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要做财经记者
最赚钱的记者
丹尼尔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目前面临就业问题。
丹尼尔出身中产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她的文字表达很好,平时的作业都在95分以上,教授们都很喜欢她,可以说是新闻学院里的“红人”。丹尼尔有个习惯,经常在课上提出一些让教授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时地把话题引向政治。而这是美国大学课堂上不可深入讨论的问题——美国大学规定,老师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丹尼尔热爱体育,想过做体育记者,同时也选修了大量财经新闻课程。她觉得财经记者比较有深度,看上去更有发展前途,每次上经济报道课,都积极表现。
某次课前,老师分发了一份2018年的暑期实习申请,其中包括彭博社在纽约和旧金山的职位。丹尼尔很犹豫,不知道是否应该申请。课后她找到我,想知道当财经记者有什么好处,以及我个人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
我给她列出了三条理由:一、财经记者可以收获最大的成就感;二、财经记者能获得所有记者需要的技能;三、财经记者应该是,也确实是行业内收入最高的。
先说钱。
从全球不同地域看,记者这个职业绝对不可能让人发大财、挣大钱。无论国内国外,纯粹的编辑、记者的收入都不过是中产水平,至于那些“网红主播”“金牌主持”则另当别论,与记者的职业相去甚远。
财经记者是具有一定财经知识的记者。学习这类知识并不难,需要当事人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不用建模,就算通过日常报道的积累也完全可以掌握。以我从业24年的经验看,即便是财经专业出身、商学院毕业的财经记者,也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财经知识。这种知识更新,与财经界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士的角度完全不同,并不强调掌握技术操作细节,但对概念、趋势、行业影响等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记者就会获得对财经领域各类新闻报道的更多专业的视角,在工作中也更容易与专业人士沟通——这往往成为财经记者身价的标准。财经记者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越多,其身价就会越高。
根据美国劳工部2013年的统计,全美所有记者的年平均工资为4.72万美元。根据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SABEW)、Talking Biz News网站2015年的一项调查,美国财经记者的年薪在7万美元到7.5万美元之间,大多数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获得过加薪。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财经记者的收入也显著高于其他领域的记者。
“我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去了纽约彭博社的办公室,负责银行报道,她的年薪是7万美元;同时毕业的另一名学生去了北卡罗来纳州最大的都市报报社夏洛特日报社,起薪才3.2万美元,差距太明显了。”罗什教授说。当然,这里面包含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薪酬体系自然高过二三线城市和边远地区。
而在中国,记者行业薪酬结构复杂,往往还有一些隐性收入,比如帮助企业写书、做活动都会获得各种名目的收入,因此没有办法获得真实地呈现记者薪酬水平的数据。不过,财经类,特别是证券媒体记者,收入偏高也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美国财经新闻受到重视始于2000年前后。当时互联网经济大发展,市场活跃,财经媒体数量激增,特别是线上媒体,其中许多只涵盖某个行业或特定类型的公司。新老财经媒体如彭博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社、商业内幕网、美国城市商业杂志社(ACBJ)等在竞争中求生存,纷纷下大力气不断寻找财经记者和编辑为其工作。
同时,过去10年以来,大批资金热衷于购买或创办提供财经新闻的机构。2007年,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斥资50亿美元收购《华尔街日报》、市场观察(MarketWatch.com)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母公司。不久,汤姆森公司(Thomson Corp.)以170亿美元收购了路透社,其中估值最高的部分就是金融新闻线。同年,美国最大的期刊出版公司康德纳斯(Condé Nast)耗资1亿美元创办名为《投资组合》(Portfolio)的商业杂志。2009年,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杂志社,将其商业新闻产品组合扩大至消费者群体,同时花费数百万美元扩大新闻业务,包括影响企业的监管和政府新闻。
2015年,德国公司斯普林格(Axel Springer)耗资3.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商业新闻网站商业内幕网的多数股权。同年,日本日经公司耗资13亿美元收购知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中国,虽然政府对传媒行业的监管规范与美国不同,但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BAT”)仍对多家财经类机构媒体进行了投资,这些媒体机构的薪酬福利也明显优于行业中的其他媒体。
资本方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财经新闻机构,显然不仅是出于“理想追求”,而是因为可以赚到钱,或者说,这是新闻领域最有可能赚钱的部分。
2018年4月,英国《金融时报》首席执行官约翰·里丁(John Ridding)在一次访谈中称,目前英国《金融时报》90万用户中,有三分之二是数字客户。用户订阅的收入已经超过广告收入,成为该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占到了总营收的三分之二。“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有什么东西能让你与众不同,那么你就可以收费。”
《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编辑格伦·霍尔(Glenn Hall)在一次讲座中表示,财经新闻是值得付费的,未来也是如此。
无论怎样,我们并不能将财经记者归入高收入人群,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的大编辑、名记者,其收入也不过是中产水平。
那他们为什么愿意坚持从事新闻工作呢?
罗什教授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种人生观不是简单地通过高收入就可以满足的。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产以上家庭,他们对个人兴趣与社会回报的追求普遍高于对金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