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求理(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改革 发展 稳定

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3](1987年12月26日)

坚持稳定发展是天津的一条重要经验。几年来,我们一直把稳定发展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并贯穿于一切工作的过程和归宿。我们反复强调审慎从事,强调“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我们提出要“三稳”:一是稳定,注意理顺各种关系,特别是人们的情绪,使整个社会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环境;二是稳步,强调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谨慎从事,平稳推进;三是稳妥,对于任何工作,特别是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出台,要周密准备,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失误,减少震动。稳定,最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稳定,没有人民群众的稳定就不会有其他的稳定。因此,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第一位的问题。为了理顺群众情绪,我们说了很多话,费了很多劲,花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群众不满意就不会有整个局面的稳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归根结底得靠群众去完成,群众不高兴、不积极,各项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干好。实践证明,关心群众利益,强调稳定发展,与搞好其他工作并不矛盾,天津这几年许多工作在全国并不落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稳定发展的方针,是正确把握和驾驭形势的方针。我们强调稳定发展,并不是说出了什么不可收拾的大问题。总的讲,我们的形势是好的,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指出由于执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生活有了相当的提高。在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大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我们之所以强调稳定发展,目的在于提醒大家在顺利发展的形势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对于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建国以来的历史教训深刻地说明,情况一顺利就容易头脑发热,形势一好转就容易胡乱折腾,办事情、想问题,习惯于带政治运动色彩,这是一个顽固的老毛病。我们犯错误、出问题,很多是由于要求过急、过快。因此,必须把稳定发展作为始终注意的大问题,随时加以警惕,防止急于求成、盲目折腾。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像列宁指出的那样,获得必要的政治敏感,敏捷而正确地解决各种复杂的政治倾向,做到居安思危,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驾驭局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稳定的方针,是积极进取的方针。稳定不是原地不动,更不是消极退缩,而是为了更扎实、更顺利地前进,更好、更快地发展。保持稳定发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决不可以慢慢腾腾、拖拖拉拉、散散漫漫、冷冷清清。该办的事情仍然要办,该快办的事情仍然要快办,而且要办得更好、更节省。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步伐,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入的程度上展开。即使是必须缓办、停办的事情,也不允许消极被动,敷衍了事,也要全力以赴,妥善处理,做到平衡衔接,井然有序。为了保持稳定发展,各级领导需要更加振作精神,克服消沉畏难情绪,兢兢业业地扎实工作,动员起千百万人的力量,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共同战胜暂时的困难。这就是说,只有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获得局面的真正稳定;只有保持局面的真正稳定,才能更好地积极进取。稳定当然有取有舍,有进有退,但小有所舍是为了大有所取,退一步是为进两步。我们共产党人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谁不想把事情办得多一些,把建设搞得快一些?问题在于是真想、实想,还是假想、空想。真想快,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行动,草率决策,操切从事。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更慢。我们这个国家人多、国大、底子薄,情况复杂,想在短时间里出现什么人间奇迹,只能是一种幻想。按照规律,循序渐进,在稳定中求发展,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做,看起来慢些,实际是更快。

稳定的方针,是协调发展的方针。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例关系。因此,要取得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使各种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各方面不协调,畸形发展,就犹如一辆轮子不全的汽车,强行驾驶必然导致翻车。因此,稳定与协调是前进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不断地做好稳定协调的工作,才能求得在稳定中前进,在协调中发展。稳定与协调密不可分,稳定必须协调,协调才能稳定,稳定就是协调。保持稳定,搞好协调,这是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也关系到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不仅关系到局部,而且关系到全局;不仅关系到眼前工作的开展,而且关系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有利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作为一条长期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的领导方法,确定下来,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自觉性,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能够较为平衡地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要使稳定发展的方针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保持积极向上、协调发展的好势头,需要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科学妥善的措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对我们的领导水平、领导作风以及观察和驾驭形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级领导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严格的考验。各级领导要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很好地进行研究,把问题想细,把思路搞清,把工作抓实。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4](1990年2月9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选择。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呢?至少有这样几条:

第一,从理论上讲,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规定了的。大家都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的认识也要随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永远不会完结。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真理永远不可能被穷尽。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是片面的了解,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常常歪曲社会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定会不断地深化和提高。马克思讲社会主义只能在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提出可以在资本主义锁链最薄弱的地方,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毛主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发展了列宁的某些结论,搞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结论开始也没有多少人接受,批评它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后来实践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粉碎“四人帮”后,小平同志如果不是从实际出发,把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套去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倡导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局面。所以小平同志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就马克思主义来讲,既要讲坚持,又要讲发展,不讲发展就没有新意,不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理论来看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不断运动和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做调整,不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违背马克思主义嘛!我在会见尼克松时讲过,改革开放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否认改革开放的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从纵向讲是历史的延续性,从横向讲是互相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把实践理解为只是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论。在科学技术和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进行交流,只有蠢人才不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货,还是从苏联“转口”来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嘛!

