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ABA正名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总会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ABA也不例外。在它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同时,也有很多对它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负面的声音,透过它们反观ABA自身,更清楚地了解ABA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一,有人批评ABA过于僵化、死板,这是最常见的批评。遗憾的是,这实在是一桩大冤案。无论是从它依据的理论上,还是从它的各项策略来看,ABA都和“僵化、死板”的评语不搭界。恰恰相反,ABA所强调的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随时对教学和干预做出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千人一面的计划、简单机械的重复,不是ABA的特点,而是ABA的大敌。批评ABA僵化、死板的人,很可能犯了将其等同于“回合试验教学”(1)的错误。“回合试验教学”是在ABA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见第六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回合试验教学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虽然乍一看似乎的确有点机械,但是这些程序和步骤绝不是要百分之百严格遵守的“操作规程”,而仅仅是大体框架。任何一个真正领会ABA原理的人,在进行回合试验教学时都会融入一些变化,依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绝不会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操作步骤。所以,我们要说:没有僵化死板的ABA,只有将ABA做得僵化死板的人。

类似的批评还有:ABA的教学过于密集,强度太大,显得不够“人性”。和前面的批评一样,应当接受这种批评的也不是ABA本身,而是把它做得不够“人性”的人。并不是说只有每周做够多少个小时才能有效果,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见第八章)。本书在后面的章节(“组织规划长期的教学”)将介绍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计划,使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第二,有人批评ABA过于重视实物强化手段,使教育过程显得像动物训练,不够自然。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只在干预者犯了如下错误时才成立:(1)忽略了社会性强化以及活动强化等其他形式;(2)忽略了ABA所强调的“强化的淡出”,也就是从较多的强化,过渡到较少的强化,甚至没有强化;(3)对ABA所重视的“自然强化手段”视而不见。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了“强化物”的意义和作用,用好社会性强化、活动性强化,注意强化的淡出,注意使用自然的强化物,ABA绝对不是“训练动物”。正确认识和了解强化物及强化策略(见第三章第三节)才能使这种方法得到适当的使用。

第三,有人批评ABA过于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太过浪费时间。这种批评主要来自于研究领域。就像前面讲到的,ABA的“分析”就是指,它强调通过观察收集行为变化的数据,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做出评估和判断,决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这的确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在实际的干预中,数据的收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必需的。本书虽然也会介绍一些数据收集的方法,但会淡化ABA的“分析”特征,只在必要时简要介绍。(如果您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并且愿意使自己的教学更为科学、系统,可以参考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四,有人批评ABA治标不治本,不能从孤独症的核心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的确是这样,ABA的功能不在于“治疗”障碍,而是尽量使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改善其行为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医疗手段力不从心的条件下,要求任何一种心理、教育干预方法根本解决孤独症的核心障碍,都有些勉为其难。谁会期望通过戴眼镜就能彻底告别近视呢?然而在近视眼尚未治愈以前,我们还是很需要眼镜的。

第五,有人批评ABA是“没有灵魂”的方法。正如在后文的“延伸阅读”中将要讲到的,ABA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有人批评这种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外在行为,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必须承认,这种批评是非常中肯的,行为主义有时被称为“黑箱”理论,就是指它只关心看得到的外部行为,却把人的思想、感受放到一个看不到的黑箱子里,不予关注。在早期,很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是用动物试验来推测人类的行为规律的,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反映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在采用ABA进行教学时,的确存在着忽视孩子内心感受和情感的危险。但是,这个危险并不必然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时刻提醒自己留心孩子的感受、情绪状态和内心渴求,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变成心灵的互动和交流。只要您时刻谨记细心、专心、耐心和用心,用这“四心”来指引自己,对ABA“没有灵魂”的批评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在当今各种教育方法相互借鉴融合的大趋势下,ABA也开始重视儿童的内部心理特点和需要,比如它愈加强调适应孩子的感知觉和认知方式,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需要,等等。本书将要介绍的一些“前提控制策略”以及情境教学的方法,就体现着这样的趋势。

