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3.3.1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挠曲微分方程

在材料力学中,根据梁的纯弯曲得到的挠曲微分方程式为

式中 ω——梁的挠度;

M——弯矩;

E——材料的弹性模量;

I——梁的截面惯性矩。

根据梁的微单元[图3.10(b)]的静力平衡条件∑M=0、∑V=0得到

式中 V——剪力;

q——梁上的分布荷载;

p——地基反力;

b——梁的宽度。

图3.10 文克勒地基上基础梁的计算简图

(a)梁上荷载和挠曲;(b)梁的微单元;(c)符号规定

将式(3.10)连续对坐标x求两次导数,可得

对于没有分布荷载作用,即q=0的梁段,式(3.11)可写为

式(3.12)是基础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对哪一种地基模型都适用。采用文克勒地基模型时,按式(3.1)p=ks进行计算。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地基沉降等于梁的挠度,即s=w,代入式(3.12)得

式(3.13)即为文克勒地基上梁的挠曲微分方程。为了求解的方便,令

λ称为梁的柔度特征值,量纲为[1/长度],其倒数1/λ称为特征长度。λ值与地基的基床系数和梁的抗弯刚度有关,λ值越小,基础的相对刚度越大。

将式(3.14)代入式(3.13)得到

式(3.15)是4阶常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得到它的通解,即

式中 C1C2C3C4——积分常数,可按荷载类型(集中力或集中力偶)由已知条件(某些截面的某项位移或内力为已知)来确定;

e——自然对数的底。

如果设梁的长度为l,则梁的柔度特征值λ与长度l的乘积λl称为柔度指数,其表征了文克勒地基上梁的相对刚柔程度的一个无量纲值。当λl→0时,梁的刚度为无限大,可视为刚性梁;当λl→∞时,梁是无限长的,可视为柔性梁。一般可按柔度指数λl值的大小将梁分为下列3种。

对于短梁(或刚性梁),有

对于有限长梁(或有限刚度梁),有

对于长梁(柔性梁),有

3.3.2 文克勒地基上无限长梁的解答

1.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解答

图3.11(a)表示一个竖向集中力F0作用于无限长梁时的情况。取F0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O。离O点无限远处的梁挠度应为0,即当x→∞时,ω→0。将此边界条件代入式(3.16),得C1=C2=0。于是,对梁的右半部,式(3.16)成为

图3.11 无限长梁的挠度ω、转角θ、弯矩M、剪力V分布

(a)竖向荷载作用下;(b)集中力偶作用下

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梁的挠曲线和弯矩图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如图3.11(a)所示。因此,在x=0处,dω/dx=0,代入式(3.17)得C3-C4=0。令C3=C4=C,则式(3.17)成为

O点处紧靠F0的左、右侧把梁切开,则作用于O点左右两侧截面上的剪力均等于F0之半,且指向下方。根据图3.10(c)中的符号规定,在右侧截面有V=-F0/2,由此得C=F0λ/2kb,代入式(3.18),则

将式(3.19)对x依次取一阶、二阶和三阶导数,就可以求得梁截面的转角θ≈dω/dx、弯矩M=-EI(d2ω/dx2)和剪力V=-EI(d3ω/dx3)。将所得公式归纳为

式中Ax=e-λx(cosλx+sinλx)

Bx=e-λxsinλx

Cx=e-λx(cosλx-sinλx)

Dx=e-λxcosλx

这4个系数都是λx的函数,其值也可由表3.2查得。

由于式(3.20)是针对梁的右半部(x>0)导出的,所以对F0左边的截面(x<0),需用x的绝对值代入式(3.20)中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ωM时正负号不变,但θV则取相反的符号。基底反力按p=计算。ωθMV的分布图如图3.11(a)所示。

2.集中力偶作用下的解答

如图3.11(b)所示,当一个顺时针方向的集中力偶M0作用于无限长梁时,同样取M0作用点为坐标原点O。当x→∞时,ω→0,由此得式(3.16)中的C1=C2=0。在集中力偶作用下,θV是关于O点对称的,而ωM是反对称的。因此,当x=0时,ω=0,所以C3=0。然后在紧靠M0作用点的左、右两侧把梁切开,则作用于O点左右两侧截面上的弯矩均为M0之半,且为逆时针方向,即在右侧截面有M=M0/2。由此可得C4=M0λ2/kb,于是

ωx的一、二、三阶导数后,所得的式子归纳为

式中系数AxBxCxDx与式(3.20)相同。当计算截面位于M0的左边时,式(3.22)中的x取绝对值,ωM取与计算结果相反的符号,而θV的符号不变。ωθMV的分布如图3.11(b)所示。

计算承受若干个集中荷载的无限长梁上任意截面的ωθMV时,可以按式(3.20)或式(3.22)分别计算各荷载单独作用时在该截面引起的效应,然后叠加得到共同作用下的总效应。注意,在每次计算时均需把坐标原点移到相应的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图3.12所示的无限长梁上ABC 这3点的4个荷载FaMaFbMc在截面D引起的弯矩Md和剪力Vd分别为

图3.12 若干个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无限长梁

式中,系数AaCbDc表示其所对应的λx值分别为λaλbλc

3.3.3 文克勒地基上有限长梁的解答

真正的无限长梁是没有的。满足的梁均称为有限长梁,对于有限长梁,有多种方法求解。这里介绍的方法均是以上面推导得的无限长梁的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叠加原理来求得满足有限长梁的两个自由端边界条件的解答,其原理如下。