第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讲,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描绘、预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模样,他们没有赶上。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结合俄国实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执政四年左右去世了,斯大林接着搞。斯大林很了不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搞出那一整套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搞的那一套还是有吸引力的,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这必须肯定。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能不受到当时环境条件的限制,它不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当然,作为对人的评价,后人对前人不能苛求,要有历史的评判。从斯大林的模式到现在,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怎么就不能根据中国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加以发展变化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毫无疑问是对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需要革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挖掘。只有兴利除弊,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就是我们所讲的改革。

第三,从实践上讲,特别是从我们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上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中国现在11亿人口,耕地没增加,吃的穿的能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可能吗?不可能。在座的许多同志都知道,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里说中国人口太多,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而垮台,国民党也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垮了台,共产党最终也要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垮台。毛主席为了驳斥他们的观点,写了五篇文章,叫做五评“白皮书”,就是现在“毛选”第四卷的最后五篇。最后一篇是《唯心历史观的破产》,里面有一段名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个话当时是批艾奇逊,也是驳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是没有错的,很长中国人志气,但后来用到了多生多育上去,这就出错了。那时候说中国人多,也只有四亿五千万人,现在11亿多人。我们的吃、穿达到今天这个程度,不改革开放是绝对不行的。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从整体和长远来讲,总要看经济发展了没有,人民生活改善了没有,人的精神面貌改观了没有,文化素质提高了没有。改革开放,势必会在这些方面增强国家的实力。

第四,从群众意愿上讲,改革开放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希望。我们不是常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主导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吗?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群众愿意改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改革呢?人民愿意对外开放,我们为什么不对外开放呢?不是讲顺乎民心吗?我们党和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所当然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毫不犹豫地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党的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一再重申改革开放政策不变,正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1991年5月21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来的。重视科学技术,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建国40多年来,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起步阶段,还是在同“四人帮”作坚决斗争的时期;无论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年代,还是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化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都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讲的次数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重。他要求全党同志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要看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个现代的事实,从而对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同时,邓小平同志还亲自领导了若干发展高科技项目的决策制定,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863高科技计划的实施等。他对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表示由衷的喜悦,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其基本观点是否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就不可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第二,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入手。我国到下世纪中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对外开放,首先是为了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学过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技进步,再加上发挥我们的传统政治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干得更好。第三,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研究科学技术是一项基本建设,这方面的投资是基本建设投资。要充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第四,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搞出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东西。第五,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科技人员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对科技人员政治上要信任,工作条件要保障,生活待遇要提高,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第六,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科学生产力,必须相应地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体制改革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系列基本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尽快把经济和科技搞上去,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党同志尤其是高级干部,对于邓小平同志这样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必须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

在90年代,坚持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长远意义。

第一,这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第二步战略目标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还包括相应的质量要求。实现这一目标,从总体上说,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所谓依靠政策,就是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谓依靠科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走了一条投入多、产出少的粗放式发展道路。80年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自技术进步的因素只占30%,而发达国家已达60%~80%。我国不少经济技术指标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低于我们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应当看到,我国资源相对缺乏,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情况下,离开科技,农业很难再上新台阶。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情况下,离开科技,工业很难走出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在现代战争日益进入高科技较量的情况下,离开科技,国防实力很难有显著的增强。至于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只有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注意把投入向科技研究适当倾斜,加强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努力增加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建立节耗、节能、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并重视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为科技发展积累后劲,才能全面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圆满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因此,推动科技进步既是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内容,也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

第二,这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移,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是来之不易的。这里所说的工作重点,就包括科技和教育。经验表明,如果不重视科技、教育,不发展科技、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就是不完全的,也是难以巩固和持久的。80年代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90年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这个转移推到更高阶段,才能使广大群众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地学文化,钻技术,练本领,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保证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才能避免折腾,稳扎稳打,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三,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最终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展,国力不增强,人民生活不改善,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当前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的竞争,不单是某几项科技成果的比较,而是总体的科学技术能力及其转化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能力的较量。在这个竞争中,谁落后谁就会丧失主动权,就有可能受制于人,甚至被动挨打。苏联国力的衰落,东欧局势的剧变,海湾战争的结局,这些严峻的事实都不能不使一切真正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们警醒起来。对和平演变,对强权政治,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此同时,对现代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过去“四人帮”用什么“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言论来反对搞四个现代化,这是荒谬的。现在事实越来越清楚:要想红旗不落地,必须卫星早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包括思想道德在内的精神与观念。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高。发展科技和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重要条件。因此,真正巩固社会主义,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就应当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集中精力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四,这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从根本上讲,改革开放是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对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建设要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科技要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就必须推进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80年代,顺应“面向”和“依靠”的要求,我们先后开放技术市场、改革科研拨款制度、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对解放科技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90年代我们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经济与科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对于扩大开放来讲,如果我们没有水平较高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合理地引进,引进后也消化不了;另一方面国内的产品出不去,出去后也要吃亏。回顾这些年,在对外经济技术交往中,由于我们不懂或者不掌握某些方面的科学技术,上当受骗和睁着眼吃亏的事是不少的,有的引进的是过时技术,有的出口商品卖不上好价钱。比如你们的绍兴黄酒,卖的价钱理应比台湾的要好,但是瓶子过不了关,要向外国买瓶子,结果赚钱比台湾少。所以,讲改革,讲开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发展既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也是衡量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第五,这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风尚的动力。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培养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专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鄙薄知识、轻视人才的陈旧观念,而更重要的是要把科技人员推向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人尽其才,充分显示知识、人才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方面的巨大作用和无穷潜力。现在,农民把科技人员比成“财神爷”,乡镇企业竞相用重金招聘科技人员,就是因为他们对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有切身的感受和迫切的需要。只要我们真正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形成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社会潮流,就会充分释放国内成千上万科技人才尚未完全发挥的潜能,就会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外流的不正常现象,就会吸引一切具有报国之心的海外华夏儿女以各种形式为振兴中华出力献策。因此,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第六,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每次重大科学发现,都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飞跃;每次技术革命,都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得到提高。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现实指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认识、继承、发展马列主义。又说:世界形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列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技术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总是“密切地注意”和感到“衷心喜悦”,并从中吸取知识和力量,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9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它们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跟随时代前进,并且指导时代前进。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把我国的科技搞上去,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很多的,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尽管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存在不小差距,但我们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有些领域还走在世界前列。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富裕,每年能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有限,但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计划地集中财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办成几件大事。“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尽管我国科技人员在职工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高,但这支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攻关能力,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突出重点,联合攻关,就能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尽管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仍然有许多弊端,但必须看到,经过80年代的改革和探索,在解放科技生产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90年代继续前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的贯彻执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专心致志地钻研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一切都是我们事业必定成功的可靠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些优势,就一定能够迎接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创造无愧于前人的、与伟大祖国地位相称的光辉成就。

