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漆艺术的未来
The future of modern lacquer art
李福成 Li Fucheng
摘要:从国际视野的范畴中看待中国大漆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使用大漆为创作媒介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从河姆渡出土的木胎朱漆碗到当代的漆画和漆艺无不证明了中国漆文化发展变化与历史演进,我国的漆文化是优秀的,尤其在当代的发展是可喜的,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优秀的漆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得益于广泛的对外交流。尤其在当代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漆艺家和漆艺作品,实为可贵。
关键词:大漆;漆文化;漆工艺;国际性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cquer art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China's use of large paint as a medium has nearly ten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long history.The wood paint bowl unearthed from Hemudu Site to the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and lacquer art has proved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Chinese lacquer culture. In China, lacquer culture is excellent, especially i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we benefit from our excellent tradition of lacque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we benefit from extensive foreign exchang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many excellent lacquer artists and lacquer works are valuable.
Keywords: Lacquer; Lacquer culture; Lacquer process; International nature
漆工艺是中国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与传承的工艺,历史积淀大约有7000多年。现代漆艺在中国的生态主要侧重于漆画的平面制作。不过近年在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不但重视漆艺的平面漆画创作,也重视漆艺立体方向的教育和普及推进。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集下来的天然树脂,是一种从漆树树皮上采集出来的天然涂料,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神奇的活性物质,它与空气中的潮气接触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变成坚硬、耐久、深褐色的状态,这就是大漆,在中国又叫生漆。它有很强的覆盖力,又有极强的黏性,可以成型,其色泽澄静幽穆,调色后沉稳含蓄,这些都是漆的特性,漆艺家利用大漆的这种特性来进行艺术创作。漆树的生长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喜马拉雅东部地区。
日本著名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很有感情地说“漆乃神血”,表明了他在使用漆的过程中的深切体会和极富情感的总结。
沈福文曾经在1935年到日本留学,师从日本人间国宝松田权六学习漆艺。他学成回国后,在中国四川最早推行漆艺教育,为我国的漆艺学科发展开启了先河。
中国漆画从漆器中独立出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在现代教育的培育下,在新文化、新艺术的氛围中,中国漆画便很快地找到了符合时代的、新的艺术语言。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对我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看到了用大漆作画可以有如此强的表现力和特殊的美感。从此,中国漆艺家、画家也有了漆画是绘画的自觉意识,开始了中国现代漆画的艰苦探索。就在越南漆画来中国的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庞薰琹教授、雷圭元教授的提议下派当时正在做研究生的乔十光、李鸿印到福州漆器厂拜师学艺。次年,文化部又派蔡克振到越南学习磨漆画。与此同时,福建、四川、山西等地的一些漆艺家也纷纷开始了漆画的自我探索。
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是中国第一代漆艺家,和庞薰琹共同催生了乔十光、李鸿印和蔡克振等第一代漆画家,尤其是乔十光先生为中国现代漆艺术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得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漆画之父”。他对中国漆画队伍的迅速壮大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乔十光的漆画艺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他坚持以造化为师,在国内外画了大量写生,他的漆画创作源于对写生的提炼与概括。乔十光的漆画是有很强的现代性和民族意味的。其艺术作品源自生活,超越生活,在更高的现代审美层次上又更深地融进了中国传统及西方的诸多因素和个人主观色彩。“他是从民族文化,或者说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内部实现其现代转型。他的画在致力捕捉现实生存的真实与纯粹,着力发掘这种真实与纯粹的生存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深入思考此种生存智慧中所可能折射的永恒的人生哲理之光。”[1]这对学习漆画艺术的后学具有很大的开启价值。如他的作品《青藏高原》《傣族人泼水节》《宏村月沼》等都有着极强的美感与现代感。
