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鉴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第一节

一、什么是综合艺术

何谓综合艺术,顾名思义,是具有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性的艺术。作为集各艺术门类的大家族,其成员众多。正式成员有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等;非正式成员至少还可以包括新媒体艺术、曲艺和杂技(即杂艺)等。它们都是兼具视觉、听觉和表演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一般都包含着多门类艺术的审美特点,譬如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它们几乎都包括了绘画(布景与道具)、音乐、舞蹈,还有文学(剧本)等因素。综合艺术的另一重含义,是指这些艺术形式一般都体现了作家(剧作家)、导演、演员、(内外景)舞台美术师、服装师、化妆师、灯光师、音乐音响导演、录音师、烟火师(电影、电视和新媒体艺术还需拍摄师)等多门类艺术专家相互合作的某些特质。

诚然,综合艺术的特点往往在某一类艺术中经过有机整合,会以一种新的、富有个性的面貌表现出来,如脱离了镜框式舞台的电影、电视和新媒体艺术。

总而言之,作为最具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的综合艺术之电影,也包括电影中的音乐:

1.若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电影与音乐称为时空艺术;

2.若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又可以将电影与音乐称为视听艺术;

3.若以艺术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电影与音乐视为再现性表现艺术;

4.而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电影与音乐视为动态艺术。

二、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电影的统称。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电影暨产品,它们是人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利用机械化生产和流水作业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以公众传播媒体——电影为载体,在特定时空中陈述、表达和传递创作集体的美学情趣、审美价值趋向的视听艺术。电影在其制作过程、表现手段、传播方式和欣赏特点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从艺术特性上来看,它们在视听性、逼真性、时空性、运动性和结构性,以及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等诸方面存在着共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对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而言,电影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则永远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人们把它们合称为“电影艺术”。

(一)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1.电影诞生的史前期(1832—1895)

(1)电影产生的原理

19世纪初,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揭示了人眼在感光过程中的“视觉暂留现象”原理,从而奠定了电影赖以发明的科学基础;19世纪中叶,英国伯特掌握了摄影技术,法国杜波斯克又将摄影技术运用到“诡盘”上,这就导致了最早的摄影机和放映机的诞生;1854年,奥地利的乌却梯沃斯发明了幻灯;1884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制造了电影视镜,俗称“西洋镜”;1888年,法国马莱制造了第一架摄影机。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电影摄制及放映技术渐趋完善。

(2)电影的诞生

1895年3月22日,法国照相器材商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及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中首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等5部短片,标志了电影的初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公映《火车到站》引起轰动。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2.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12)

(1)卢米埃尔兄弟制造的代表作品有《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等;法国的乔治·梅里爱从1896年起进行了电影艺术的第一次创造,即舞台剧(哑剧)《灰姑娘》。

(2)乔治·梅里爱还发明了特技摄影(摄影机可停机再接拍之前的拍摄),其代表作品有《月球旅行记》等。

3.默片电影的全盛时期(1913—1927)

早期的电影是没有对话的,被称为“默片”(是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它只有人物角色间“哑剧式”的动作表演,以及流动画面的展映。因此,人们把初期的电影称为“伟大的哑巴”。

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他的贡献在于:制造了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到了1912年,他才正式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1915年2月8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艺术家格里菲斯的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电影史学家称这一天为:“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

(2)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英裔美国人)的代表作品《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和《大独裁者》等不断问世。

(3)苏联大导演爱森斯坦在其代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中运用了“杂耍蒙太奇”,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

4.从有声电影到彩色电影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光电管的发明,影片上可录上声音,才在放映时真正做到了声画同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1)1927年1月6日,美国首映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唐璜》,“伟大的哑巴”终于开口说话了,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声画同步。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阶段。

(2)1935年,美国又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华世界》,从此彩色电影问世。到1940年后,彩色电影遍及全球。

(3)1953年,为了要和其年轻的对手“电视”竞争,电影出现了宽银幕形式,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二)电影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由于电影艺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光学及声学之发明创造而日新月异,成就斐然。有基于此,电影革新了艺术的表现手段,拓宽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强化了艺术的表现力度。尤其是电影艺术中的摄影技术更是自然地、逼真地还原了客观事物,准确地、鲜明地再现了社会现实。特别是被称为蒙太奇(Montage)的艺术手段,又使得其所表现的内容超越了现实的时空界限,灵活巧妙地适应了人们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多维地展示了人的内心意识的流转运动。因此,年轻的电影艺术从它1895年12月28日诞生以来,便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受人欢迎、最为普及的艺术门类之—。