把科学技术搞上去,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为发展科学技术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实际帮助。但首先还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强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加强对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宣传。我们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都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同科技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科技知识,提倡科学精神,表彰和宣传科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总结和推广依靠科技进步的成功经验。文艺工作者要满腔热情地创作宣传科技进步的节目。总之,要努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举国上下重视科学技术的热烈气氛,为增强全民科技意识、促进科技发展加油鼓劲。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6](1991年11月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新华社建社6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新华社全体同志,向所有在新华社工作过并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新华社是我们党所领导的成立较早的新闻机构。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重要宣传舆论部门,就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辛勤培育下开展工作,就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60年来,新华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随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有现代技术装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讯社,被国际舆论界列为六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新华社几代人历尽艰辛、团结奋斗的结果。

孔夫子有句话,叫做“六十而耳顺”。新华社经过60年来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好的传统和作风:一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始终把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三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宣传报道和各项工作之中;四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新华社的经验结晶,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百倍地珍惜,并结合新的情况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新华社取得成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总路线。新华社围绕这个总路线,及时地、准确地宣传了党在抗战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报道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英雄业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新华社围绕这个总路线,积极宣传党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国内和平和民主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全力以赴地报道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毛泽东同志特别注意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我党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又规定了各项具体的工作路线和各项具体的政策。但是,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各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时期的总路线,是统管全局的,只有真正把握好基本路线,党的各项具体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因此,新闻宣传战线在当前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下大力量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智慧结晶,是加快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新闻战线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创造性的实干精神,用出色的宣传报道,引导和鼓舞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这条基本路线。要突出宣传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人们懂得,共产党掌权之后下大力量抓经济工作,把经济工作搞上去的深刻意义和重大影响;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使人们懂得,不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工作就无法抓好,国家就不能富强,人民就不能富裕;要始终重视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使人们懂得,我们的改革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了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搞得更好,因而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总之,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处理好两个基本点的关系,防止由于宣传报道上的片面、摇摆,影响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的需要,新华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反映世界。要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生动、准确地反映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回答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写作能力,写出更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总之,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同志们,党中央十分重视新华社的工作。最近,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新华社视察,对新华社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很好地落实。新华社有一支好的队伍,有一套成功的工作经验,有较为先进的通讯技术设备,完全有条件把工作搞得更好。只要遵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华社的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新华社在新时期一定能够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1993年12月28日)

各位副主席、各位常委、各位同志: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本次常委会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常委们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纪念大会,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常委会议期间,钱其琛、温家宝同志分别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三中全会精神作了重要报告。常委们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八届常委会《关于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决议》,我们要认真落实。下面我再谈点意见。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又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那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今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这个《决定》,是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五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努力完成《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异常复杂的局面,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准备。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新的事业。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而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崭新探索。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们把计划与市场看成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对市场经济采取批判、排斥的态度,使得人们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素了解甚少以至完全陌生。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扩大,但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通行的法则、机制和国际惯例,还不很熟悉。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新的课题。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从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习惯,都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将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触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各个环节。它要求我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一系列相应的转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切实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相融合,并为它的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力保证。我们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了不少老大难问题,有的甚至积重难返。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又难免引发一些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使得我们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许多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尤其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如果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波动。我们还必须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计划经济影响很深的东方大国,实行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有许多有利条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新旧体制的转换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僵持或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在工作中注意坚持统筹兼顾,区别轻重缓急,讲求先行后续,实行配套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问题。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悉心体察群众的情绪,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力争改革在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