程向君作为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漆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抽象的作品,简洁而不失深沉,现代而又饱含古奥的气息,充满民族气派和当代性,呈现出鲜明的个人艺术面貌和独特的漆画艺术表现魅力。如其作品《格拉丹东序曲》《夏河印象》。程向君的漆画从早年的具象风格逐步过渡到抽象风格,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漆画自身自律性发展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漆画走向抽象会使漆语言呈现得更明确,更纯粹,更具魅力。在画与漆之间,他走出一条运用传统类型的材料大漆表现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绘画之路。“寻找真正的漆画语言”就成为程向君近30多年来追寻的思路,并努力把它做得更彻底。如果驾驭这些材料的精神、艺术的动力不足的话,那只剩下材料、工艺而已。因此,漆画创作的核心仍是艺术家对漆画艺术的创造性及开拓性,程向君深明此理。
“唐明修的漆画也是恪守了漆艺术自身的发展自律性,逐步从写实具象走向抽象的漆画之路,唐明修拒绝材料上的趋同性,坚守大漆自我边缘,追求媒介上的差异性以保证文化上鲜明的个性,他经历了自85新潮以来形式觉醒、文化关怀和样式超越的每个阶段,没有迷失在西方艺术的时尚中。唐明修深情地说:‘做漆就是要和漆一起生活’。画家唐明修就是一直坚持用大漆从事实验美术的。他又说:‘大漆颜色变化的过程就是人成长的过程,而我就是在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很幸福’。唐明修对传统漆艺独特的语言质感和文化感受上越细腻,他就越有新的表达愿望和创造冲动。他不厌其烦一层层地髹和磨,髹进岁月磨去生命,在髹磨中唐明修到底在寻找什么?他走过漆艺的图式革命、材料实验的探索历程,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主义都无法慰藉他那外表放浪、内心孤独的寂寞,或许只有在不断髹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并印证已经物化了的自我。如他的作品《断纹》《漆语》《虫书》都有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艺术魅力。”[2]
“漆艺这一世界最古老的天然材料、视觉艺术的古汉语,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做出当代的表达。”[3]苏笑柏是像这样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之一。苏笑柏很少特意使用东方元素,他要求自己的作品追求绘画本意上的原创性。他在福建采购来纯天然的大漆,画在木板和麻布组成的材料上,别具古意和文化的厚重感,拥有了自己的独立语言。“苏笑柏的漆画色块与色块之间,或采用硬边,或采用断裂,或采用刻画,或采用拼贴的方式加以划分,使画风显出男性的霸悍之气。他经营的是同精神关联的艺术。苏笑柏的艺术实践在剥离具象表现之后,材料的色彩和材质共同奏响一曲和鸣。将大漆与入漆色粉以及其他颜料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化学反应,塑造出作品表面不可预测的形态和痕迹,微小的裂缝和凹点吸引观者注意力之时,色彩正在其下悄然生长。”[4]如其作品《卧游》《月牙白》。
“激发手工和媒材的魂魄交融,致力于文化记忆的勾沉和再创造,是当代漆艺家的职责。”[5]乔加在这方面就做的特别优秀,2016年3月16日“乔加漆·漆屏风展”在798艺术区乔十光漆画馆开幕。乔加大学时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后又到日本留学,学习漆艺,再后来又到德国学习现代艺术设计,有家学的渊源,又有留学的经历。做作品自然非同凡响,其个展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乔加为自己创作的系列作品取名《并置》《图案》《方块》和《屏风》等,这些作品十分鲜明地展现了她个人的风格面貌和她对于漆艺术当代性的追求。她虽然运用与中国古代漆艺家同样的大漆、麻布、黑漆、朱漆、螺钿和金银等材料,却在艺术美的追求上另辟蹊径。“她作品灵活地运用色漆、螺钿、莳绘等各种技法,通过连续的图案来表现自然现象。运用不同的材质和技法进行组合,从而产生出特殊的效果。她在自己漆艺术中扩展出漆艺面貌的新的可能性,这也昭示着漆艺术向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6]
“艺术家的本事是必须要对这个时代有种超出一般人的认识,而又懂得转换成过去没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语汇来表达的能力。所以艺术语言的贡献是重要的,就像作家,有些人只会讲故事,但是有些人建立一种文体,把故事讲得更好,又给别人提示了一种方法。最终还是在文体上有所建树的作家,是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7]在漆画界,乔十光、程向君、唐明修、李伦、沈克龙、苏笑柏等艺术家都是对中国漆画语言的构建有独特贡献的艺术家。在漆艺界有梁远、周剑石、乔加、钟声、冯晓娜、郭小一、林涓、方兆华、李明谦等漆艺家都在漆立体艺术方面有独特建树。
