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造”背景下高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

本书中的“双元”与校企合作有关,所以在进行概念界定和模式构建前很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笔者以“校企合作”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上进行搜索,得到25 561条结果。从搜索结果来看,我国最早在1955年就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2003年之前每年的研究成果很少,但2004年后研究成果开始增多,2011年到2018年研究成果最多,如2015年(3 121篇)、2016年(2 893篇)、2017年(2 562篇)、2018年(2 293篇)。纵观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的动机、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含义上,笔者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理,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

① 吴中福.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J].中国高等教育,1992(10): 13-14.

② 蔡克勇.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论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J].高等教育研究,1997(6): 1-5.

③ 白守仁.校企合作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推动作用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18-21.

④ 杜世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 [J].教育发展研究, 2004(7): 113-115.

⑤ 刘希平.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发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42-44.

⑥ 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41-42.

⑦ 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43-44.

表2-1(续)

表2-1(续)

(二)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篇名,以2008—2018年为时限进行搜索,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年到2018年,如2015年(799篇)、2016年(1 591篇)、2017年(2 293篇)、2018年(2 856篇)。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第三,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第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林文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创业的技能、具备创业的精神和创业所需的意识,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要注重打造创新创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感染①。刘艳等认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创业的精神和创业的潜能。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的课程群来达到这个目的,课程群中不同领域的知识要进行融合②。马永斌和柏喆认为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意义非常重大③。薛成龙等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④。谢和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课堂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⑤。李志义对创新创业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创新创业并不是简单的创新与创业相加,它们之间有着先后的逻辑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一种行动化和具体体现⑥。邵月花总结出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氛围不足、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课与专业课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融入“双创”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开发时要考虑双创内容的融入①。李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四个方面,评价的关键指标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双创课程体系、校园双创文化建设、双创平台建设、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的创业成果、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②。李隽和曹玉平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创新创业的知识主要包括创新与创业的基本概念、创业的基本特征、创业的构成要素等;能力目标是批判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卓越的领导力等创新创业必备能力;素质内容是诚实守信、认真敬业、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③。

(三)国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关于由哪些要素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纵观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形成了“两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三种比较主流的观点。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其他的构成要素,陈家颐从事物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出发,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师队伍、产学合作④。唐玉凤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所以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⑤。王启龙和徐涵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⑥。李海宗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内容和组织、培养方式和途径、教育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⑦。刘忠喜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要从国家、高职院校和专业三个层面来看,国家层面的要素包括顶层设计、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高职院校层面的要素包括教学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模式、学校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专业层面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①。

从以上的文献探讨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简单来说,人的培养问题就是要问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谁培养人。而这三个问题主要涉及的就是价值层面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知识层面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内容以及行动层面的教育方式。

2.关于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刘紫婷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企业找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解决一现象的方法是:学校要更新观念,在校企合作中要放低姿态,要积极主动,要创设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条件②。张永良和张学琴从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界定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③。谢俊华认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经济报酬,要以就业为导向④。周丽娟对近20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三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订单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⑤。

3.关于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研究

在每一次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中,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均有差异。在智能制造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当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并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既要向外部开放,更要实现高校内部系科专业的开放、综合与融合。可以看出,这一点显然与企业组织趋于扁平化管理密切相关①。朱红娟根据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了校企交替、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了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对接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②。刘小春结合自动化专业智能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招生及招工、入校及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③。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研究比较少,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智能制造”为篇名搜索只有9条结果,大多数文献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专业,针对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构建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

1.关于合作教育的概念

校企合作在国外最开始被称为合作教育。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施奈德教授提出了此概念。虽然国外关于合作教育一直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其中心思想基本一致,都主张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将合作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结合了理论学习与工作经历,主张学生深入现实世界,从而获得必要的社会实践技能。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则将其定义为学生结合课堂内外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④。J. A. Schumpeter于1912年创作《经济发展理论》,最早提出校企合作理论。波尔顿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讨校企合作实施模式,并总结归纳了模式类型⑤。Santoro重点研究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对绩效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随着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教育绩效越来越高①。Grant H重点关注了校企合作的利弊②。James A和Severson P H D从职业院校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③。

