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浩清环境工程现代水力学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钻井平台圆柱体上波浪作用力的现场试验>*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海洋上可移式钻井平台圆柱体上的波浪作用力、爬高及其相应波浪要素的量测和资料的统计分析。

在渤海湾塘沽港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是在钻井平台上进行(图1),钻井平台主要由长×宽×高=16m×14m×2.3m的钢筋混凝土沉垫和4个空心钢圆柱体(简称钢瓶)组成,钢瓶下部的直径为3.4m,上部直径为1.2m,在4个钢瓶的上端架有工作平台,平台上设有动力间,沉垫底至平台面全高为14m。

一、前进波、击瓶波和爬高的统计分析

为了寻求钢圆柱体上的波力、爬高与其相应的前进波的波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波浪在钢瓶上的爬高对钻井平台的影响,因而设置了两台测波仪,一台测取前进波,另一台测取击瓶波及其爬高。前进波测波杆置于东北向约70m处的三角架上,击瓶波测波杆固定在东北向的钢瓶上,见图2。

图1 钻井平台的结构外形

图2 现场试验全景

风成波浪系在风力直接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它的表面十分复杂,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等的波,此伏彼起,瞬息万变,初视之下似无规律可循。在海洋波浪的研究中,常常采用统计的办法去寻求它的规律。在统计过程中,我们把海浪当作准稳定的随机过程来处理,每次测量时间为10~15分钟。对前进波先后观测了8组,共统计了1610个波;对击瓶波先后观测了7组,共统计了1377个波;1m以上的爬高共统计了362个波。根据前人的经验>[1],可以认为各组次风浪分布是相同的。由于实测过程中,各组次资料短、偏差大,尤其是对于1%以上的频率数据偏差更大。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将各组频率加权统计,进行如下的处理:

i个波的频率:

i个波的保证率:

上两式中:H为前进波波高;为前进波的平均波高;i为统计波的个数编号(i=1,2,…,l);k为统计波的组数编号(k=1,2,…,j);ωki为第k组中第i个波出现的频率;nki为第k组中第i个波出现的次数;mk为第k组中出现波的总个数。

根据上述处理方法,将实测资料计算于表1,同时将表中数值绘于图3。分析结果表明,前进波高(H)的分布规律接近于下列理论分布>[1]

同法处理,击瓶波亦接近于上式的理论分布。

表1 实测资料计算表

续表

图3 波高保证率F(%)

——理论曲线

△—前进波观测资料

○—击瓶波观测资料

从图3可见,当保证率F相同时,前进波与击瓶波的波高有如下的关系

式中:H′为击瓶波高(迎波向在钢瓶上测得的波高);为击瓶波平均波高。用作图法(见图4),可找出C1=1.32,即

在推求对应波力关系时,上式是对应标准的主要依据。但在爬高计算中,上式中C1必须加以修正,这是由于击瓶波的测波杆位置与波向不一致,相差θ角(约等于45°),因而C1值偏小,可用模型试验或理论计算加以修正。现场试验后还进行过模型试验,理论计算根据文献[2]推荐可用下面公式

图4 击瓶波平均波高与前进波平均波高的关系曲线

其中

式中:D为钢瓶直径;λ为波长;T为视周期;t为时间。

通过上式计算,可知当实测资料时,H′/H=1.33~1.5,为安全起见,在爬高计算中,C1采用1.5。

当波浪对钢瓶作用时,产生了反射、绕射及波浪破碎等物理现象,如图5、图6所示。因而加大了波浪的爬高和作用力,所以在设计工作平台和钢瓶时,务必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同样大小的击瓶波高,可有各种不同的爬高。击瓶波高R越小,范围越大,击瓶波高越大,范围越小,详见图7。本资料中,对应保证率约为1%时,波浪的爬高为

图5 波浪反射、绕射情况

图6 波浪破碎情况(背波面)

