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片《蓝色狂想曲》鉴赏
制片 杰西·拉斯基
导演 亚文·瑞普尔
主演 罗伯特·艾达、琼安·李丝丽、亚丽丝·史密斯、察而斯·柯本
出品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45年
年份 1945年上映
(一)影片介绍
仅短短的数小节,大部分的人就能够辩认出那是乔治·格什温的调子。格什温不到40岁就过世了。我们有机会从影片《乔治·格什温传》
(Rhapsody in Blue)中听到格什温不朽的《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该片音乐从头到尾由著名钢琴家黎凡特亲自演奏,片中包含由格什温兄弟作曲、作词的多首歌曲,以及格什温所作的乐曲。
钢琴独奏部分由黎凡特和雷·透纳(Ray Turner)担任,李丝丽的歌声中有罗安尼·霍根(Louanne Hogan)的穿插,麦克斯·史坦纳(Max Steiner)进行音乐编曲,配合雷·韩道夫(Ray Heindorf)及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所指挥的乐团,其中菲尔德·格罗菲是《大峡谷组曲》(Grand Canyon Suit)的作曲者。撇开片中的陈腔老调,以及部分情节不符合实情之外,在这部电影里所看和所听到的格什温的不朽创作,足以构成一场狂喜的飨宴。
(二)剧情简介《蓝色狂想曲》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是美国作曲家、钢琴家,被普遍公认为是美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少年时期曾随人学习过钢琴和作曲,但后来没有进音乐学院,未受过系统、正规的音乐训练。他是在工作中边创作,边学习的,即从16岁起就在制作电影音乐的公司工作并开始创作歌曲,写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和轻松的喜剧音乐,他最初获得成功的歌曲是《斯沃妮》。
20世纪20年代,格什温和著名的爵士乐指挥怀特曼合作,努力通过精心的创作和卓越的演奏使爵士乐登上了大雅之堂。1923年,格什温因创作《蓝色狂想曲》一举成名,奠定了严肃音乐家的地位。次年,他又创作了《F大调钢琴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和《古巴序曲》,他还与其兄I.格什温合作,创作了多部音乐剧,有《疯狂女郎》《开始奏乐》和《我为你歌唱》等;其中《我为你歌唱》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首部音乐喜剧;他根据小说改编而创作的歌曲《波吉与贝丝》,受到了美国黑人的推崇,达到了较高的音乐成就。格什温因患脑癌而英年早逝,年仅39岁。他的上述生平经历就被编创并拍摄成电影——片名就叫《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即他的成名作。
(三)音乐赏析
狂想曲是指十九世纪兴起的一种曲式结构较自由的器乐体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影片主题《蓝色狂想曲》由乔治·格什温作于1923年,是一部钢琴与管弦乐队演奏的狂想曲。
1923年,怀特曼邀请格什温创作一首爵士风味的交响曲。当时,格什温还没有创作大型音乐作品的经验,故迟迟没有动手,但怀特曼提前发布了有关消息,这也迫使格什温在三个星期内完成了此作(配器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完成),创立了典型的美国音乐风格,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并在其弟弟的建议下采用了《蓝色狂想曲》的曲名,他的这部作品采用了拉格泰姆节奏(Ragtime)和蓝调(Blues)的风格,运用了大量爵士音乐中的连续切分节奏,结构十分自由,并具有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特点,是一部将爵士音乐与交响乐结合的杰作。
乐曲开始,由单簧管从低音区弱奏出低沉的颤音,然后力度逐渐増强突然向上滑奏,如三级火箭发射,一发而不可收,高八度径直上升到最高音区,随后奏出主要主题,这一主题采用的是降三级音和降七级音的蓝调调式,旋律迂回下行,如山涧溪水奔流而下,切分节奏所形成的强烈跌宕效果,顿时将人引入浓郁的美国爵士乐的意境之中:
接着,萨克斯管奏出第二主题,连续切分节奏依然十分强烈,乐音在诙谐之中又不乏淡淡的哀愁。在钢琴和乐队轮番华丽的演奏后,乐曲奏出一段已有多年历史的爵士乐老调,它同样是有着切分音符与降七级音的特征,充满着浓郁的怀旧情调,勾起人们似古犹今的情怀。这段乐曲又作为音乐动机进一步展开:
乐曲的后半部分,由小提琴奏出宽广抒情和具有历史苍桑感的主题与低音乐器有规律的下行,恰与前面第二段跳跃流动、谐谑的爵士乐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乐曲进入尾声,乐曲重复着先前出现的各个主题,潇洒自如的钢琴演奏和乐队此呼彼应,竞相角逐。最后,乐队齐奏开始时单簧管奏出的蓝调主题,以同迈高峰、辉煌灿烂的音响结束了全曲。
格什温创作此曲的主要特点在于,将爵士乐的音乐语汇和交响乐形式紧密结合,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又有着鲜明的美国蓝调音乐的“鸡尾酒”风格,旋律悦耳动听,通俗易懂,节奏活泼而富有动力,和弦用法新颖大胆,他将爵士音乐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