电影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常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了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反映了社会风尚习俗,描写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以及它们的各种现实关系。电影艺术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其陶冶情操与指导人生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1.由于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因此,它能帮助观众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电影艺术“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合起来作的还多。”[1]例如电影《鸦片战争》,使我们形象地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始末;《骆驼祥子》使我们看到了旧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被凌辱、被迫害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邻居》则使我们感受到伟大的祖国虽然还带着“十年动乱”的伤痕,但已经在朝气蓬勃地前进;法国影片《塔曼果》使我们目睹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美国影片《魂断蓝桥》则揭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孤女的悲惨遭遇和英国等级森严的冷酷社会制度。

2.电影艺术能鼓舞人民斗志,打击敌人士气;反之,也会蛊惑人心。如法国电影《圣女贞德的受难》描写一个年轻的农家姑娘为了解救要塞奥尔良,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她的坚贞不屈,激励着许多国家的人民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又如反映俄国1905年革命的电影史诗《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拍摄),这部影片曾使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惊惶失措,并专门召开这部影片的审判会。检察官起诉说:“放映这部影片就会造成一种促使国家发生政变的情绪。”结果,荷兰军舰“七省号”的水兵看了这部电影还真的举行了起义。美国三K党头目说《战舰波将金号》导演爱森斯坦比起一个红军师来还要危险;苏联影片《攻克柏林》则使观众看到了同仇敌忾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斗争缩影;而美国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内容有种族主义倾向,放映后曾引起激烈的械斗,在许多城市造成流血和死亡。

3.电影艺术引导欣赏者超越功利主义观念,给观众的情感以春风化雨般的陶冶。它不仅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满足人们对娱乐消遣的追求,使人们单调、烦恼、悲喜、紧张的种种心理失调得到调节,得到新的平衡。

三、电影艺术语言与蒙太奇

在电影艺术中,电影艺术语言的形成、积累和创新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要优于电视艺术语言。尽管电视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也是拥有全球观众人数最多的一种综合艺术。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即目前各国电视的压轴戏,仍然多是电影。因此,本节的介绍主要以电影艺术语言为主。

(一)电影艺术语言

电影是以视象为主,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从其产生后,逐渐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和建筑等多种艺术种类要素,并和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融汇成了自身特有的电影艺术语言,它包括电影文学语言、电影结构与句子语言、电影造型语言、电影形体动作语言、电影音乐语言,以及其他的一些电影艺术语言。

1.电影文学语言是电影艺术语言的基础。它是由类似话剧、戏曲等综合艺术一样的电影文学剧本语言构成的。

2.电影结构语言与句子语言是电影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采用独特的电影结构和电影句子语言构思创作的,电影导演所构思的拍摄剧本决定着该电影片的成败。

(1)电影结构语言可分为:戏剧式结构(又叫传统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又叫心理结构)和散文式结构等等。

如美国电影《魂断篮桥》采用戏剧式结构,全片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大结构部分组成;另外,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结构;而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则采用散文式结构,等等。

(2)电影句子语言可分为:

①前进式句子(前进式句子是由整体逐渐引向细节。景别顺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剧情效果:平缓→高涨)。

②后退式句子(由细部向总体发展。景别顺序: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剧情效果:激动→平静)。

③环形句子(在前进、后退式句子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A全景→近景,再由近景→全景;

B近景→全景,再由全景→近景)。

④切分句子(它体现了时空自由转换的特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节线构成。经常表达趋于紧张的情节)。

⑤同时句子(它与切分句子相仿又有区别。它们都可以表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不同的是,同时句子一般是在同一个场景)。

⑥综合句子(综合以上五种句子语言,或其中几种语汇构成的电影句子。即把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和跟镜头等拍摄技巧,与其他句型融汇在一起,是当代电影导演最喜欢的一种句子语言)。

3.电影造型语言是电影艺术语言的核心部分。电影艺术中的造型语言,既包括外景选择、内景布置,又包括剧中人物的服装、道具等。造型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电影美工师使用的。电影艺术中的造型语言是电影综合性语言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场景的选择和布置并不仅仅再现时代、季节、时间等等客观世界,而且和其他艺术手段一起,起着塑造人物、烘托情绪、渲染气氛、辅助动作等等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一开始就在画面上展示了芙蓉镇小街道上各种摊贩的叫卖,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气腾腾和喧闹嘈杂,反映了剧本所规定的我国20世纪60年代这个小镇上的特定环境和生活面貌。此后,又多次展示小镇在当时“极左”路线下的变化与氛围,为塑造男女主人翁的艺术形象和命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