图7 R/H′对应H′的分布情况

>[1]

>[2]

二、波浪作用力的试验成果

波浪对钢瓶的作用力是由钢瓶上测得的点压力推算而求得的。波压力测定用的测压计,是南京水利电力仪表厂生产的渗压计。它在空气中的自振频率可达100~400Hz,我们观测前、后均进行率定,性能良好,能满足于一定水深下的波压测定。沿钢瓶的一根铅直线和一个水平环各布置了测压计,另辅设测点4,以便波力推求和检验,布置详见图8。击瓶波测波杆设置在钢瓶上,靠近测压计1。4个钢瓶中,装有测压计和测波杆的钢瓶处于东北方位。试验期间,风向均系东偏北。

量测时,击瓶波测波仪与压力示波仪进行同步记录,这样便可取得与击瓶波高相对应的波压图形(图8)。根据上节分析的结果,已知前进波高与击瓶波高具有相关关系,于是便可间接地求得与前进波高相对应的波压力图形。但资料表明,同一击瓶波高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爬高和波力。为了使前进波、击瓶波和波力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特规定取用前节分析的爬高关系式(7)即R=(0.70~0.85)H′进行分析,发现在任一视周期T中最大波力Q发生在击瓶波的峰前(顺波向的波力)或谷附近(反波向的波力)。两者在量值上有时接近,有时相差甚大,这主要由于波形不对称所致。考虑到工程上实用意义,在本资料分析中,以峰前产生的最大波力为准。通过分析,知道一般最大波力在峰前(0.05~0.2)T之间,见图9。

图8 压力示波图和测压计布置图

注 1.压力示波图纵向每格为4mm,其ki为压力换算系数(cm水柱/mm)。

2.压力盒布置图的长度单位为m。

波力是基于钢瓶上测得的点压力p取得的,而点压力是由示波图8获得。示波图中的各中心线为压力时均值,通过钢瓶上测压管和静水位测定仪的观测,证实了压力时均值接近于波动水体静止时的静水压力。因此在本文实测资料中,点压力是相对于压力时均值而言的相对压力。由于当时潮流速度较小,因此在波力资料计算中未加考虑。现将波力资料整理方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静水位以下沿钢瓶单位高度上的波力

图9 总波力Q、水面波动ζ的过程曲线

式中:p1为1测压计所测得的点压力;F1为1测压计所在处环上单位高度的波力;Δs为分段弧长;pi′为环向点压力;pi为纵向点压力;D为1点所在处的钢瓶直径;Di为计算截面处的钢瓶直径;θi为相应于pi′处的角度。

在式(9)的推导中假定在钢瓶的任意两水平环上压力分布图形是几何相似的,即两对应的点压力之比值是相等的。由于测压计数目的限制,我们仅能取两个环上的4个测点对这一假定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见表2。

表2 验证结果表

静水位以上沿钢瓶单位高度上的波力:

对静水位以上部分,我们假定环向点压力p对称分布且与该点瞬时水位成正比,而环向各点的瞬时水位则与圆柱的极角坐标θ近似成一直线变化,即静水位以上沿钢瓶各点压力

式中:Rt0为当发生环向压力的合力最大时的波浪爬高,通常可取Rt0≈0.7H′γs为海水的容重;θ0i为计算截面处压力为零值的极角坐标(见图10),假定它附合下列关系

式中:z为以静水位为基准面的计算截面处的纵坐标。

对于静水位以上沿钢瓶单位高度上的波力

将式(11)代入式(13),积分后可得

根据实测点压力推算和波浪在钢瓶上绕流外形(见图11、图12)证实了上述近似处理是合理的。根据式(14),只要已知钢瓶上的瞬时爬高,便可得到波力在静水位以上分布。

图10 示意图

图11 波浪绕流之一

图12 波浪绕流之二

求得了波力沿钢瓶的纵向分布,便可按照一般求和的方法,算得总波力Q、总弯矩M和力臂h0,即

式中:m为钢瓶分段的段数;Δhi为钢瓶分段的高度,m;Fi为Δhi中心点处的单位高度的波力,t/m;hi为Δhi中心点距钢瓶底端距离,m。

应用上述各法,对表3中所列各波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绘于图13~图15中。为了验证和补充原体观测成果,由时启燧、刘子琦等同志在波浪水槽中做了1∶15的模型试验。试验成果表明,我们在资料分析中所做的假定是基本可靠的。

