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专业群建设内涵界定
一、国内对专业群的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对专业群的研究始于2006年。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出要重点建设500个专业群。以“专业群”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各年份相关文献数量为:2006年(11篇)、2007年(49篇)、2008年(51篇)、2009年(80篇)、2010年(96篇)、2011年(93篇)、2012年(142篇)、2013年(187篇)、2014年(227篇)、2015年(262篇)、2016年(296篇)、2017年(312篇)、2018年(334篇),可以看出对专业群的研究在2014年到2018年热度很高。学者们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专业群内涵的研究
张淑艳(2010)认为,专业群是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
袁洪志(2007)认为,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并不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周桂瑾(2017)提出“专业集群”是指在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整合学校现有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群,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就需要突破固有的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集群发展的思想,探索专业集群式发展。
黄影秋(2017)认为,专业群就是以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水平高、就业情况好的重点专业为基础,辅之以几个门类相近或者相关的专业组建起来的专业群体。
李林(2017)认为,专业群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与办学优势,围绕着上下游产业链或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核心专业为龙头,由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形成的专业集群,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可以按产业链组合,也可以按类别组合。
吴升刚和郭庆志(2019)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要整体把握好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几个基本属性。与专业相比,专业群具有教育性、职业性、协同性、开放性、系统性五大特点。
(二)关于特色专业群内涵的研究
秦殿军等(2007)认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是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既较好地体现了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建设与积累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宋英邦等(2011)认为,特色专业群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课程内容与体系、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群,是着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在行业企业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社会享有较高声誉的专业群。
杜启平(2017)提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是指在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办学定位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某一产业或产业群的技术和服务领域,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积累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特且优质的个性风貌的融合体。
(三)关于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卢香利(2016)认为专业群的构建不应单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类进行整合,可以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师资配置情况、教学实践条件等。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可包括以区域产业群、职业岗位群、相似的学科、优势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四种构建路径。
周桂瑾(2017)以高职机电类专业群建设为例,提出通过规划群间结构、优化群内组合,形成集群优势,实现校企共建共享、跨界互动互赢,形成集约管理的专业群建设路径。
罗三桂(2018)认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路径是:第一,政府大力引导,对特色专业群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第二,学校自主规划,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群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予以统筹。全面分析特色专业群对应产业群的人才需求结构,预测其变化趋势,实现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发展相对接。第三,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要着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点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在特色专业群上。
李书光(2018)认为特色专业群的构建途径可以围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构建特色专业群,也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建设特色专业群。
张岩(2019)从专业群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开放式实训基地建立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究。
(四)关于专业群的特点研究
钱红和张庆堂(2015)提出专业群代表着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二是,专业群是围绕某个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而设置的一类专业,是高职院校长期办学积淀下的文化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因而群内的各个专业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行业背景、服务领域相近或相同,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因此具有共同的课程内容、实训条件和师资配备等。
罗三桂(2018)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特色和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进行阐释,认为专业群具有特色性、共享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特色性是特色专业群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是特色专业群的个性层面,主要通过专业结构体现;“人有我优”是特色专业群的发展层面,主要通过专业发展水平体现。共享性是指特色专业群内各专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享关系,以彰显专业群整体特色。特色专业群能够为群内专业提供良好的改革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竞争压力,群内专业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专业群的内涵界定
职业院校“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和专业群建设项目的确立,无疑受到产业集群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
对专业群的概念的把握需要先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群”理论追溯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该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解释。迈克尔·波特于1998年发表的《企业群落与新竞争经济学》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不单指特定区域内产业的简单集合,而是指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聚集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Fester (2000)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某种紧密联系(tight connec-tion)。我国学者郑健壮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上的资源集聚体,在资源集聚的基础上产生了“基于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和“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机制。郑健壮和孙毅颖(2006)认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产业通过聚集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链,发挥聚集效应。孙毅颖(2011)基于对产业集群的理解,认为专业群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的系统,而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的集合。
此外理解专业群概念还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构建专业群必须对接产业链(群)和职业岗位群,这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依据。其概念借鉴了产业集群的思想,是产业集群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且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联系,工作情境是职业能力成长的环境和基础,脱离产业链(群)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将成为无本之木。
第二,专业群作为一种组织系统,群内必须有核心专业或骨干专业,核心专业或骨干专业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条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集聚性是专业群最基本的属性,如果没有核心专业或骨干专业,就会导致“群龙无首”,无法实现“1+1>2”的集聚效益。
第三,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是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资源整合是实现该目标的决策活动,专业群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活动。
综上,本书认为,专业群是一个包含课程、教师与实训体系资源的内在系统;其外部表现形式为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和若干个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从组织形式看,专业群是“教学管理单位”,即专业群是实现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
三、专业群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就是依托某一个行业设置形成的专业群,从校内来说就是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二是有共同的课程内容,专业群由于是面向相同行业大致相近的职业设置的,因此有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术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不少的专业群有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或实验实训课程;三是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由于专业群有共同的技术、技术基础、课程等,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可以共用,这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四是有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群的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本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也有共同的师资队伍,容易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五是有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高职院校办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联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方面,这种联系本身就是一种办学资源;六是有核心专业,依托行业背景办学,专业群中往往有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这些专业相对于专业群中其他相关专业,往往办学历史更长一些,积累的条件更优越一些,师资力量更强大一些,社会影响更大一些。
四、专业群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专业群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同,专业群建设比专业建设更加复杂,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在以往的专业建设中,有两个问题比较棘手:一是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同学校的同类专业缺乏特色;二是专业的优胜劣汰。虽然说,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但是市场具有盲目性、短时性等特点,专业并不一定和实际就业需求完全对应。而这两个问题通过单纯的专业建设较难处理。专业群建设能综合考虑学校的行业优势、区域优势以及办学基础,围绕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因此,专业群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和互补,提高办学效益,还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有利于课程、师资、基地等资源随着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新专业孵化、旧专业资源的利用,减轻专业优胜劣汰的负面效应的冲击,从而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专业群建设能灵活适应产业变化的客观要求
专业从设立到规范,从孵化到走向成熟,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和技术等的协作和融合,形成相应的标准。专业发展越成熟,专业诸因素之间的协作越默契,标准化程度越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越能得到保障。专业的发展成熟和标准化需要时间,但时间久了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从而降低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灵活性。专业群可以根据产业变化,利用群内广泛的资源,在培养过程中对群内专业和课程进行灵活组合,及时调整。如学生完成专业群共享课以后,如果因为产业变化,专业群中某些专业的岗位需求出现下降,则可以通过引导该专业的学生选择学习专业群内其他相关专业的方式,解决就业匹配问题。反之,若是专业群内有的专业发展形势很好,人才需求紧迫,可以吸纳专业群内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学习。这比以往通过单个专业的适应性调整,或者个别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学习,要快捷、灵活和方便得多。
(三)专业群建设能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比于学科,专业更具有综合性特征,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也呈现融合发展趋势,职业分化也在不断加剧,专业边际日趋模糊,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加偏向复合型,技术服务跨界融合日益普遍,即使是带有综合性特征的专业也很难满足产业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产业融合发展驱动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专业群的形式把不同专业很好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群建设来更好地整体把握产业发展态势,提高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满足育人需求。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长。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职扩招百万,明确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原来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符合学生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性。以专业群为育人载体能更好地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更宽的职业领域、更多的专业方向、更丰富的课程模块中根据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群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