(4)电影形体动作语言,是指电影中人物的形体、动作的表演艺术语言。电影片(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对推进故事情节、开掘主题的意蕴有着重要意义。如在我国万氏三兄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正是孙悟空灵活敏捷的形体动作和神通广大的本领,以及扬善惩恶的英雄行为。才使该动画片具有了强烈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5)电影音乐语言是电影艺术语言的重要因素。电影音乐语言包括声乐、器乐和各类音响效果。电影的音响效果加强了画面的逼真性,对于渲染气氛有着重要作用;而器乐则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首好的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一段优美动听的电影配乐,往往能使人过耳不忘,起到揭示电影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而当今的人们常常对欣赏电视音乐音响的立体声不过瘾,而选择重复进入立体音效电影院进行立体音效电影音乐的鉴赏。

(二)蒙太奇

1.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一词译自法语(Montage),原是法国建筑行业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意指构成和装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意指把各个零散的镜头经过合乎思维逻辑的组接,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影艺术形象。蒙太奇的依据就像人观察生活一样,选取不同的观点以求得细致完整的印象。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种独具的艺术手法。遂成为电影最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全世界电影行业的通用语之一。

在电影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电影艺术家先按照剧本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摄成许多单独的、零碎的和互不连贯的镜头,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进行剪辑和组接,使它们相互之间取得某种联系,成为有层次、有深度,连续展现的一个个画面,成为一部浑然一体的电影艺术作品。这种构成形式和艺术手法,就被称之为蒙太奇。

蒙太奇革新了传统的视觉艺术手法,成为创造电影的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它使不同年代的事物相互连接、相互对照,从而增加了艺术作品表现的时间跨度;它又使不同地点的事物相互并列、相互影响,从而拓宽了艺术作品表现的空间范围;蒙太奇可以容易地安排故事发展的程序,从而显示出作品节奏的缓急;也可以自由地调整镜头画面的多少,使得声画配合、声画分立和声画对比成为可能,从而显示出作品内容的轻重;快镜头、慢镜头、特写和停格等等艺术手法,更为蒙太奇的运用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蒙太奇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2.蒙太奇的构成

蒙太奇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镜头。若干个镜头构成一个段落或场面,然后构成一部电影片。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镜头的种类与作用。

(1)根据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的不同,可分为大小不同的景别,它们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五种。它们的作用为:

①远景:介绍环境,表现巨大的空间,表现事件的规模和气势。

②全景:它的作用和远景差不多,用以介绍环境和表现气氛,展示大幅度的动作,刻画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它的概括范围以人为例,指人物的全身。

③中景:电影中用得较多。因它不远不近,位置适中,非常适合观众的视觉距离,既能看到环境又能看到人物动作和人物间的交流。

④近景:主要用于介绍人物,展示人物部表情的变化。

⑤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用以突出刻画被摄的对象。概括范围,由肩部至头部。它的作用:一是突出刻画人物,表现细微的令人不易察觉的心理活动和形体动作,如眼神的顾盼、嘴角的颤抖、手指的痉挛,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极其微妙的变化;二是强调物件细节。如作案后扔掉的匕首、服毒后遗留在桌子上的药瓶等等。

(2)根据拍摄的方法(摄影机移动与否)可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而运动镜头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①推镜头:指摄影机逐渐向被摄对象(人或物)移动、逼近对象,由全貌逐渐展示拍摄对象的局部(人或物越来越近,而背景空间则越来越小)。

②拉镜头:与推镜头方向相反。由局部拉出整体(背景空间越来越大)。

③摇镜头:它可连续不断地展示环境,扩大空间范围,跟随人或物体的运动;亦可将人物与环境结合起来表现。摇镜头的最大范围是360度。

④移动镜头:可使背景空间发生不断变化,造成一种流动感。分为横移、跟移等两种。横移为向左,或向右横向移动;跟移则向前,或向后纵向移动。

⑤升降镜头:可把高低处的环境或人物不断地展现出来。表现环境与事物的规模。

⑥焦距镜头:通过焦距的急骤变化,可以起到急推、急拉镜头的效果(形成突现的视觉冲击)。

3.从电影艺术中画面辑接(装配)的方式来看,蒙太奇的叙述方法大致可分为对比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比拟式(或称象征式﹑隐喻式)蒙太奇和重复式蒙太奇等等。