无论上面的几点批评是源于ABA本身的问题,还是源于对它的误解和使用不当,都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否认的是,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自我完善,ABA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放开眼界,大胆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各种方法。实际上,各种彼此迥异甚至基本理念相互背离的方法相互借鉴、吸取甚至融合,正是当今的一个大趋势。本书所介绍的方法以及所举的例子,其作用仅在于为您提供一个视角、一种思路。如果您读完本书后,能感到在考虑孩子的问题时多了一种选择,就算是本书最大的成功了。

【延伸阅读】ABA的前世和今生

自从演化成具有思考能力的动物,了解自己的心理、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内在根源,就成为人类孜孜探求的目标。但直到19世纪后期,心理学才脱离了泛泛的、抽象的哲学式想象,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最初,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的方法基本是靠“内省”,也就是通过让人反思、报告自己的内心体验,推测心理的结构和思考的过程,并期望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这种完全依靠个人体验的研究方法,自然有很多局限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不够客观,因此也就不够可信,难以揭示出人人都认可的规律性知识。另外,由于采用纯粹主观的方法,心理学研究也就没有了一定之规。有的心理学家漫无边际地揣测、臆想,把心理学几乎变成了一门猜想学科。20世纪初,有一位名叫华生(John Watson)的心理学家抱着“拯救”心理学的愿望,大声疾呼:“心理学需要改变了!”但如何改变?要变就要从根本变起——心理学要研究什么?要抛弃从前对所谓的“内部心理结构”的探究,把目光转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来。这种东西就是人的行为。华生认为,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上来,心理学才有可能走出臆想的泥潭,真正踏上科学的大道。他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全部行为都受到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几乎所有行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探索人的行为如何受到环境影响,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的努力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很多人在他之后接过了他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使这种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并统治了心理学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些继承者中有很多闻名于后世的人物,如桑代克、班杜拉等等,但其中最著名、成就最突出的则是斯金纳(B. F. Skinner)。他系统地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总结出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人的行为受到行为后果的影响,也就是说,某个行为将来是否还会出现,取决于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如果一个行为(如“喝水”)能带来让人感到舒服的结果(如“感到不再口渴了”),那么这种行为就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反之,这种行为就会减少,甚至不再出现。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发现的关于人类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用于改变行为的技术,这些技术被统称为“行为矫正技术”。顾名思义,它是用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的,属于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到今天在医学、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它具有一系列的特征:第一,它是实践取向的,即关注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第二,它指向行为,只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第三,它要求对行为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评估,提倡收集客观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具体的矫正方法和步骤。以上三个特征,简言之就是关注应用、针对行为、重视观察分析。基于此,行为矫正技术后来也被称为“应用行为分析”。

就其起源来讲,应用行为分析是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但是它与教育却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也可以看作学生行为的改变——由不会做某件事到会做某件事,体现在外部其实就是行为的变化。所以,应用行为分析自诞生以来就具有成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潜质。真正把这种潜质变为现实的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20世纪中期,他们首先将这门技术用在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洛瓦斯(Ivar Lovaas)教授。他将应用行为分析技术凝练成一套教学方法(这套方法以“回合试验教学”之名而著称于世,尽管回合试验教学并非洛瓦斯方法的全部,同时回合试验教学也并不只包括洛瓦斯的方法),用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洛瓦斯教授所开发的方法推广到全世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然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在几十年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洛瓦斯对此不断进行改进,同时也有无数人对其加以改造、创新,或者和别的方法相整合,形成若干个新方法,使得应用行为分析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也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人们对应用行为分析产生了千百种的理解。


(1) 注:参见《特殊需要儿童的地板时光》,[美]斯坦利·格林斯潘等著,赵瑾娜译,华夏出版社,2018年出版。

(1) 注:回合试验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 DTT),也译为“回合式教学”“回合教学法”“单一尝试教学”“离散单元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