要顺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避免前进过程中发生大的波折和损失,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最近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我们要认真刻苦地学习。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风格,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自觉性。要通过学习,牢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注重实践。《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以往改革开放的经验,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需要通过实践去充实各个细节;《决定》是指导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需要通过实践去同各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决定》提出了基本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实践化为全国人民的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是个实践问题。贯彻落实《决定》,既要塌下心来刻苦学习,更要扑下身子大胆实践。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发展理论。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这既是我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改革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决定》既借鉴了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成熟经验,更总结了我国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随着《决定》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中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的主动性、创造性,必定会焕发出来,必定会有许许多多新的创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善于运用群众创造的经验引导群众前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现在,改革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最重要的是狠抓落实,埋头苦干。改革开放是一项造福全民的事业,但不可能改革的每项措施都使所有的人同步受益,有些人还可能吃点亏,这就需要我们有吃苦的准备,乃至为了顾全大局,甘愿承担暂时的牺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使国家繁荣,人民富裕,但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宏伟蓝图不可能变为现实。能不能做到艰苦奋斗,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要艰苦,工作要艰苦,生活要艰苦。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主动到工作最困难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开创局面。总之,当前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时机很好,有利条件很多,只要认真学习理论,尊重实践经验,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

上述这些问题,既是贯彻落实《决定》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常委,1993年即将过去。记得我在一次常委会上说过,我们大家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这是个缘分。一年来我们亲密合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使本届政协的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努力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8](1994年2月17日)

今年出台的改革项目比较多,力度也比较大。中央定了这么一个精神,就是有些必须进行的改革项目,看准了时机,就尽快出台,有些看不准的,就暂时缓一缓。今年有几项改革措施是必须出台的,如金融、财税、价格改革等,如果不出台,难关就永远过不去,改革就很难向纵深发展。当然,在具体操作上确实需要小心谨慎,尽可能做得稳妥一点。前一段时间由于群众对这方面思想准备不够,也由于我们宣传解释不够,社会上一度出现了一些波动。比如一些人把消费税理解为提价,闹得市场上挺紧张;粮食过去卖不出去,现在一下子又出现抢购;汇率并轨,少说了几句话,有外汇券的就慌了;等等。应该说,改革项目出台以来,总的情况是不错的,出现一些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我在1989年一次哲学研讨会上曾讲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好稳定、改革、发展三者结合的度。离开了改革和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长期的稳定。但是离开了稳定,一切改革和发展都谈不上。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可掉以轻心的不稳定因素。我们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还要着眼于政治,考虑到群众。”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在研究和实施改革措施时一定要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总体受益原则,就是任何一个改革措施出台,要能让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就是改革必须考虑大多数群众能否承受得了,如果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是必要的改革,也不能出台,否则就要碰钉子。总之,改革措施究竟先出台哪些,后出台哪些,力度如何把握,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

当前,改革的时机是比较有利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不用说与十几年前相比,就是与1988年比,现在拥有的物质基础也雄厚多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切身体验,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拥护的,对改革的总体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深化改革是有思想准备的,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我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切实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尽可能地把工作做细做实,是能够使今年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的。

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9](1994年5月9日)

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应贵国政府的邀请对瑞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自从我踏上你们美丽富饶的国土,即受到贵国领导人和人民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使我深受感动。我同贵国领导人就广泛的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深入地交换了看法,增进了了解和友谊。今天,主人又特地安排我同大家见面并发表讲话,我感到十分高兴。我愿借此机会就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增进各位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15年的路程。15年来,我们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3年与1978年相比,按不变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8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1.5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9倍;进出口贸易增长8.49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粮食总产量4564亿公斤,钢产量8868万吨,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铁路铺轨里程、新增发电机组容量、新增住宅电话等均创年增长最高纪录。国内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6%。在对外开放方面,外商直接投资258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今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充满勃勃生机。

中国人民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在于我们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我们纠正了过去经常围绕某些无谓的政治话题进行无尽无休的争论和斗争的做法,集中全部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搞建设、求发展、重实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的追求目标和社会风气。中国人民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还在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冲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中国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前地释放出来;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中国人民大踏步进入国际社会和世界市场。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潮流已经席卷中国大地,势不可挡。中国人民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又在于我们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产生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在于我们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人民由衷地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总结汲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在亿万群众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之所以有今天,与我们拥有这一正确的、富于预见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是分不开的。今后,我们仍然要从邓小平同志的深邃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使国民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兼顾效率与社会公正,以利于同时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相信,建立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到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我们也估计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异常复杂的局面。首先,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尚无先例可循。其次,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从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习惯,都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东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一系列转变,以同新的经济体制相协调、相适应。第三,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了不少问题,有的甚至积重难返。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又难免引发一些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往往呈现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使得我们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第四,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计划经济影响很深的国家,实行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慎重、细致、周到地处理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相信,有数十年经济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有15年改革开放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全中国人民的赞同和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使古老的中国在当今世界上放出新的灿烂光辉。

女士们、先生们: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重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以往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仍然要十分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改革是动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发展是目标。长期蒙受贫穷落后之苦的全体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近些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按人口平均在世界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高地估计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实际的高速度,我们主张经济的发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续、健康。稳定是前提。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都难以进行。因此,我们提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缩小到最低限度。总之,不深化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重视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保持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没有改革和发展,也难以实现和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是我们研究处理中国问题始终重视的一大原则。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上备受战乱之磨难,在近几十年中又经历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动乱,因而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我们警惕和反对来自任何方面、以任何形式和借口破坏中国稳定局面的做法。我们认为,拥有11.8亿人口的中国稳定与否,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现了混乱,对世界也是一场灾难。中国人民为自己国家稳定付出的努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人民在努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一直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经济体制改革也很难顺利进行。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中国人民政协则是实现这一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重要社会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组织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之前要在政协进行协商。政协还对国家法律实施情况、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国家公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政协对国家事务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在对外事务中,人民政协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我们愿同各国议会及有关组织建立联系,进行交流,发展合作,增进友谊。作为中国人民政协主席对贵国的第一次访问,我相信此行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同瑞典的友好关系。

