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传承与创新:全球化视角下的美术教育与创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画基础教学研究—线描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Research on Basic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Some Thoughts on Line Drawing Teaching

李果 Li Guo

摘要:线描教学是高等美术院校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重要课程,这对于新时代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画基础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线描教学中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突出线描教学中对线条内在审美精神的强调,和中西线条对比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线描教学具体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线描;书写性;韵律性;中西

Abstract: Line draw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higher art college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painting form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new era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wo aspects of the idea and method of line drawing teaching, putting the emphasis on the inner aesthetic spirit in line drawing teaching, the impor tance of the contrast learn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n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line drawing teaching.

Keywords: line drawing; writing; rhythmicity; Chinese and Western

中国绘画是以线造型,线条是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和语言符号,具有独立的审美原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绘画审美内涵的重要载体。中国画是“意象造型”,线条是“意象造型”的直接体现者。中国画的线条是主观概括提炼的线,线条不仅具有自身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现画者内在的精神和情感,是“有意味的线”。在中国画线描学习和研究中,只有真正体会和理解线条在中国画中的精神内涵,才能在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线描教学是高等美术院校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绘画形式的重要课程,这对于当代中国画基础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线描教学中如何切入重点、全面把握,并运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线条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本质,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视角下更好的继承传统的绘画形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文章将总结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长期对线描教学的思考,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强调线描练习中“书写性”

“书写性”是中国绘画线条的本质特征,应该是首先强调的。线描的“书写性”简单说,就是在线描的用笔要注重书写的法度,以书法的线条表现作为审美原则,即强调线条自身内在审美特征的表达,比如:点如坠石,线如游丝,线条要绵里藏针,折钗股、屋漏痕等对线条内在的生命力量特征的要求。绘画中线条的提按转折融入书法的审美原则,线条进入书写的阶段,是从描摹到“以形写神”理念的实现,这就意味线条的表现不再是刻板的描摹物象的外形,而是要深入理解线条本身的情感状态,至此线描具有了独立审美的原则,也就是说线条在状物的同时,既依附于形体,又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正是“写”赋予线条的意义。

据文献记载《说文》中说:“写,置物也。”《韵书》中说:“写,输也。”两者结合可以推论出,“写”是既要能“置物之形”又要能“输我之心”,“写”就是状物与抒情,在表达描写物象的同时抒发主观的情感,具有抒情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程式与法度,这是“写”内在的含义与要求。所以中国绘画中的线描是一种不完全是以描绘客观对象轮廓和纹理的线,也不是无意义的抽象的线,它是一种兼表形和达意于一身的,有意味的线。线条本身就是艺术,每一根线条都寄托了画家的情感,是画家个性的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风格的表现。它与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哲学等均有一定的渊源,尤其是与书法关系格外密切。

蔡元培曾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中国绘画自古就与书法紧密相连,古代画家“大多善书者亦善画”,所以往往直接会以书法的用笔方法来作画,不仅书画技法融会贯通,书画的审美标准也趋于一致。因此中国素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

中国画线描的“书写”性,决定了中国绘画的“线条”绝非是游离于作者之外孤立的技术和技巧,它是画者将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升华至艺术境界时所必须调动的物质手段。所谓怒画竹、喜画兰,就是通过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情感。赋予线条情感就使线条具有了一种活的生命力,有其形也有其神,情感性正是线条“书写”性特征重要的审美内容。在线条的练习过程中,用笔的提按转折,轻重徐缓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传达一种情绪,摆脱素描造型中线条附属于形体结构的功能性的表现,要强调线条自身美感和展现线条的情感性,这正是强调线条“书写”性所达到的结果。如果在教学中始终强调这一特征,就抓住了传统线描学习的根本,学生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才能够深入理解线描内在的审美本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调线描表现的“韵律性”

林语堂曾说:“艺术的所有问题都是韵律性问题”。“韵律性”正是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精神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绘画线条写意性的重要表现。“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1]“笔迹”是“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外在表现,它承载着人心与万象的融合之美,而这一美体现在描绘万物的线条中。“用笔也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之美。”[2]所以在中国绘画里线条不仅是形体结构的表现形式,更是绘画审美的表现形式,有独立的审美原则,更是“有意味的形式”,蕴含着画家情感因素的同时,也是画家追求形式美感的风格显现。

线条就其有属性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客观的线,是指素描形体写实的线;二是主观的线,多为个人审美风格的线。绘画中的线条是依据形体而存在的,它既要结合客观写实的准确性,又要体现主观的表现性,只有主客观结合,才有避免写实的僵化和主观的概念化。而两者在相互结合的同时,还要依据审美原则与规律组织线条的形式,表现出线条用笔组织的节奏和韵律性。例如线条组织的疏与密,线条用笔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快慢来体现中国绘画表现性的特点,这也正体现了中国绘画最高审美本质—“气韵生动”的审美要求。线条的组织形式以及用笔的快慢虚实都是线条韵律性的表现,是体现中国绘画精神内涵与表现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线描课程中要着重强调的线描的这一特征,对于学生对中国线描形式感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线条精神内涵的理解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对中西线条审美表现比较学习

东西方由于思维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对绘画中线条的理解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绘画的线条更多是物象形体转折的边缘线或者是结构线,是视觉的物理的属性,属于客观的线。而中国的线条除了具有以上特征,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表现性的线,它既依据于物象,又与物象本身有一定的不同,而这种主观表现的线恰恰是中国绘画精神的审美核心。中国线条有“五体说”,即书法线条的形态由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所以线条不仅仅是造型的塑造手段,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已经升华为绘画的精神特征审美。