(1)平行式蒙太奇是把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交替映现,以使观众了解全部情节,更容易地使情绪进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在影片《南征北战》中,敌我双方为夺取鹰舌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我方在鹰舌岭一侧登山,敌方在鹰舌岭另一侧登山,谁先登上鹰舌岭主峰谁就能获得胜利。这时在银幕上交替映现了敌我双方两组不同的镜头,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悬念。

(2)对比式蒙太奇是把生活中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种现象并列在一起,使之产生鲜明的对照,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影片《阿Q正传》中,阿Q最终被送上断头台之前,还在囚车中大叫“二十年以后还是一条好汉”!阿Q那痴迷的狂态刚刚从画面上隐去,接着便出现了阿Q被砍头的镜头。两相对照,深刻地揭示了阿Q性格中的精神麻痹特点,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3)交叉式蒙太奇是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画面交叉映现,使观众随着画面的变换,掌握剧情,生发联想(惊险影片和喜剧影片均可以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方法)。苏联影片《勇敢的人》描述主人公瓦夏追火车,而火车上押着个苏联姑娘,游击队员又准备炸火车。三组画面交叉映现,惊险异常;中国喜剧片《小站里的笑声》描写鳏居多年的老站长因为发生了误会,去追寡妇胖大嫂;一铁路工人,也因发生了误会,去追老站长。于是产生了你追我、他追你这样的喜剧性镜头。三个人在不同地点奔跑的画面交叉映现,把喜剧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4)比拟式(或称象征式﹑隐喻式)蒙太奇是用某个具体形象去暗示特定的人物和事理,从而揭示出主题蕴含的深刻意义。如在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之后,影片中出现了高远明朗的蓝天白云和壮丽辽阔的祖国大地。这些具象象征着五壮士是为了祖国而献身的,他们的精神将会像蓝天和山河大地一样永恒。这种象征性手法,使观众产生了悲壮崇高的审美情感。

(5)重复式蒙太奇是把某一种有着深刻含义和特定内容的事物,反复多次地在银幕上映现,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加深观众的印象,从中品味出其独特的情趣,以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电影作品的意义。

四、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声画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电影艺术中,音乐成为揭示主题、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美术、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形式获得了动感,声音和画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蒙太奇结构手法的利用,更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电影艺术的上述基本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逼真性

电影是一种可视艺术,它必须从视觉上为观众提供“栩栩如生”的银幕人物形象。它同文学类似之处是也要塑造人物形象,但不同的是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象的、可见的。它不像文学那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读过《中日甲午海战》相关的文学著作,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出现不同的邓世昌的形象;但一旦看过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形象就具体化、定型化了。这种具体化与定型化不仅指人物形象实体,而且指邓世昌这个人物,从他的外形、谈吐和风度,到神态、性格和气质,都能使观众感到“栩栩如生”(即黑格尔所讲的是“这一个”,是“人各有貌”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是别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替代的)。电影里出现的人物形象在短短的—个多小时中就能深深映入人们的脑海里。成功的艺术形象,人们会久久难以忘怀;又如简·爱、阿信、林道静、林则徐……。可以说,是否塑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一部电影审美价值高低的试金石。特别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安排情节,深化主题,更是电影艺术的灵魂。

电影《天云山传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其中冯晴岚在雪天拉车护送生病的罗群的情节,在小说中只有寥寥一百余字,几乎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是导演把它搬上银幕时,却成了由一个长镜头组成的一幅异常感人的画面。其中有漫天飘拂的大雪、冯晴岚那沉重而艰难的脚步、躺在大车上罗群的病体,以及在白雪覆盖的原野上留下来的两道长长的车辙轮印。这就使小说电影化了,即塑造了具体可视、细腻可触的艺术形象,使观众看到了冯晴岚对罗群的坚贞爱情以及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情上的震撼效果。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主人公要精心塑造,就是配角,即使是群众演员,也要具有艺术感染力。

如在美国影片《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小约翰·斯特劳斯和他的妻子形象相当感人外,其中几位配角,即业余管弦乐队演奏员的演奏特写和精明的乐谱出版商等均各具特色,使全剧相得益彰,增强了整部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没有真实具体的形象,没有逼真自然的造型,就没有电影艺术。

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显示出它的逼真性。通过摄影机推、拉、摇、移、升、降、悬空和微观镜头的表现技巧,使人们可以像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自然事物,而获得逼真的感受。如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火车到站》影片时,在场观众担心会被远方驶过来的火车轧死而引起全场的恐慌。

