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南北朝之气吞万里刘寄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元显西讨

由于刘裕等人的奋战,孙恩的威胁暂时是解除了,司马元显终于松了一口气。但这一番战乱,朝廷控制的地区几乎全被波及,经过孙恩军与朝廷军来回折腾,各地残破不堪,百姓逃亡,引发了从三吴到建康的全面饥荒。

正常状态下,这样的困难也不是无法克服的。但幸灾乐祸的桓玄怎能忍心无所作为,放弃这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他收拾司马元显的方法是经济制裁:桓玄一声令下,长江航道被封锁,层层关卡被设立起来,禁止任何人将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从自己控制的荆、江、雍等州运往建康及三吴。

有了桓玄的雪上加霜,晋朝朝廷更加困难,不论官府和民间,物资都极度匮乏。正常的工资已经发不下去了,连司徒以下的高级官员都实行了配给制,每天只能领到七升米充饥。普通士兵自然就更惨了,只能领到用糠皮和橡果充当的军饷,食不果腹。尽管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司马元显依然不愿亏待了自己,仍旧挥金如土,奢侈放纵,他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超过了皇帝司马德宗的标准。反正那个白痴也鉴别不出生活品位,给他也浪费不是?至于这么做,别人会用什么眼光看他,他就不关心了。

司马元显,这个原本聪慧的二十岁少年,因为过早地被放置进权力溶液的腐蚀之下,本就不是什么真金的他,已经彻底堕落了。他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他在掌权之初获得的那一丁点儿声望,早被孙恩起义透支了;他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他少年得志,任用群小,瓜分肥缺,早已招来同样贪婪的世家大族多少嫉妒的目光;他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他不加节制的穷奢极欲,正让忍饥挨饿的士民官吏对他滋长了越来越多的怨恨;他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征招“乐属”暴露了他政治的低能,迎战孙恩暴露了他军事的低能,而这些都已被心怀叵测之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只是一头扎进身边的马屁军团用谄媚建成的“盖世英才”的幻境中,继续自欺且欺人。

见到这样“喜人”的景象,桓玄觉得自己赶超父亲成就的机会差不多到了,不过他很小心,先用笔杆子进行一下舆论攻势,试探一下再说。一封问责信就此送向建康:“此次盗匪进逼京都,社稷几乎不保,只是因为逆风阻挠,前进困难。后来又因为连绵大雨,粮食吃尽,他们才不得不退,并不是被朝廷打败的。当初,王国宝死的时候,王恭并没有乘机接管朝政,足以证明他对朝廷的忠心和对会稽王你的敬重,可你竟然指控他叛逆,加以杀害。到如今,窃据国家要津各级官员,人望、美誉堪比王恭的,还有谁?并不是这样的人再没有了,而是这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和重用,这就是造成此次大祸的根本原因了。朝中的官员统统敢怒而不敢言,我因为正好在外地任职,所以才敢实话实说。”

虽然收信人一栏写的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但首先看到信的人当然是司马元显。不难想象,看过信后,年轻的会稽王世子那又惊又怒又怕的表情,他立即招来身边马屁军团中含金量最高的马屁精庐江太守张法顺,商议对策。

张法顺说:“桓玄继承父辈留下的资望,一向有雄豪之名,现在又兼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已独霸荆楚之地,殿下还能控制的地方就只剩三吴了。可偏偏又发生孙恩起义,使得东边郡县残破,百姓伤亡惨重,公私困乏。桓玄定然会利用这个机会作乱,这正是让我深感忧虑的事啊!”

司马元显给了他一个白眼:这还用得着你说?现在是问你该怎么办。

张法顺接着献计:“桓玄虽然以诈术夺取荆州,但为时还不久,当地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其人力、物力还不能为其所用,他得花一段时间来安抚。如果乘此时机,以刘牢之做先锋,殿下再率大军跟进,挥师西征,一举荡平桓玄,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司马元显认为这个办法不错,但毕竟事关重大,心中还有些迟疑。

谁知没过几天,一封密信送到司马元显手中,使他最终打消了疑虑,决计出兵。写这封密信的人,是第二次昌道内战的导火线,前豫州刺史庾楷。

当初庾楷因为不满朝廷削他的地,觉得昌明党更加得势,便背叛了司马道子,倒向王恭、殷仲堪一边。没想到一场豪赌下来,输了个底朝天,王恭竟然被干掉了,自己的豫州也丢了个干净,被迫投靠桓玄。桓玄对他还算是不错的,刺史自然是不能指望了,但还是给了他一个武昌太守的职位。作为大名还列在朝廷通缉要犯名单中的庾太守来说,能弄一个降职调动,异地为官,也该知足了。

但要能知恩图报,那就不是庾楷了。大概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庾太守认为还是站在朝廷一边更稳一点儿。眼见桓玄一步步走向和朝廷摊牌的架势,担心会连累自己,他决定秘密向司马元显靠拢。在密信中,庾楷大肆诋毁他现在的恩主桓玄,声称桓玄已经丧尽人心,部下都不肯听他的命令,建议朝廷出兵讨伐,自己愿意充当内应。只是庾太守此时可能没想到,这次,他又掷错骰子了……

司马元显得信之后,自然大喜,立即命令张法顺前往京口,与刘牢之商议出兵西征的事。刘牢之对此事却不热心,他认为此时桓玄已经非常强大,不容易对付。尽管接到如此回复,司马元显也没有放在心上,觉得自己仍然有足够的能力让刘牢之听命于他,西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就不顾重重困难继续进行。不知不觉中,隆安五年过去了。

402年,东晋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终于到来了。这年农历正月初一,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不过刚刚被指控有罪的桓玄不在此列),改年号为元兴,同时加授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指挥全国所有军队(能不能指挥得动是另一回事),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为后卫,共同出兵征讨罪大恶极的前南郡公、荆州刺史桓玄。

晋朝的新一轮内战爆发。从形式上看,此次内战是原来昌明、道子两党斗争的继续,姑且也可以把它称作第三次昌道内战,尽管双方的内部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