“骨法用笔”,是线条用笔的基本法则和审美内涵的重要特征。线条融入了书法的审美标准,注重起笔、收笔、顿笔、转折、提按,注重线条的虚实,和线条的内在生命形象,更有了骨肉血脉的表现,这是绘画线条融入写法而不为描法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如,顾恺之的“如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势若风旋”,李公麟的“行云流水”,陈老莲的“高古奇骇”都上升到了审美层面。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转折、干湿浓淡表现出“高雅”“粗犷”“飘逸”“凝重”“挺拔”“高古”等等都是完全超越表现物象之范畴,甚至超越了画家的情感倾诉范畴,进入了意象,可以说它更超乎了色彩、光影的表达意境。

在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下,西方造型理念的不断融合,形体的塑造是通过不同面的切割来实现的,线也作为一个小面来体现,在造型中的表现是属于附属的位置。所以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对线性的认识和在中国绘画中对线的认识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经过西画造型训练的学生,提高了造型能力,但有时它又成为了对中国绘画理解的障碍。宗白华先生曾说:“西洋绘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与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行,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然而中西线画至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着轮廓以把握着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文,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所以在当下中西结合的背景下,理清中西绘画传统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与差异尤为重要。东西方思维与文化的差异是线条属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学生通过中西线条表现和审美的对比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绘画线条表现的精神特质,这一点对于学生线描的学习也是尤为重要的。

线描教学中的在强调传统线条审美与内涵的同时,教学方法也同样重要。

1.工笔线描与意笔线描的练习相结合

线描根据写法形式的不同,大致的分为细笔写法和粗笔写法,细笔写法侧重于写形,粗笔写法侧重于写意。

我们现在线描教学中人物画居多,基本上以严谨工致为主,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工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对线条的控制有所提高。这种提高基本上都是以线条的粗细均匀,用笔起收以及线条的流畅为标准,对于线描书写性的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把工笔线描与意笔线描相结合的话,那只是学到了表象,没有领会到线条提按转折等变化的美感和情绪状态的表现,这无益于对于中国绘画写意的精神的体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其实是不能割裂来看的,其精神内涵都是写意的,都是通过用笔的形态来表现的。写意画要“逸笔草草”的同时,也要以形写神,线条的表现是对物象特征高度提炼和概括,所以线条还是以物象的特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工笔还是意笔线条的表现都是以型为基础的,相互的借鉴更有利于“以形写神”的表现。

工笔线条在追求工整细腻的同时,要注重用笔的提、按、转、折,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线条起笔、收笔虚实的变化,行笔过程中轻重、徐疾、断连的变化,这样的线条才够丰富鲜活,而这种变化正是意笔线条的用笔特征。比如宋代梁楷的《六祖撕经图》,采用了一种短促、凌厉、跳跃而多顿挫的钉头鼠尾的描法,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激烈动荡的气氛,这种线条不仅表现了画中六祖一边撕经书一边暴跳如雷的形态,衣服线条的质感,如树木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样子,使线条用笔和画面所表现相当吻合,还体现了一种粗犷、激烈、躁动的线条感情。如果能结合这种意笔线条练习的体会,可以避免工笔线条的拘谨与刻板,所以线描练习中要把工笔线描与意笔线描的练习相结合。意笔线条的表现会克服脱离形体空洞无物表现,更好的“以形写神”,而工笔线条也会摆脱刻板机械的用笔,表现出意笔线条的用笔的变化和形态的丰富性。

2.线描临摹与线描写生课程紧密结合

通过线描临摹课程的训练,学生掌握了线描基本的技法和线描表现的基本规律,再把这种线性表现与实物写生相结合。这在课程安排上要求,线描临摹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是线描写生课程的承接,把对线描的练习和理解和表现的基础夯实。因为线描写生课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线描的理解和认识运用到实物造型中去,在面对复杂变化去表现线条和结构的结合,并运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象的特征,这种线有轮廓线、结构线还有主观表现的线。用线条的干湿和浓淡体现色彩的层次,线条的断连体现空间的变化,以及线条的曲直粗细表现不同的质感,这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强化了以线造型的意识,这对于传统中国绘画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现在美术院校学生造型训练是以西方写实绘画的练习为主,运用块面塑造形体是普遍的造型方式,以线造型的造型意识薄弱,把线描的临摹和线描写生紧密结合是强化一线造型意识的重要方式,因为在线描写生过程中要努力提炼线,对线条的运用要有所取舍,注重线条的组织,努力做到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从而实现客观写生与主观表现的转化,摆脱素描造型中的块面塑造。这样的练习可以避免过于写实而缺乏意味,同时也避免过于强调线条的表现而空洞无物。“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中国画通过线条在平面的造型中表现空间、质感、虚实以及情感,线性的表达正是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特点所在,所以我们要在临摹与写生过程中细细观摩,仔细体会中国式的线与形的结合,从而体会中国绘画线条表现的精神内涵,这对于中国画线描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语

在中西合璧的背景下,西方绘画理念对中国当代绘画产生了诸多的影响,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运用合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承扬传统绘画,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线描教学的研究是中国画基础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讨课题。我们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中国画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坚持民族特有的风格样式。在当代全球化视角下,艺术形式开始多元化的发展,高等美术院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深入研究中国绘画基础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才能更好地把握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才不会失去活力,才能使中国绘画有着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285页.

[2]陆俨少著.山水画邹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第18页.

李果/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