在对日的大漆艺术的交流中,周剑石教授劳苦功高,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深入学习和研究日本传统及现代大漆艺术。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周剑石的漆艺作品富于当代气息,有着含蓄内敛的品质,在漆艺界的影响深远。他曾经陪同日本著名漆艺家大西长利,三田村有纯等教授来中国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讲学交流。在21世纪初周剑石教授曾经多次策划过大型的国际国内漆艺展,为促进漆艺的发展推广与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艺术领域中如何看待传统媒材文化再生的能力,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文化底色、文化眼光的重要标志。”[8]钟声就是这样一位漆艺家,他潜心于研究大漆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各种可能性,他回到材料自身、回到个人的真切感受和个人独特性上去面对漆艺术。髹漆的技艺于钟声来说,是他用以修复、建构直至再造而对话古今的手段。“他以陶瓷修复作为切入点,对古陶瓷用生漆进行修复保护。通过对传统漆工艺文献的分析研究,在传统大漆工艺基础之上,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新的生漆陶瓷残片修复方法,该方法在兼顾强度、美观、实用性能的同时,亦以文物再造的方式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新的修复方法,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当代艺术文化中,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让漆和瓷这两种同样厚重的工艺文化,融会贯通,重新构成一种新的完满的美学观。”[9]他无时无刻不在拓展着漆艺多领域的发展和无限可能性。通过钟声对于艺术的理解,从另外的角度展现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态度,以及当代人的思想。《磁州窑大碗》就是他对传统艺术再造的结果。
冯晓娜在运用大漆上,别出心裁。对于所从事的漆艺术创作和学习,她一直深深地迷恋其间。冯晓娜说:“从漆艺术本身感受到的不单是“漆”所能给予的材质美、工艺美,而是近乎对“漆”的崇敬和顺服。我是被“漆”拣选的,我不是她的创作者、使用者,我只是一个帮助她呈现自己独有魅力和价值的‘媒介’,她所呈现出的天然高贵的材质美、是近乎不需修饰的。我的作品(主要是漆立体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我对漆的这种感受—深邃、内敛、沉静与高贵。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呼唤,体会出承载着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在这个物欲至上、迷茫纷繁的世界中感受到一丝安静、一分安详。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哪怕是那么一刹那的回归本初,那么这个作品也就成功了。”[10]这是一个漆艺家发自心底的对漆艺术的崇敬和感悟。从她的作品《雨后的小憩》《林深不知处》可窥一斑。
在漆艺发展的领域和过程中,中国漆艺家们也非常注重漆艺的对外交流与沟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韩两国尚未建交之时,韩国著名漆艺家金圣洙教授克服重重困难从香港率韩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南京、北京等地,开启了中韩漆艺及工艺美术高级别的文化交流。之后,由金圣洙教授及乔十光教授的共同努力,成功举办了“94’韩中漆艺交流汉城展”“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这已经成为中韩漆艺交流的重要历史。后来韩国著名漆艺家金圣洙、权相五、吴球焕、郑解朝、金雪等教授来中国讲学和办展交流,也为中韩两国的漆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各国漆艺家们互相分享漆艺的形式及趋势,并重新摸索漆艺的本质和意义,于2012年6月在韩国庆北设计中心举办了“2012世界漆艺展”。今年由金圣洙教授组织策划的2016国际现代大漆艺术展更能通过此次活动,探索大漆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当我们每个漆艺家在思考运用大漆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跳出漆艺圈子来看待漆艺术。早在20世纪30年的雷圭元先生就创作过漆画,常玉在法国时曾经在漆家具工厂打过短工,接触过大漆家具上的彩绘,所以他的油画有着漆画的色彩品质,如他爱用黑、红、黄、褐等颜色。吴冠中先生在2000年初曾经与乔十光先生合作创作过漆画作品,如《大宅》《故园》等。如果让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还有德国当代画家格哈德·里希特来运用大漆搞创作,他们的漆画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让徐冰和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运用大漆作装置作品,那么他们运用大漆脱胎的立体或空间装置作品会有何样的效果?大漆艺术的未来在哪里?大漆艺向何处去?也许这永远是个未解之谜。若从佛家的角度来看漆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漆艺家应该本着创造者的初心,在由传统通向未来的线索中提起正念,勇猛精进,随顺自然,创造出应有的未来。
“天然漆不可替代的视觉及手感:厚重、幽深、静谧、古朴、含蓄、蕴润、毫光、内敛、特有的朱、神秘的黑……等文化感觉在漆艺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11]大漆的这些品质正是优秀艺术家可利用的特质,我相信漆艺术的未来会贴近人的性灵。
参考文献
[1]引自“大漆原道”文章《乔十光—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
[2]引自陈勤群《东方的漆艺家唐明修—纵向空间中的自在》.
[3]引自陈勤群《东方的漆艺家唐明修—纵向空间中的自在》.
[4]引自彭德《苏笑柏艺术论》.
[5]引自陈勤群《漆的境界》.
[6]引自《2016乔加漆艺·漆屏风展》开幕式研讨会周剑石教授发言.
[7]引自《南方周末之徐冰访谈》2012年.
[8]引自陈勤群《东方的漆艺家唐明修—纵向空间中的自在》.
[9]引自“设计邦”报道《漆语者钟声—“钟声造物”中国当代漆艺作品展》.
[10]引自“漆趣网”冯晓娜艺术随笔.
[11]引自陈勤群《东方的漆艺家唐明修—纵向空间中的自在》.
李福成/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