图3.13 以叠加法计算文克勒地基上的无限长梁

设想将图3.13中的有限长梁(梁Ⅰ)用无限长梁(梁Ⅱ)来代替。显然,如果能设法消除无限长梁Ⅱ在AB两截面处的弯矩和剪力,即满足有限长梁Ⅰ两端为自由端的边界条件,则无限长梁Ⅱ的内力与变形情况就完全等同于有限长梁Ⅰ了。将无限长梁Ⅱ紧靠AB两截面的外侧各施加一对附加荷载FAMAFBMB(称为梁端边界条件力,其正方向如图3.13所示),并且使无限长梁在梁端边界条件力和已知荷载共同作用下,AB两截面的弯矩和剪力为零,那么由此可求出FAMAFBMB。再由叠加法计算在已知荷载和边界条件力的共同作用下,无限长梁Ⅱ上相应于梁Ⅰ所求截面处的ωθMV值,即为所求结果。

设外荷载在梁Ⅱ的AB两截面上所产生的弯矩和剪力分别为MaVaMbVb,则要求两个梁端在AB两截面产生的弯矩和剪力分别为-Ma-Va-Mb-Vb,由此可利用式(3.20)或式(3.22)列出方程组为

解上述方程组得

式中

式中 sh——双曲线正弦函数;

ElFl——按λl值由表3.2查得。

表3.2 AxBxCxDxExFx函数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当作用于有限长梁上的外荷载对称时,Va=-VbMa=Mb,则式(3.25)可简化为

现将有限长梁的计算步骤归纳如下。

(1)按式(3.20)和式(3.22)以叠加法计算已知荷载在无限长梁Ⅱ上相应于有限长梁Ⅰ两端的AB截面引起的弯矩和剪力MaVaMbVb

(2)按式(3.25)和式(3.26)计算梁端边界条件力FAMAFBMB

(3)再按式(3.20)和式(3.22)以叠加法计算在已知荷载和边界条件力的共同作用下,无限长梁Ⅱ上相应于有限长梁Ⅰ所求截面处的ωθMV值。

3.3.4 基床系数的确定

根据式(3.1)的定义,基床系数k可以表示为

由式(3.27)可知,基床系数k的取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基底压力的大小及分布、土的压缩性、土层厚度、邻近荷载影响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在进行地基上梁或板的分析之前,基床系数的数值是难以准确确定的。下面仅介绍几种确定基床系数的方法以供参考。

1.按基础的预估沉降量确定

对于某个特定的地基和基础条件,可用式(3.28)估算基床系数,即

式中 p0——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sm——基础的平均沉降量。

对于厚度为h的薄压缩层地基,基底平均沉降sm=σzh/Esp0h/Es,代入式(3.28)得

式中 Es——土层的平均压缩模量。

如果薄压缩层地基由若干分层组成,则式(3.29)可写成

式中 hiEsi——第i层土的厚度和压缩模量。

2.按载荷试验成果确定

如果地基压缩层范围内的土质均匀,则可利用载荷试验成果来估算基床系数,即在p-s曲线上取对应于基底平均反力p的刚性载荷板沉降值s来计算载荷板下的基床系数kp=p/s。对黏性土地基,实际基础下的基床系数按式(3.31)确定,即

式中 bpb——载荷板和基础的宽度。

国外常按太沙基建议的方法,采用1英尺×1英尺(305mm×305mm)的方形载荷板进行试验。对于砂土,考虑到砂土的变形模量随深度逐渐增大的影响,采用式(3.32)计算,即

式中,基础宽度的单位为m;基础和载荷板下的基床系数kkp的单位均取MN/m3。对黏性土,考虑基础长宽比m=l/b的影响,用式(3.33)计算,即

【例3.1】 某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如图3.14所示,基础长l=17m,底面宽b=2.5m,抗弯刚度EI=4.3×103MPa·m4,预估平均沉降sm=39.7mm。试计算基础中心点C处的挠度和弯矩。

图3.14 [例3.1]图

解 (1)确定基床系数k和梁的柔度指数λl

设基底附加压力p0约等于基底平均净反力pj,有

按式(3.28),得基床系数为

柔度指数为

因为π/4<λl<π,所以该梁属有限长梁。

(2)按式(3.20)和式(3.22)计算无限长梁上相应于基础梁两端AB处的弯矩M和剪力V,计算结果列于表3.3中。

表3.3 按无限长梁计算基础梁左端B处的内力值

由于存在对称性,故Ma=Mb=374.3,Va=-Vb=-719.1。

(3)计算梁端边界条件力FAMAFBMB

λl=2.606查表3.2得:Al=-0.02579,Cl=-0.10117,Dl=-0.06348,El=4.04522,Fl=-0.30666。代入式(3.26)得

(4)计算外荷载与梁端边界条件力同时作用于无限长梁时,基础中C点的弯矩MC、挠度ωC和基底净反力pC,计算结果列于表3.4中。

表3.4 C点处的弯矩与挠度计算表

由于具有对称性,只计算C点左半部荷载的影响,然后将计算结果乘以2,即

MC=2×(-563.1)=-1126.2(kN·m)

ωC=2×19.0=38.0(mm)

pC=C=3800×0.038=144.4(kPa)

依照上述方法对其他各点计算后,便可绘制基础中点C处剪力图和弯矩图(略)。

【例3.2】 试推导图3.15中外伸半无限梁(梁Ⅰ)在集中力F0作用下O点的挠度计算公式。

图3.15 [例3.2]图

解 外伸半无限长梁O点的挠度可以按梁Ⅱ所示的无限长梁用叠加法求得,条件是在梁端边界条件力FAMA和荷载F0的共同作用下,梁ⅡA点的弯矩和剪力为零。根据这一条件,由式(3.20)和式(3.22),有

其中

解上述方程组,得

O点的挠度为

上述两式在推导交叉条形基础柱荷载分配公式时将被采用。注意,在式(3.34)中,当x=0时(半无限长梁),Zx=4,当x=∞时(无限长梁),Z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