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智能时代2021:来自未来的数智图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节 软件重新定义造车?软硬兼施才是正解

软件重新定义造车?

摩根士丹利研究中心预测,未来汽车的硬件价值占比为40%,软件系统和内容价值一共占60%。不可否认,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链。

20多年前,中国本土造车的口号是“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如今,科技巨头们喊着“汽车就是一部手机加四个轮子”的口号纷纷入局造车。

口号是一种“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气概。而在战术上,这场变革究竟遵循着一种怎样的产业逻辑?

必须抢占的入口

智能时代下,对于科技巨头而言,造车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我们将时间拨回到2010年,小米刚刚成立,苹果才推出iPhone 4,此时距离4G进入商用领域还差三年。嗅到机会的互联网巨头们手握软件开发的绝对优势,将手机终端视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场券蜂拥而至。

经历一个十年周期之后,智能汽车的造车热潮与当年的智能手机热潮何其相似。随着5G的普及,智能汽车也将从一个传统的出行工具,转变为继手机之后新的智能化终端。从这个角度看,是否造车已经不需要讨论,每一个有实力的科技公司都希望抢占这个新的入口。

未来,在汽车出行这个场景下,人们可以通过人机对话与车载系统共同商量接下来的行程,哪里不堵车,吃什么美食,是否有停车位,哪家电影院能买到更好的座位等,不再手忙脚乱地一边查手机一边开车。

对于科技巨头来说,这样的场景很可能是生态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比如“新晋造车玩家”小米和华为,它们就有着相同的造车逻辑。

小米从2013年开始布局智能物联网,并率先提出Alot(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结合产生的智联网)的概念。多年来,小米孵化出了一整条智能家居场景生态链,唯独缺少了智能汽车这个新的终端;而华为也是在构建智能家居、智慧办公、运动健康与影音娱乐等高频应用场景生态之后,瞄准了智能汽车,希望围绕自身智能芯片的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

在这样的造车逻辑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升级将取代传统汽车的一锤子买卖,智能汽车生态可以衍生出巨大的增值服务价值,汽车则成了一种可以持续产生消费的产品或场景。

比如蔚来汽车推出的悦享会员订阅、高级媒体应用与电池租赁等服务,就改变了传统的汽车商业模式。正如它描述的那样:“在购买传统汽车时,从你拿到车钥匙那一刻起,服务已经终止;而购买蔚来,你拿到钥匙的时候,服务才刚刚开始。”

造车逻辑百家争鸣

智能时代是科技公司切入造车领域的最佳时机。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电力和动力电池逐步替代燃油和内燃机,形成了新的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动机、变速器与底盘这三大件的传统技术壁垒被打破,汽车制造的门槛大大降低,为科技公司造车提供了可能。

但是真正的造车,绝不是喊喊“一部手机加四个轮子”的口号,而是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汽车产业链上进行精准卡位。

首先是平台型公司。比如网约车平台,它的核心逻辑是依靠海量的交通数据、出行数据、服务数据与车辆数据等数据资产,专注于车路协同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未来将在无人载客和定制出行等服务场景中建立更多的商业模式。事实上,网约车平台也不是单打独斗,各大网约车平台都在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等汽车厂商在新能源共享出行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还有一部分科技公司致力于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比如MINIEYE(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单目摄像头为基础,专攻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地平线(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智能汽车的视觉芯片;华为则提供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且实现了1000公里的无干预安全自动驾驶。这些科技公司虽然不造车,却赋予了智能汽车技术灵魂,无形胜有形。

腾讯则明确表明自己不造车,而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到这场“盛宴”中来。腾讯曾经以近17.8亿美元收购了特斯拉5%的股份;2020年又斥资1000万美元增持蔚来汽车,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还与百度一起投资了威马汽车。

造车逻辑百家争鸣的背后,是产业链重构下的跑马圈地与快速卡位。毕竟,一旦产业链重构完成,产业生态趋于成熟,明天爆发的价值就来自今天卡住的位置。

开放即创新

比尔·盖茨曾经宣称:“如果通用汽车公司像计算机行业那样紧跟技术发展,我们今天早就可以用一加仑汽油跑100英里了。”

通用汽车总裁也打趣地回应:“如果通用汽车公司按照微软那样的模式发展技术,那么你的汽车一天内会无缘无故熄火两次,而且安全气囊在弹出之前,都会先征询你的确认。”

当科技公司高举软件这件武器,高调入局汽车产业时,传统车企是否会像当年诺基亚一样被时代淘汰?

事实上,汽车不是手机,智能汽车实现软件服务的前提,必须有硬件制造工艺基础的保障。整车制造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业体系,毫无疑问,传统汽车厂商的汽车工艺积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沃尔沃从1970年就开始持续收集、研究交通事故数据,以此为基础探索智能安全科技系统,所以才能成为目前公认安全性最好的汽车品牌之一;福特从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到如今拥有3D打印、快速成型、机器人和虚拟模拟等成熟技术的柔性汽车工业生产线,也花了100年的时间沉淀。

如今这场“软件定义汽车”的产业变革,不仅是科技公司的独角戏,也是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大好机会。传统汽车厂商要做的,就是拥抱趋势,寻求“基础硬件+智能软件”的全面融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厂商的研发实力并不亚于科技公司。比如广汽在2014年开启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的研发,如今这款新材料电池能够实现只用8分钟就充电至80%,并即将用于广汽新车型上。

实际上,没有传统车企强大的制造工艺积累作为支撑,科技造车也会举步维艰。蔚来和小鹏两家明星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刻,也都是分别建立了与江淮和海马两家传统车企的合作关系,才取得了长足发展。

软件不能重新定义汽车,而是需要在硬件上落地,硬件需要软件来升级,软硬兼施才是正解。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携手华为与宁德时代,致力于研究汽车应用生态、计算与通信架构、高压系统与底盘机械等平台技术;依托华为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宁德时代的智慧能源生态,长安计划在2021年底发布首款高端智能电动车。

2021年1月,吉利与百度正式联手,合作开发集度汽车。吉利在硬件生产方面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百度基于其互联网基因、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旗下Apollo成熟的自动驾驶能力,打造新车的智能生态,双方计划三年内完成造车面市。

从概念到落地,从鼓吹到理性,软硬兼施、强强联合的智能汽车产业,让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