女士们、先生们:

西北欧经济发达,拥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同西北欧在国际事务中有着许多相同和相近的立场,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同西北欧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93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95亿美元,截止到1993年6月,西北欧来华投资项目2146个,协议外资金额57亿美元,实际投入达22.5亿美元。但从总体上看,西北欧在中国商品和投资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与其实力相比还很不相称。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经济正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发展。我们希望西北欧各国政府和经济界抓住机遇,努力扩大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中国将加速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经济法规,切实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希望西北欧对中国进入西北欧市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共同开辟互利合作的广阔前景。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中国和瑞典之间早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瑞典是第一个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并一直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和国际机构中的合法席位,中国对此一向予以高度评价。中瑞建交后,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两国的政治、经贸关系以及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发展。1993年,中国同瑞典贸易额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3.7%。瑞典对华投资也迈出了坚实步伐。爱立信(ERICSSON)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公司、沃尔沃(VOLVO)汽车制造公司在中国很有声誉,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康泰尔有限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早在13年前,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访华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时说:瑞典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认为中瑞两国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都还有巨大的潜力。我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瑞两国的互利合作将不断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将进一步发展。

谢谢大家。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0](1995年6月26日)

女士们、先生们:

应古巴、牙买加、巴西、智利的政府和议会的邀请,我来到拉丁美洲进行访问。访问期间,我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双边关系问题和广泛的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看法,增进了友谊和共识。今天,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又特意安排我同大家见面并发表演讲,我感到十分高兴。我愿借此机会就中国的发展以及同拉美国家的关系问题,介绍一些情况和看法,希望对各位了解中国有所帮助。

中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6个年头。16年来,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从1979年到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800亿元,粮食产量4445亿公斤,钢产量9153万吨。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日益扩大。199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67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1978年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截止到去年,中国已批准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22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95亿美元,同时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500家企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6年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分别每年平均增长6.5%和8.2%,现在平均寿命达到70岁。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国80%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今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女士们、先生们:

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任务。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社会问题突出,国际债务负担日趋沉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停滞乃至倒退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耗费了民族的宝贵精力,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延误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有12亿人口,每年新增人口就有1600万,人均耕地不足0.0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其他资源也相对贫乏。中国人民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赶上发达国家。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希望。这是中国人民从世界的现实和自己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要加快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变与它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改革的路子,改革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潮流。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扩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开始,逐步发展到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全面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弊端,调动起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它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给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它改变了以往固步自封、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中国跻身世界范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改革开放冲破了长期束缚我们的僵化观念,带来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我们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得到人民的支持,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大地。

要改革和发展,就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大量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没有稳定,就无法塌下心来搞建设,就无法将预想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付诸实践,也就无法实现人民求发展、求富裕的美好愿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人民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以任何借口出现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企图。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改革和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我们所说的稳定,不是孤立的稳定、静止的稳定、停滞的稳定,而是建立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只有通过改革达到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总之,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而有序的改革和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中国密切关注、慎重把握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长期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过一些失误,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总是希望发展速度快一些,但是必须注意协调适度。如果忽视经济各种要素、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制约,就可能欲速则不达,即使一时搞上去也还会掉下来。当然,我们也不能放过加快发展的机遇。我们总是愿意积累多一些,但是必须注意积累和分配兼顾,如果积累比重过大,人民的生活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就可能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现实的高消费。我们总是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固守平均主义政策,就可能压抑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当然,我们也十分警惕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面临许多新的课题。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十分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前进,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底子仍然很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对中国发展的程度估计过高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总体上是顺利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目前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对中国发展的难度估计不足也是不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极其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十分明确,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始终都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拥有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发展得如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而付出的艰苦努力,也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和拉美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过去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现在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繁重任务。我们都致力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我们双方的根本利益。近些年来,中国和拉美各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与拉美地区的贸易额达到47亿美元,在拉美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0多家合资或独资企业。科技合作发展迅速,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已启动。但是,从总体上看,双方的经贸合作尚处于较低水平。亚洲和拉丁美洲是当今世界两个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地区。中国同拉美各国应当加强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中国和智利早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智利是南美第一个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智建交后,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的政治、经贸关系以及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智利已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智两国同属环太平洋经济带,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共同的利益和责任把我们两国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携手并进,谱写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1](1998年4月17日)

1991年我曾经来过温州。7年后再来温州,本来是想好好看一看的,很不巧,到这里后生了病,计划要看的市政建设和有关企业都没有看成。所以首先给大家道个歉,这次欠了一笔账,以后找时间再来。

