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互联网赋能的概念界定

众多学者都认为,互联网赋能必须是基于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赋能,因此,本书以“Internet”“E-”“Inform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Digit”“Internet of Things”“Blockchain”为关键词,同时组合“Empowerment”和“Enablement”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5月底,秉持两个筛选标准(隶属于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涉及赋能的概念、理论、内在机制、商业模式、价值创新与创造等主题),本书对题目、关键词、摘要进行阅读并进行降重,共得到69篇文献。并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科学学研究》等高影响因子的经济与管理类中文期刊对文献进行重要的补充。本书通过学者对相关概念的回顾和对比,提出对“互联网赋能”的定义。

一 赋能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赋能指个体或者组织对客观环境与条件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来取代无力感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我效能。或者说,赋能是企业或组织对指定对象赋予权力与能力,以激发人的创意与动力,强调组织本身的设计、人和企业的互动。现有研究主要以过程视角和对象视角对赋能进行划分,如表2-1所示。梁(Leong)等学者综合前人的研究将赋能的过程划分为三个关键维度,即结构赋能、心理赋能和资源赋能;[1]学者以对象视角将赋能划分为两个关键维度,即员工赋能和客户赋能。[2][3]

表2-1 赋能的视角和维度

续表

综合赋能的过程视角和对象视角,笔者认为赋能是赋能主体运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对客观环境条件的控制赋予特定的对象权力与能力,为赋能主体和赋能对象各方实现共赢的过程。赋能的定义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内涵:①对人、信息、资源和环境进行控制的“赋权者”,如企业或组织等;②被“赋权者”赋予权力和能力的“获权者”,如员工和客户;③“获权者”能够获得的能力和权力,如创新的能力、协调和分配资源的权力。

二 互联网赋能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国内外学者基于互联网相关技术,提出了互联网技术下赋能的新维度。梁等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视角下赋能的过程维度还应包括能力赋能,能力赋能是指企业或组织通过加强对客观环境和条件的控制能力,帮助员工解决难题与培养相关技能及自我管理的能力,[4]赋能不仅包括权力的赋予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5]拉布雷克(Labrecque)等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演进,消费者和群众的权力得到增强,赋能对象延伸到群体(Crowd-based)层次,这些群体包括基于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程序和品牌社区的用户、网络营销和在线平台的消费者、众包社区和虚拟社区的社群等。[6]

近年来,少数学者开始关注经济领域互联网赋能这一前瞻性的话题,并尝试对互联网经济时代相关的赋能进行界定,如郝金磊和尹萌对共享经济赋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解释,[7]他们认为共享经济赋能指大型的组织或平台通过互动场景、开放平台接口等手段赋予利益相关者创新、生产和竞争的能力,具体包含赋能主体、对象、要素和技术赋能。[8]已有的互联网经济下的赋能概念不能系统全面地诠释互联网赋能的本质,对于“互联网赋能由谁主导?”“互联网赋能对象如何?”“互联网赋能有哪些技术手段?”“互联网赋能带来主体与对象哪些能力要素?”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研究。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将互联网赋能界定为赋能主体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大数据、数字技术等)通过创造互动场景、开放平台接口和技术转移、转化等手段对自身进行技术赋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赋予企业、组织及利益相关者(如客户、消费者、社群、社区等赋能对象)某些能力要素(如价值创新、价值共创),实现个人、组织和行业共生、共享、共赢的理想状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为依托和资源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赋能的概念框架如图2-1所示,包括互联网赋能主体(Who)、互联网赋能对象(Whom)、互联网技术赋能手段(How)以及能力要素(What)四个关键维度(3WIH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图2-1 互联网赋能式的概念框架

(一)赋能主体(Who)