表3 波浪要素表

目前各国算式中,常把作用力分为两种,一种为惯性力,另一种为曳力。惯性力与水质点加速度有关;曳力与水质点速度有关。由于在大直径的钢瓶计算中,雷诺数很大,曳力系数很小,因此在计算中对静水位以下部分采用惯性力公式,见文献[3]。

式中:d为水深;λ为波长;Cm为质量系数,原设计中用Cm=1.8,本次计算中亦取Cm=1.8,现将计算结果绘入图13、图15中。

应用式(18)、式(19)、式(20)进行计算较为繁琐,文献[4]中推荐了图表法,较简便。图表法中数据可近似地用下面式子表示

为了比较亦把图表法算得的结果绘入图15,从图13、图15可以看出,原体实测资料与文献[3]、[4]计算资料还较接近。但必须指出,在两文献的计算资料中,未考虑静水位以上部分的波力作用是不合理的,它首先导致计算出的弯矩M值偏小。

图13 波力分布图

图14 波力分布图

(1966年11月8日,19:30~19:44)

图15 前进波高(H)与总波力(Q)总弯矩(M)关系曲线

三、结语

(1)前进波与击瓶的波高分布相同,分别为

(2)击瓶波高与前进波高的比值范围为;静水位以上的爬高与前进波高的比值范围为

(3)在计算中不考虑静水位以上部分的波力是不合理的,因此对静水位以上沿圆柱体单位高度上的波力可按本文推荐的式(14)进行。而对静水位以下部分仍可按照文献[3]的计算公式,即本文的式(18)进行。但如何合理地选择质量系数Cm和考虑波浪反射、绕射、波浪破碎等物理现象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对于大直径(D>3.4m)深水区的圆柱体及特高波浪波力的计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Field Measurements of Wave Forces Acting on Circular Cylinder Structure of a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Rig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a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rig which include wave forces,run-up on the vertical cylinders and the wave elements of progressives at the same time.This experiment went on at Dagu Kou in Bohai Bay.As the drilling rig was attacked by storm many times during that time we risked our lives and overcame much difficulties.At last we obtaind very valuable dada for drilling rig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a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rig which include wave forces,run-up on the vertical cylinders and the wave elements of progressives at the same time.This experiment went on at Dagu Kou in Bohai Bay.As the drilling rig was attacked by storm many times during that time we risked our lives and overcame much difficulties.At last we obtaind very valuable dada for drilling rig design.

Abstract

参考文献

>[1]文圣常.海浪原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4.

[2]Mac Camy R.C..Wave forces on piles:a diffraction theory.Technical Memorandum No.69,Beach Erosion Board,December,1954.

[3]Morris H.M..Wave forces on piles.Applied Hydraulics in Engineering,1963:433-435.

[4]Bonnefille R,Germoion P.Action de la houle sur les Nuvrages Isnless de Grande Dimension.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Recherches Hydrauliques,1963,1.


>[1]:*本文和现场试验均得到陈椿庭、林秉南及李桂芬同志的指导和帮助。现场试验系在国家科委组织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交通部第一水运工程设计院、石油部六四一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建材部九江水泥船厂共同进行。参加人员还有赵本畏、朱夫耕、李瑞生、刘汝珏、赵永静、沈洪元、李磊、李世山、郑亚杰等同志。

>[2]:本文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1983年第13集。作者:倪浩清 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