一、谈谈对温州的印象

7年来,每次在北京开会见了浙江的同志,我都要问一问温州的情况,听到的都是好消息。这次一下飞机,确实感到温州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温州马路比以前好多了,高楼林立,变成较大的城市了。如同你们自己总结的,温州变大了、变高了、变美了。我上次来指出你们两条:一是基础设施太落后,二是坟地太多太滥。现在看都改变了。当然,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特别是海外华侨,他们有个落叶归根的心愿,希望把祖坟建到故乡来,这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摆在路边,摆在马路边,白花花一片,给人的感觉很不好。现在通过专项整治,恢复了青山绿水的面目。对此,我想包括海外同胞在内的所有温州人都会高兴的。

我这次还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温州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温州人民的精神面貌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上次我来温州,正是外界对温州说法颇多的时候。说好的也有,说坏的也有,但说好说坏的情形不同。说温州不好的人可以在会上说,大声地说;而说温州好的人只能在会下说,小声地说。我当时怀疑,温州不可能像有的人说的那么坏。因为这当中不少人本来就有起哄的习惯,而某些“左”的人总是喜欢什么问题都上纲上线,按照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判断标准,一篇文章就把一个地方说得一无是处。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实地看一看。临行的前一个晚上,我到一位老同志家去,告诉明天去温州出差。他说你为什么现在去?现在去讲什么呀?你怎么讲都不对。我说想去了解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并相机讲几句实话,给那些真正坚持改革的人一点支持,给那些攻击改革、想把温州弄垮的人增加一点阻力。

那次,也是刘枫[12]同志陪我。一到温州,我还没有说什么,市委书记刘锡荣同志就反复地给我解释,这个企业是社会主义,那个企业也是社会主义,来回地这么说,明显感到他心里有想法。这次来,情况不同了。现在在北京,一说到温州,就说那地方好啊。到了温州,更能感到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了,当时那种担忧、那种没有底的心情确实没有了,大家想的都是如何一心一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我觉得温州能有今天的局面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抓住机遇,把温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二、谈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发扬成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如何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我认为,关键是要记住三句话。第一句话,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东欧、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不抓经济,老百姓生活得不到改善,人们在比较中丧失了信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说不要没完没了地搞运动、瞎折腾。第二句话,要注意把握两个基本点,做到两手都要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要偏,偏了就会出事。第三句话,要切实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判断大是大非是非常根本的东西。我们想一想,办企业如果不要“三个有利于”,不为发展生产力,不为赚钱,不为国家富强,也不为人民生活富裕,那为的啥啊?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没有弄明白。在中国,“三个有利于”真正贯彻起来并不很简单。到今天为止,还有人持反对态度,坚持“三个有利于”的人有时还需要拐弯抹角地去解释。我经常引用温州的两个例子来反驳那些不赞成“三个有利于”的人。一是温州的化纤再生产。温州人把全国各种各样的化纤废料通过各种渠道弄到温州,然后进行漂洗,干了以后进行弹纺,织成锦纶地毯,三四块钱一米,这在有的国有企业根本不可想象,怎么能够这么便宜呢?就是一家人一起艰苦地干,楼上住家,底下弹花,昼夜不停,就这么个生产法。二是温州的旧钢铁市场。市场里各种各样的旧钢铁都有,你需要多大的都能满足。特别是旧变压器,有的国有企业有多少变压器在那儿乱扔。温州人把旧变压器都搞到这里来,先把里边的机油倒出来。变压器中还有点白金和银,把它提炼出来,积少成多,然后把旧变压器当废钢铁卖。虽然一个变压器不多,但积累起来就不得了啦。温州交通不发达,把全国的东西收到这里来,这要下多大功夫,吃多少苦?赚一点钱,有什么理由去非议呢?有些人形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定性,先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上次来温州时讲过,先生孩子后起名。孩子生下来,先起个小名,这小名不讲究,叫阿猫、阿狗、铁蛋都可以,关键的问题是孩子要养得好,要结实,要聪明,要有本事,不在名字好听不好听。老百姓在家里弄台织布机,织点布做成衣,再拿去卖,你说这算什么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讲这个是社会主义,那个就是资本主义。我看在日本你说它是资本主义也可以,在中国它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上次来在省里听汇报时讲了两条:一是省委对温州不要轻易地说话。别人怎么讲你不要管,温州的经济真搞垮了老百姓找的是你们省委。弄垮温州很容易,下一个命令、发一篇社论就够了,但是再把温州弄起来就难了。二是我提了个建议,不是老说温州个体比例大、国有比例小吗?你不给它国有企业项目,它自己能办的只有非公有制企业,国有比例自然小了。怎么办呢?多来点国有大企业,现在叮叮当当的都是小企业,如果有几个国有大企业,大锣大鼓一敲,小企业不就退居其次了吗?温州沿海条件很好,国家包括省里应该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需要国家支持。

那次来了温州之后,我对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问题,获得了很充实的证据。后来在几次会上我都讲这个话:简单地以公有化的程度来判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来证明国家的稳定与否,是错误的。我讲三个事实:一、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是在私有经济还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巩固政权的;二、苏联是在企业100%国有制下垮台的;三、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就是把“大锅饭”变成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所以不能把所有制成分作为唯一标准简单地来套、来比。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既是改革的内容,也是改革的经验。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你们温州实践经验的肯定和总结。