逼真性要有选择,如一女革命者被德国法西斯分子推上断头台,她挣扎着、喊叫着、被按倒在台上、刀挥人头落地、鲜血淋淋、惨不忍睹。这种镜头只渲染了死亡,流血和恐怖的逼真感是不可取的;又如电影《八路军大刀队》在表现一八路军战士被日寇从背后偷袭刺中时,采用高速拍摄,战士慢慢地倒在野花丛中,避开了血淋淋的刺激感官镜头。从而产生一种浪漫、悲壮和抒情的美。

采用逼真的具体形象,走向与逼真对立的假定性。如从百花盛开到雪花纷飞就可表示寒暑更替;从少女的脸到老年白发表示岁月流逝;又如醉酒后的头晕目眩,在战场上中弹的天旋地转,这时大街楼房可以晃动、树木也可旋转(自然界中的静物客观上是不动的)。

(二)运动性

所谓运动性,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

1.电影是活动的照片,没有运动感,就没有电影艺术。

(1)“动”引起人们的兴趣,如《少林寺》《武当剑》《佐罗》《追捕》《夏伯阳》等动作(功夫)影片经久不衰;

世界名片《圣女贞德》百分之九十以上为静止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当年在上海放映时,一半以上的观众中途退场。

(2)现实的存在转化为可视的动态,从时针的飞速转动到日历的翻飞,从漫天的大雪到百花的盛开,都可用来表现时间的逝去,一个人由孩童到成年,也可在几秒内完成。

(3)时空可自由转换,如表现追捕强盗的情节,一边是强盗行抢,一边是警车飞驰,奔向出事现场,二者交替出现,使气氛十分紧张。

(4)思想、情感可化为生动的形象,如在影片《归心似箭》中,魏得胜想归队,行前给玉贞挑几担水(他养伤住在玉贞家),但玉贞舍不得让他走,影片没有让玉贞多说一句动情话,而只是把老魏刚装满的一桶水泼洒……,这“一挑一拨”,生动地渲染了两人激荡的爱的波涛。

2.是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形体动作、举止行为、面部表情和姿态风度等来表现,即借助动作来表现情节、展示主题,而不是仅仅用语言来表现情节、展示主题。

3.是指电影镜头本身的生动强烈的运动性,即电影摄影机不应该一直处于静止呆滞的状态,而应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距离、角度和节奏,以造成画面的强烈动感。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的转化,俯拍、仰拍、平拍的变更,切入、切出、推、拉、摇、移的交替,是电影镜头运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加上通过不同节奏的镜头剪接与处理,连贯起来在银幕上放映出来,就会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把观众引向远古的历史情境,又可以把观众带入科学幻想的未来世界,还可以把观众推进绚丽斑烂的神话天地;它既可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肌肉的细微颤动,又可以摄取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特写,并且透过这些看到人物心灵的波澜起伏。这就完全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是其他艺术样式,如话剧和戏曲等都无法做到的。特别是由于电影镜头的强烈运动性,可以不知不觉地把观众引到画面中去,使摄影机镜头代替观众的眼睛,产生了观众与剧中人合一的奇妙效果,从而使电影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创造出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综合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文学,戏剧、表演、美术、音乐、雕塑和建筑等各种艺术手段为一体,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画面和声音的密切配合。雕塑等造型艺术,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音乐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听觉;小说和诗歌等语言艺术,则诉诸于表象。以上各艺术门类正是依靠其被接受的独特方式引起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的。在电影观众面前,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让人们的听觉感受到的是动听的音乐,视觉感受的是多姿多彩的画面和美的艺术形象。

由于电影艺术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有声有色、神形兼备和优美动人的艺术世界,因此,欣赏者可以获得视听感官上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但电影中的声画结合决非一种简单的、粗糙的、机械的自然主义搭配,而是一种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紧密结合。如果画面上有人打鼓,就配上鼓声,有人敲锣,就配上锣声,这就不是电影的声画结合的艺术特点,它还应该有着更深的意义。一般来说,电影中的音响效果,包括人的说话、动物的鸣叫、自然界的电闪雷鸣、物体的碰撞以及音乐声等等,其音响效果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揭示电影主题服务的。有的电影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反复播唱主题歌,主题歌所抒发的情感与电影的艺术构思完全吻合,也可以说,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从而深化了意境,突出了主题,把观众带入一个声情交融、情思隽永的艺术境界,从而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如我国影片《江姐》、美国影片《魂断蓝桥》都在主题歌和主题音乐的旋律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当人们听到或哼唱这些主题歌,就会浸入影片的艺术境界之中,声画结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声画同步,一种是声画对立。所谓声画同步,即音响效果对于画面的场景起着解释、模仿、说明和烘托的作用。如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当猴王大闹瑶池,打得杯盘狼藉,他独自开怀痛饮,又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收罗了所有酒菜瓜果,回花果山与众猴摆开了神仙酒会。使得玉帝暴怒,他倾天宫之兵将,捉拿猴王。交战中猴王中了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老君将他送进炼丹炉,结果不但没被烧死,反而使得猴王武艺更加高强,神力无比。于是猴王奋起反击,把天宫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帝狼狈逃跑,大闹天宫之后的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与孩儿们过起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时就伴起了欢快热烈的音乐声,以说明猴王与孩儿们此时此刻的无比喜悦和激动万分的心情。

