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旅行:用生命去丈量大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评价与建议

中国背包客最早进入大众的视野,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旅行都和户外活动相关。户外活动是背包旅行沉浸于自然环境之中的最佳方式。但一旦涉及户外活动,就进入了“体育和运动”的世界,需要有相对专业的识别和训练。从我对冲浪课程的学习探索和对冲浪目的地的前期调研,都可以管窥到这种进入背包实践的路径。背包之中户外活动的魅力,一在于人寻找到了和自然之间的连接,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二在于这种“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也叫“严肃休闲”)给主体自身带来的挑战感、愉悦感和自我实现感,它只关乎主体自己的身体、心理状态。所以,探险旅游会议把冲浪工作坊的主题设为“冲浪与心理学”很有深意。在国外尤其是北美的高校及相关研究中,游憩和旅游专业常被放置于体育和肢体运动(kinesthetics)相关的院系下,不仅研究动作和运动本身,更关注由此带来的身体、心灵康复和心理治愈功能。许多人不理解背包客“找虐”的行为,其实这很容易从自我实现层面来解释。背包户外活动容易上瘾,一在于它所依托背景/客体的宏阔和美丽,二在于主体在涉入其中时体验到的不断提升和成长,迎难而上、失败千遍成功一回后的狂喜。

Csikzentmihalyi(1988)的畅爽(flow)理论及其后续研究指出,自带目的性的(autotelic)活动,其最佳畅爽感来自活动本身带来的挑战和活动者自身技能的完全匹配,而且这种匹配必须是超过一定门槛值的匹配。如果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匹配,那么产生的是“不感兴趣”(apathy)而非“畅爽”。如果能把旅行者“学习技能和追求挑战的动机”与从事专项活动“技能水平的增长和提高”作为户外目的地考量的主要维度,那么无论是从背包客自身对目的地的选择和项目涉入,还是目的地自身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上来讲,都大有裨益。说通俗点,就是当背包客准备从事某项专业性较高的户外活动(如:这里提到的冲浪)时,首先要做好目的地的调研(如:我查找了资料,选择了适合自身技能水平的目的地),其次要在这一目的地主动投入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如:我们在冲浪学校的学习和自我训练),这样才能达到活动体验的极大愉悦感和满意度。与此相应,专项户外活动目的地要配备专门的训练装备和师资,帮助提高参与者的活动水平。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也很能解释类似冲浪、潜水、滑雪、攀岩等户外活动者(或其他深度休闲活动参与者)的心理。自我效能是指基于自己过去的成功或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到”的心理状态。对该活动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制定高目标,从而更投入该项活动。所以,对热爱和坚持体育运动的人来说,从事相关的背包户外活动也就更容易获得较高水平的体验,并投入持续的热情。我酷爱背包和各种户外运动,与自己从小一直热爱体育并长期坚持锻炼直接相关。所以,背包客要想上天入地,还重在养成平时的运动习惯,从体能和心理两方面保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