三、谈谈下岗再就业问题

当前,全国总体形势不错,也碰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构成社会热点的,一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二是下岗再就业问题。目前,全国下岗职工统计上说670多万,实际有多少,也说不清楚。由此引起的上访,除个别地方外,全国各省、市几乎都有。他们上访不提别的要求,“不反党,不动乱,要工作,要吃饭”,理由很正当。这就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常讲一句话:其他工作做成99%就是了不起的成绩,唯有吃饭,讲99%不行,必须保证10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特别是老职工,他前半辈子都交给你了,按照《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理论,他所有劳动积累该扣除的都扣除了,都归国家了,现在不管他了,怎么行?究竟怎么弄?这几年来呼声是越来越强烈了,问题又这样普遍,确实应该加以解决了。中央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初步定5月份召开全国性会议,争取通过这个会有个大的方向性的路子。

我认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采用温州这种形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或者说像温州前几年那样,办小作坊式的家庭小企业,来调节市场产品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必须明确一条,搞市场经济没有下岗是不可能的。除非是计划经济,产品由国家包销,或者是短缺经济,供不应求。但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市场常常是一种竞争的局面,一个时期这个东西多了,一个时期这个东西又少了。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运用减员、增员这种方式来平衡,形势不好的时候,1000人变成500人,只保留骨干;过几天形势好了,又可以变成1500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搞了这么多年,不宜这样大起大落,但可以肯定地说,要搞市场经济,就得讲效益,讲优胜劣汰,所以减员增员的事情很难避免。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温州的经验值得重视总结。如果能把你们比较好的经验推向全国,对我们整个国家当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13](1999年12月11日)

(一)请你谈谈这次访日的意义和成果。你认为21世纪的日中关系应当是个什么样子?

答:我曾多次访问贵国,结识了不少日本朋友。这次是以中国政协主席的身份首次来访,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贵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接待。几天来,我同贵国朝野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谈,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促进了合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中日友好事业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一定会世代相传,蓬勃发展。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渊源很深,经济互补性强,都是本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有利于各自安心建设,有利于共同繁荣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亚洲与世界的和平稳定,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回顾中日友好历史,我们绝对不忘老朋友;开拓中日友好事业,我们需要广交新朋友;中日两国共同努力,我们一定永做好朋友。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着眼未来;我们要警惕和排除少数人的杂音和干扰,更要清楚地看到中日友好的积极因素和光明前途。我相信,只要我们严格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身体力行,多做实事,就一定能把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带入新的世纪。

(二)你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有何看法?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能承诺对台不使用武力?

答:李登辉的“两国论”,要害是彻底否定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的原则,目的是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李登辉此举是对中华民族利益的根本背叛,是对台湾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极大损害,是对发展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严重破坏,也给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制造了麻烦。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在国际上也没有市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充分照顾了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海峡两岸本是同胞兄弟,在共同的祖先面前,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有什么歧见不可搁置,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只要台湾当局顺应民意,拿出诚意,我们完全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大目标。海峡两岸的局势发展如何,不取决于我们,关键在于台湾当局能否悬崖勒马。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如果有人置海峡两岸人民和平统一、繁荣发展的愿望于不顾,一意孤行地要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分割出去,我们别无选择,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我们的决心与能力。

(三)澳门即将回归中国,对于中国来说,澳门回归意味着什么?回归后的澳门能否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特色?有人说回归后澳门会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一个极普通的沿海城市,你对此怎么看?

答:再过几天,中国政府即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标志着外国势力在中国土地上管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盛事,是中国统一大业进程中新的里程碑。对中葡两国而言,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必将对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内容写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和澳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澳门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我们认为,澳门回归之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有利于澳门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们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之前,人们也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如今香港已经回归两年多了,那里的情况不是有目共睹吗?我相信,澳门回归后,原有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会丢,而且借助祖国的有力支持,还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繁荣和稳定。

(四)明年是2000年,请问中国在21世纪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否将成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亚洲构成威胁的超级大国?

答: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经过艰苦探索找到的正确发展道路,有几十年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有举国一致的团结奋斗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胜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近年来,国际上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发展快慢、是否强大,正像一个人是不是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他的个子大小、身体强弱,而要看他的品德和为人。

中国发展了决不会威胁别人。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希望同各个国家长期和睦相处,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实行这个政策是郑重的、真诚的,是长期不变的,因为这符合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中国有崇尚“和为贵”的道德传统。100多年来,中国曾饱受外来势力欺凌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憎恶侵略,绝不会把这种苦难强加给别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800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的1/40。按照我们的设想,再过50年,也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过100年,中国能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世界将是个什么样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将是个什么样子?我是乐观主义者,人类社会尽管有曲折,但总是向前、向上,朝着更加文明、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中国不发展倒会带来麻烦。中国有12亿多人口,如果经济长期不发展,不仅国内得不到安宁,而且人们还会因为饥馑、贫困往国外跑,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倒可能是一种“威胁”。这些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增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和中国交往合作的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不都从中获得了利益吗?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极少数敌视中国的人不断鼓噪“中国威胁论”,其目的就是束缚中国的手脚,不许中国发展。中国要发展就是威胁别人,名曰“中国威胁论”,实为“威胁中国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过去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今天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决不威胁别人,也决不能再受别人威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决不允许再出现。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听蝲蝲蛄[14]叫,还能不种庄稼?”“中国威胁论”只会激发中国人民同心同德,专心致志,发展更快更好。

(五)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将对今后的国际局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请问中美之间必须克服的困难和课题是什么?你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有何展望?