所谓声画对立,即音响效果对画面的情绪和气氛起着相反的对抗作用,以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如越剧舞台艺术影片《红楼梦》中,当林黛玉病危,一个人独自焚毁诗稿,即将含恨归天时;画外突然响起轻松欢快的结婚音乐,它告诉观众,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这种声画对立的表现加剧了影片的悲剧气氛,使影片具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自由性

电影艺术借助于蒙太奇的手段,把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拍摄的各种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组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主观的时空观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把电影与戏剧这两门艺术作比较,就能突出看到电影在时空表现上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它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时空观念。电影与戏剧都是借助于演员细腻逼真的表演,塑造艺术形象的视听综合艺术,因此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两者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有不同的时空特点。戏剧受镜框式舞台时空的制约,场景表现力有很大局限。一出独幕剧,要在一个有限的舞台表现编导者的意图,通常要依靠许多假定的动作、表情、布景和道具。即使是多幕剧,也只能限定在六七个场景之内,而一部电影至少有几十个场景,而且电影画面的时空转换非常灵活。例如在舞台上很多不能表现的内容,如苹果园里硕果累累,猪圈里肥猪成群,菜地里一片翠绿,粉丝厂里挂满洁白的粉丝,在电影里都可以鲜明的特写镜头展示出来,使人一看便深感这个村实在富庶。村旁、街道、果园、猪圈、粉丝厂和菜地等众多个场景,可见电影艺术完全摆脱了镜框式舞台的限制,可以采用实景拍摄和不同镜头的辑接,具有时空选择的自由性,所以比舞台艺术更真实、更自然,更具有生活气息。而且,由于不受时空限制,就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渲染主题,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觉和思维活动,激发观众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如影片《子夜》的结尾,主人公吴荪甫和他的妻子在上海外滩登上轮船,准备远走他乡。画外响起了海关大楼缓慢而沉重的钟声,连续出现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一系列画面:外滩的轮船、华懋饭店中赵伯韬在举杯庆贺、国民党反动派监狱的地下室、罢工工人坚毅而悲愤的脸。

(五)结构性

电影是一种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为电影作品内容的信息,情况各异,内涵也很复杂,但总得通过时间的运动展现出来,通过结构的形式而具象化,观众通过电影在特定时空中陈述、表达和传递的声画艺术,先引起情感反应,转而感知、理解和接受这种信息。

电影艺术中具体的形式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如戏剧式、线性因果式、主题变奏式、心理结构式(又叫“时空交错式”)、整体对列式、立体网络式和散文式结构等等,加上这些形式的结构变化,可谓无可计数。但每一形式的内部结构,总是在服从于要表达的题旨这一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电影艺术的形式逻辑,将电影语言中的多种语言要素,通过重复、对称、发展、对比、平衡等合理安排,造成有机的多样统一。在整体结构上,由于电影艺术具有运动的特征,即“开始→运动→终止”的过程。这样,就构成了“起(部)、开(部)、合(部)”这一电影作品结构的基本规律。如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采用戏剧式结构,全片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大结构部分组成。倘若我们稍稍注意就不难发现,《魂断蓝桥》的“序幕与开端”构成起始与展开;“发展与高潮”构成对比与发展;而“结局与尾声”则构成复合与归结。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看,“起、开、合”这一结构性特征是与运动性特征相对应和吻合的。如谢晋导演的“文革”三步曲之一《天云山传奇》,运用人物的心理逻辑来结构情节,创造了一个根据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过去(起部)、现在(开部)和未来(合部)相互穿插进行的一种时空交错式结构,导演通过这一结构,着力表现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以达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目的。在影片中,宋薇、冯晴岚、周瑜贞三个女性分别以主观视点从不同侧面回述,回述又同现实交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人物心理主观活动线为中轴的网络。宋薇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中轴线上,怀着忏悔的心情回忆过去,反省自己痛苦的人生历程;而冯晴岚和周瑜贞的叙述,既表达她俩各自对罗群的看法,又表达她们对宋薇二十年前和现今的看法,这对于宋薇从迷惘走向觉醒起到了震撼性的外力冲击作用,也为揭示宋薇的心理变化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服从要表达的总的题旨的要求前提下,虽因民族、时代的不同;但人们在进行电影艺术形式的结构布局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形式结构的“起、开、合”三部性的美:即开端如何起,中间如何转折,或对比变化,以及结尾如何收的问题。