2.关于校企合作模式

美国教育学者珍妮·C.梅斯特(Jeanne C. Meister)在其著作《教育工作场所:对于合作大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出:美国的合作教育体现了责权明晰的特点,招生由学校来负责,校企共同制订合作教育计划。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R. D.戈登在其著作《美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中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做了阐述④。在德国最主要的模式是1938年设立的“双元制”,但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双元制”过分依赖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Axel Göhringer在太平洋合作教育杂志对德国的双元制进行了阐述⑤。

(二)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能够促进人格健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转变人力资源类型,使得就业型人才在接受教育后,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⑥。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直接推动力。1947年哈佛大学开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两年后斯坦福大学也加入其中,1967柏森商学院开办创业课程,加大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投入。目前美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已明确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从小学阶段到研究生阶段,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少高校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类学士研究课程以及研究生专业,通过专业化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博士生①②。

1987年起欧洲开始兴起创新创业教育。英国政府首先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 EHE),对大学生的可迁移创业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创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高校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社会机构对于创业人才的认可程度逐年提升。德国教育部门提出了“高校成为创业者摇篮”的口号,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中落实创业教育③。

从上述研究来看,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已经普及,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已逐步形成。

(三)国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学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同时,在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对原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外职业教育中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澳大利亚“TAFE”、法国“学徒培训中心”、日本“产学官”、新加坡“教学工厂”七种人才培养模式。这部分的内容将在第三章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此处不再分析。

① 樊恭烋.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1992(10): 37-39.

② 黄义武.浅析产学合作的结合点与运行机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31-33.

③ 周颐.高职产学合作教育问题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116-118.

④ 何杨勇.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反思 [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0-72.

⑤ 魏寒柏,卢致俊,张海峰.破解三个难题深化校企合作 [J].中国大学教学,2010(9):73-78.

⑥ 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71-72.

⑦ 余晓鑫,江成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 10(1): 92-96.

①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68-73.

② 林伟连,邹晓东.我国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趋势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74-77.

③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70-72.

④ 柳坤文,蔡菊.校企合作方式的多样性探索 [J].成人教育,2013, 33(1): 100-102.

⑤ 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 [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23-25.

⑥ 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 [J].中国高等教育,2008 (9): 49-50.

⑦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78-79.

⑧ 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11-15.

① 林文.刍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4):173-175.

② 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J].中国大学教学, 2014(11): 35-37.

③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36(6): 99-103.

④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0-28, 73.

⑤ 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11.

⑥ 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 [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5-7.

① 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0): 76-79.

② 李兵.关于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8): 78-80.

③ 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J].职教论坛, 2016(26): 27-30.

④ 陈家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 [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4(1):61-69.

⑤ 唐玉凤.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高等农业教育,2004(4): 72-74.

⑥ 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8(6): 21-24.

⑦ 李海宗.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98-99.

① 刘忠喜.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层次及构成要素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15 (3): 107-110.

② 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J].中国高教研究,2007(8):48-49.

③ 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 [J].中国高教研究, 2007(6): 51-52.

④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职教论坛,2013(16): 24-26.

⑤ 周丽娟.近二十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1-2.

① 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 6-15, 38.

② 朱红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 46(6): 158-159, 192.

③ 刘小春.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自动化专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山东工业技术, 2017(17): 294-295.

④ 彭钢.创业教育学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⑤ ROBERT B. A broader vjew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 Ds. SRA Journal [J]. 2009 (26): 45-48.

① SANTORO M D. Success breeds sue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 shi D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 comes in industry—unj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 [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11(2): 255-273.

② GRANT H. U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partne} ships in Austral ia: extent, benefits and Risks [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 Dment, 2007, 20(3): 245-264.

③ JAMES A, SEVERSON P H D. Models of universitvindustrv cooperation [J]. Journal of Industry academic government col1aboration, 2005(2): 1-6.

④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02.

⑤ 李时椿,常建坤,刘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38.

⑥ 彭迪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1.

① IBRAHIM A B, GOODWIN J R. Perceived Causes of Success in Small Busi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998, 11(2): 41-50.

② 熊飞,邱荒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9(12): 8-9.

③ KUNKEL. The Impact of Strate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D].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