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智慧城市理论方法研究滞后于实践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目前全国成立了一批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但智慧城市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属于城市信息学(Urban Informatics)的学科范畴。目前智慧城市理论方法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
我国大学学科之间往往相互分割,难以培养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虽然许多大学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但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往往是文科背景,不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无法深入开展智慧城市研究。而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虽然懂新一代信息技术,但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缺乏了解,也难以开展智慧城市研究。
2.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和产品储备不足
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几乎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并研发的,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技术上落后很多年。我国虽然在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有所突破,但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在我国,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所需高端核心产品还掌握在国外IT厂商手里,这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内虽然有一批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IT厂商,但产品往往比较单一,难以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3. 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变化,至今还没有完全理顺,尤其缺乏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都在开展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市建设是区域层面的信息化,更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横向协调机制。从全国调研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情况五花八门,单位名称、单位性质、行政级别、隶属关系等都不一样。有的成立了专门的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有的在大数据管理部门,有的在工信部门,有的在发改部门,有的在住建部门,有的在科技部门,有的在市府办,有的在数字办。许多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缺乏协调、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