无论是短小或长大的电影作品,人们为什么总是循着“起、开、合”这一电影艺术形式结构的规律去组织、去构思呢?答案应从电影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人们对于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的感知,即主观与客观事物的普遍性,以及电影艺术的特殊性等对立统一规律中去寻找。

从声、画的形态来讲,它们是以波状线出现的客观实体来暗示事物运动的形成、发展和解体的。在电影艺术中,声、画波状线的起伏进行,显示出或高或低,或萦回徐行,或急剧变化的波状形态。不同的波状线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显示着迥然有别的力的轨迹。18世纪的英国画家霍嘉兹认为:“波状线是最优美的线条。”(所谓波状线原为蛇形线,指它是由涌起的相连接的弧形构成的。而弧线则是世间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一切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的普遍形式,也是世界一切事物运动形态的普遍形式)电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和运动形态是以声画波状线的起、开、合运动给人以美的感受。

我们知道,一幅优美的绘画或建筑图的特点,在于它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一种经过仔细计划过的相互依从关系。它受着内部和谐与比例法则的制约。正如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任何电影作品,只要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结构”起来的,均包含着对于前进式、后退式、环形式、切分句和同时句等五种电影句子语言的综合运用(即把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技巧和其他句型融汇在一起),以及画面辑接(装配)的对比式、平行式、交叉式、比拟式(或称象征式﹑隐喻式)和重复式等蒙太奇叙述方法的有机结合与运用,乃至对于整部作品的起开合比例与相互关系的安排。

蒙太奇一词被电影艺术借用过来,是指把各个零散的镜头经过合乎思维逻辑的组接,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影艺术形象。这说明电影作品在构造上同样有一种“构成”与“装配”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具体表现为电影结构中的起、开、合暨声画波状线的统一、平衡、对称、对比、变化与和谐。它是以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对应为基础的。

据现代实验心理学材料证明,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了外界各种光波、声波(形状、线条、颜色等等)刺激之后,大脑神经系统会立即将信息传遍全身,引起肌肉动作与血液循环的对应反应,或扩展,或收缩。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把这种对应现象归结为:外在世界的力(物理)与内在世界的力(心理)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2]这种生理力的样式实际上是由外部事物、艺术形式的刺激力与人的大脑皮质中的生理力在对立之中达到的统一。

电影导演在安排起部时,总是设法使开端或缓慢悠长或激剧昂扬,前者是为了不知不觉地把观众吸引到作品中来,如吴贻弓导演的“散文式结构”的《城南旧事》;而后者则为了尽早地刺激人们对作品的注意,如马徐维邦编剧、导演的电影《夜半歌声》等。因此,起部是以某种动机,诱发敏感的观众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为目的,是增大声画波状线势能,以逐渐产生紧张情绪的阶段。开部是在起部的基础上产生不平衡,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并不断增强作品的紧张程度并急剧变化,所谓“一波三折”就是指这个意思。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所确定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中有一条——条件刺激物的总和的规律,其中谈到:“如果把一个弱的条件刺激物和一个强的条件刺激物结合起来加以应用,那么这两个条件刺激物共同所引起效果,也会在一定的限度内比它们在个别发生作用时所引起的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增加。”[3]如导演在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又叫“心理式结构”,依据人物意识活动的跳跃改变画面场景,因此段落不分明,场景转换较多,每场戏较短)的起、开、合形式进行场景结构设计时,大大地增加了场景的拍摄量。如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时空交错式结构影片《苦恼人的笑》有122个场景,是50年代拍摄的“(传统)戏剧式”结构影片《祝福》54个场景的近三倍;而日本电影《人证》的场景拍摄则达到175个,是30年代苏联拍摄的“(传统)戏剧式”结构影片《列宁在十月》59个场景的三倍。正是“心理式结构”的时空交错起、开、合的结构性需要,导演遵循“条件刺激物的总和的规律”而增加了场景拍摄量,也使得这一“场景跳跃改变画面”的起、开、合结构设计的“条件刺激物共同所引起的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增加”。

