用程序,市场知识以及渠道和服务关系。技术能力是指与科学、工程学的设计,生产,材料,设备和管理有关的知识。随着电子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扩散,“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基于纸张的打印和出版技术的传统媒体行业,数字技术根本上改变和扩展了传统媒体所扮演的社会和文化角色,帮助用户满足信息检索、交互、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互联网技术允许单个用户积极参与内容的消费和生成,也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由促进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交付和反馈的技术组成的生态系统。
产品范式变革。工业经济时代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的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物质化的有形的实体产品,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社会、数字经济所提供的产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整合性产品,例如,基于网络效应和产品、服务的开发,或是具有可持续创造价值能力的平台。
组织管理范式变革。组织管理范式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业务流程模式、职能领域与外部关系模式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导致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了新的关系现实。基于互联网的组织管理范式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技术的现象,正体现出民主化管理的多层次本质,如图2-2所示。互联网访问有关的硬件和软件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工作系统解决了员工在目标、任务、信息、知识、经验以及责任方面需要相互联系或“共享”的问题,这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民主化。从赋予用户权力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接入为具有数字素养的消费者和组织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克服传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在创建关于组织及其品牌的信息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更容易把这一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这体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民主化。从面向社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为具有技术知识的消费者和组织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包括他们可以以多种身份表现和表达自己,可以通过品牌社区与超越地理限制的人联系,甚至可以联合开发新产品,这体现了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资本民主化。
图2-2 基于互联网的组织管理民主化范式
(二)发展的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近年来,社会支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化媒体平台和品牌社区的社交网络服务(SNS)用户内容创建行为研究。[17]
戈特利布(Gottlieb)和伯根(Bergen)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正式的支持团体和非正式的帮助关系中,人们认为可以获得或实际上由非专业人士提供给他们的社会资源”。[18]社会支持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用来描述人们如何在社会团体中被关心、被响应、被帮助。社会支持由主体和客体组成,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资源交换。社会支持的主体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个人能够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普遍性的,社会各界每个个体都可以是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有三个维度: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制度支持。
发展的社会支持理论主要指在线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社交媒体与同伴协作进行的在线行为,包括寻求帮助和提供支持。哈伊利(Hajli)和西姆斯(Sims)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基础之上,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和品牌社区上社交网络服务的虚拟化特征,提出在线社会支持由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构成。[19]在网络社区,作为信息创造者的社交网络服务用户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主体的角色,在线用户高度意识到他们在网络上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可能对企业施加的集体力量。通过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网站,网络化的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更加自由,并通过各种在线群组建立了更强的关系。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互联性可以增强用户的集体行动和对社会变革的需求的能力。这一赋权的行动可以迅速传播到广大人群中,从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最活跃的用户组通常是虚拟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们会以一种非常剧烈的方式影响组织决策。
三 整合的生态系统理论
互联网赋能视角下,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为了提供产品或服务体系,由具有不同属性、决策原则和信念的参与者组成的,一个纵向与横向上自我组织或管理上主导设计的多层社交网络。“自组织”表明虽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地从战略上管理生态系统网络,如英特尔、谷歌、苹果、微软、Twitter和Nintendo。“多层”表示生态系统存在层次分明或多边体系,互联网平台使得传统的直线交易模式演变为直接的三角关系。“社交网络”表明生态系统是由具有某些联系的参与者组成的动态网络,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商业环境。参与者具有不同的属性、决策原则和信念,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是有助于协调且具有重要自治权的相互关联的组织,是基于个体和组织的相互作用的经济联合体。依据主导环境和参与者的价值主张,生态系统主要分为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平台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以企业及其周围环境为中心,由在现实中存在关联关系的实体单位,如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主要生产者、金融机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通过互联网构成相互支持的扩展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经济共同体。创新生态系统指围绕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周围,包含生产方和需求方在内的多方相互依存的参与者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共同进化,实现核心产品及其互补产品/服务创新的价值共创网络[20],创新3.0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性、开放性和交互性随之增强,开放式创新成为典型的创新范式。[21]平台生态系统强调参与者如何围绕平台进行组织,侧重于特定类别的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平台赞助商及其补充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平台生态系统采用“中心辐射”形式,一系列外围公司通过共享、开源技术或技术标准连接到中央平台。
互联网赋能的理论基础如图2-3所示。数字时代、信息社会的快速更迭,市场环境的动荡,需求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构建动态的资源基础和动态能力对组织资源进行整合与重构,对消费者、客户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机会进行捕捉。互联网技术颠覆了原有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技术范式变革,破坏现有技术能力和市场联系,并与利益相关者、社会参与方形成新的市场联系,技术范式变革推动产品范式向整合性产品变革,推动企业管理范式向民主化变革。同时,企业依托社交媒体以及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了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并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自我赋能和交互赋能。企业、组织、利益相关者、社会参与方、客户群体、消费者以及平台等组成了纵向与横向上的多层社交网络,并组成了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经济联合体,在这个经济联合体内部,参与者之间彼此赋能,以实现赋能主体、赋能对象等生态系统内部利益相关者共生、共享、共赢的目标。
图2-3 互联网赋能的理论基础——一个整合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