互联网赋能主体主要回应“互联网赋能由谁主导?”的问题。主要包括能够建立和使用互联网技术资源和手段、构建互联网技术能力并将技术资源、技术能力转化为赋能手段的大型企业或组织。根据学者的研究,赋能主体主要有将在线声誉、互联网技术能力和品牌社区作为企业级动态的资源基础或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战略资源的商业企业[9],商业企业充当了将互联网技术要素转变为能力要素的身份和角色,互联网技术正对企业商业实践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是互联网赋能最基本的赋能主体;“再工业化”战略下为实现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企业是有别于商业企业的赋能主体,制造业企业以实现“工业4.0”和智能制造作为战略核心;[10]连接多方并处在生态系统枢纽地位的平台以其具有最多的共享知识和信息,以及对平台生态系统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成为最具连接性和可操作性的赋能主体;[11]运用互联网服务网站和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政府是赋能主体的延伸,政府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转变政府性质,逐渐向“智慧政府”转变。赋能主体的赋能形式和基本概念如表2-2所示。

表2-2 赋能主体的赋能形式和基本概念

(二)赋能对象(Whom)

互联网赋能对象主要回应“互联网赋能对象是谁?”的问题。赋能对象是赋能主体对其直接进行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心理赋能和能力赋能的个体与群体。根据学者的研究,赋能对象主要有员工、客户、用户、消费者、社群等。

表2-3 互联网赋能的赋能对象和基本内涵

巴特(Bhat)和达尔吉(Darzi)以是否为企业内部成员将客户赋能分为企业内部客户赋能和企业外部客户赋能[12],基于此,本书以是否为企业内部成员将赋能对象分为企业内部赋能对象和企业外部赋能对象。①员工和一部分客户组成了企业内部的赋能对象,员工赋能能够提高员工间相互沟通的效率和即时获取工作所需的信息[13],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企业不仅有上游的供应商也有下游的经销商,还有众多的合作商家,这些组成了企业的“内部客户群体”,企业以明确的指令、预期的绩效和授权委托对他们进行赋能,与企业一起实现价值。②一部分客户与用户、消费者、社群组成了企业外部的赋能对象,除“企业内部客户群体”之外,企业及经销商还有大量的“外部客户群体”,诸如零售商和顾客,零售商以其便利、快捷地获取消费者信息的优势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增长热点[14],顾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个人需求和参与需求满足的企业价值共创过程,客户赋能包括顾客赋能,顾客赋能体现了客户赋能的具体对象。用户赋能、消费者赋能、众包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的赋能,其概念存在交叉,体现了数字技术不断演化下,企业外部群体权利正不断得到增强。这三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用户赋能侧重于增强信息技术系统应用程序用户积极使用此程序的能力以及品牌社区用户自我表达和参与产品设计的能力,消费者赋能侧重于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获得与分享和模拟商品现实体验,众包社区侧重于利用群体来解决问题、创造新产品和改善消费者体验的活动。

(三)技术赋能(How)

技术赋能主要回应“互联网赋能有哪些技术手段”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互联网相关技术,从不同的技术视角出发,提出了“电子赋能”“信息化赋能”“数字化赋能”“大数据赋能”“人工智能赋能”等基于技术的互联网赋能的概念(见表2-4)。不同的技术赋能代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

表2-4 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涵

电子赋能以互联网为载体连接世界上每一个个体,赋能的途径、工具、手段及领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或开辟,电子赋能的效果可以在个人、人际关系、群组和社区四大层次上得到实现。企业利用基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信息化赋能,以其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和标准化信息网络(统一的产品数据标准和共同的专业流程)将其基于知识的资源和能力与合作伙伴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孙新波等学者认为,数据赋能包含大数据赋能和数字化赋能,后两者是数据赋能典型的技术手段和赋能方式,都强调赋能主体和对象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而协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升赋能主体和赋能对象的整体能力。不同的是,大数据赋能采用的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而数字化赋能侧重于数字技术和工具的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应用、平台人工智能驱动技术使智慧商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赋予商业模式的价值增值。

(四)能力要素(What)

能力要素主要回应“互联网赋能主体与对象哪些能力要素”的问题,赋能是“Who”赋予“Whom”能力的过程,互联网赋能的能力要素指赋予赋能主体实现价值创新和赋予主体与对象合作参与企业价值共创的过程与能力,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如表2-5所示。

表2-5 互联网赋能能力要素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