电影作品结构中的开部在起部基础上的对比、转折、变化,也是为了扩大其势能,增加电影作品在有限时间内运动所引起的效果。19世纪戏剧理论家费莱塔克的“五部三点说”(即导入、上升、顶点、下降或反转、破局或大团圆,以及:①兴奋要因、②悲剧要因、③最后的紧张要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但不少人对于以上费氏的“戏剧结构说”还是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顶点”在拱型波状线的中间位置不偏不倚,是不符合审美结构与审美规律的。他们指出,应把高潮点往后移至1∶0.618这个比例位置(即19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的黄金分割律,认为一根线段分成两截的最美的比例约为“3+5∶5”,十字形的下、上两截的比例也以“8∶5”为最美)。事物依照力学、物理学、心理学乃至生物学等的规律构成这样的黄金分割比例,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样也包含着合乎黄金分割律的比例关系。如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采用戏剧式结构。全片的结构与内容如下:

1.序幕的内容为:英国上校军官罗依在滑铁卢桥上,回忆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的一段恋情;

2.开端:他们一见钟情,几次约会之后就准备结婚了;

3.发展:他们准备结婚的那天,由于向上级请示拖延了时间,第二天去教堂时罗依突然接到命令开拔前线。婚礼没能举行,玛拉被芭蕾舞团开除,生活陷入困境;

4.高潮:玛拉做出了最后抉择,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5.结局:玛拉出走和自杀;

6.尾声:在滑铁卢桥上重现了玛拉的小提包,吉祥符。

在全片“起、开、合”的三大结构部分中,高潮点“玛拉做出了最后抉择,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恰在“1∶0.618”的黄金分割点上。

在展开部的高潮过后,声画波状线渐次递降至合部,而合部是使达到顶点的势能逐渐消耗殆尽,这是向着心理的平衡状态解放的阶段。合部的声画语言在揭示出深邃的主题后,符合逻辑发展地结束,洋溢着丰满的情感或隽永的余韵。如果这一过程不完成,人就不会感到满足。如采用“散文式”起、开、合结构的《陈毅市长》《城南旧事》等电影的合部;尤其是电影《归心似箭》影片结束时《雁南飞》的咏唱,与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揭示出影片深邃的主题,也洋溢着丰满的情感与隽永的余韵。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提出人在知觉过程中的“完形趋向律”,即认为有一种心理组织作用,总是力趋于“完善”,包括“整齐、对称”等特性。电影结构的“起、开、合”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活规律性的曲折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人类历史漫长的延续,也不是人们极其随意地将瞬间情感浮动中产生的艺术形象,像物理法则似地加以数量再现。电影导演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深入开拓作品的哲理性和深邃的思想意义,以达到感染、教育和启示观众的目的,必然会在结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不断深化,并顽强地追求完美的结构形式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层递的起、开、合结构、大的波状曲线中不断起伏所形成的波峰与波谷等,都是电影导演为作品造型的产物。

由于电影作品中的声画波状线条诉诸于视(听)觉,其直感性特强,概念性较弱,更由于人的视(听)觉记忆相对深刻,要使观众从电影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完整印象(即审美感觉),就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电影艺术形式的起、开、合结构性之所以能在百廿年来的电影摄制实践中经久不衰,是由于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哲学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概念推理,并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应表现为“同形(或异质)同构”。19世纪英国文学家瓦尔特·帕特曾说:“一切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形态”,也就是说,凡是具有运动特征的艺术都需要节奏、变化与和谐,都有着它自身的起、开、合结构特征;从声画结合的表现功能来看,起、开、合使电影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有一种符合人们欣赏心理和生理习惯的形式美;而在我国古代,诗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古琴音乐结构中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等等,莫不是起、开、合结构在各类艺术、各种体裁及其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总之,起、开、合使得电影作品内容在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仍不失其结构的组织和表现作用,从而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电影艺术藉着起、开、合形式结构规律顽强地追求着新的完美的形式和内容,观众循着起、开、合的规律感知、理解和接受电影剧作家和电影导演所编创的信息。随着新趋势的发展,电影艺术形式的起、开、合结构性将从新的起点出发,显示出人们所赋予它的终极的美、生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