答:多年来,中美之间有共识、有合作,也有矛盾、有分歧,总的说,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不久前,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这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中美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发展两国关系对双方都有好处。我们希望美国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有关承诺,使中美关系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无意与任何国家闹别扭、搞摩擦,愿意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六)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请你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答:这次到贵国访问,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贵国绿化搞得比较好,环境保护得比较好。多年来你们在治理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近你们又提出“环境立国”新战略,将21世纪定位为“环境世纪”,值得学习和借鉴。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制定了不少法律,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关闭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但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高度重视、努力解决。

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不仅需要各国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中日两国作为近邻,脚踩两块地、头顶一块天,海水没有边界地来回流动,空气不用签证地进进出出,环境问题更是相互影响,利害与共。日本对中国的环境很关心、很担心,希望把这种关心、担心变为合作、支持。让我们以崇高的责任感,加强在环保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15](2000年5月11日)

尊敬的德马雷主席阁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应贵国政府的邀请,我和我的同事前来你们美丽的国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几天来,我和贵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今天,主人安排我同各位朋友见面并发表讲话,我感到很高兴。我愿借此机会就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简要介绍一些情况和看法,希望对各位朋友进一步了解中国有所帮助。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初见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综合国力明显增强。197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5%,增幅居世界前列;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504亿元人民币(约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七位。三是对外经贸合作日益扩大。199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06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九位;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位。四是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2.6倍,农民纯收入增加3.7倍。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更为宝贵的是,我们经过艰苦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女士们、先生们: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这些情况,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搞好国内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对外经贸合作。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更加重视配套改革。我国初始阶段的改革从较简单和较容易解决的矛盾入手,使生产力从严重的桎梏中一下子解放出来,见效很快,受益面广,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个放权让利就激发了无数企业的活力。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矛盾,既涉及旧体制的彻底改革和新体制的逐步完善,也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以至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战略重组必须减员增效,这就必然增加下岗分流人员,为此就需要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分流人员和城镇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又进一步涉及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类似的情况表明,改革必须重视配套。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要考虑前行后序,左邻右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审慎地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小到最低程度,使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更加重视协调发展。20多年前,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阶段,许多产品供应不足,人民群众生活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经济出现了大发展,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许多原有的不平衡得到缓解或解决,但原来的某些不平衡更加凸显,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衡。比如,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在群众需求层次提高的情况下,出现了阶段性的低水平生产过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滞后,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某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类似的情况表明,发展必须重视协调。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协调问题愈加突出,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零部件配备不齐全、不合理,就很容易出事故。协调发展是按比例的增长,是在不断平衡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和联系的观点,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妥善处理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在协调中求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而配套改革能够为调整好各方面比例关系提供有效的机制。大的协调只有通过配套改革才能实现。配套改革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配套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两者统筹兼顾,以配套改革促进协调发展,以协调发展支持配套改革,不断解决新矛盾,不断取得新平衡,一浪高一浪地前进。

中国加强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需要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配套改革会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协调发展也会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和产品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希望朋友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改革,密切跟踪中国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的变化,使我们的经贸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女士们、先生们:

自1970年10月中加两国建交并于1973年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以来,中加经贸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已从单一的贸易发展到全方位、跨领域、多元化的经济技术合作。1999年中加双边贸易额为47.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中国是加拿大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加拿大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去年11月,中加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加中贸易理事会的朋友们在促进加中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和加拿大同处太平洋沿岸,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西方工业七强之一,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合作的空间很大。贵国在科技、资金、管理、能源、交通、通信和环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有着近12.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具有一定优势。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贵国的优势项目恰恰符合我国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各项政策更为优惠。我们欢迎加拿大企业界的朋友们到中国来加强合作交流,到中国来投资经营,寻求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在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经济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让我们携起手来,面对新世纪,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16](2000年8月11日)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七十年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邓演达先生创建了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明确提出了武力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农工为主体的平民政权的政治主张。邓演达先生英勇牺牲后,农工民主党的同志们前仆后继,坚韧不拔,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农工民主党在维护和巩固人民政权,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工民主党坚决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能,为推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证明,农工民主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通力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还是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都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付出巨大代价确定的正确方针。“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广大群众高兴满意,其他事情才能办好。在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只有经济建设一个中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动摇、干扰和游离这个中心。当然强调经济工作重要,并不是说其他工作不重要。如果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搞不好,经济工作就很难搞好,即使一时上去了也不可能持久。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是解决种种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凭借各种优势极力扩充经济实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调整政策急起直追,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千方百计发展壮大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再次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不仅难以实现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甚至还可能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后面。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定要顽固一点、扭住不放,真正做到一切围绕这个中心,一切为了这个中心。这是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根本利益。

我们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我国国体、政体的大格局下,确保各项民主制度得以认真实施,各种民主形式得到充分运用,各条民主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民主是目标,是手段,也是过程。发展民主必须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本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操切行事,其结果不仅不能实现民主,反而会把社会搞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可以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同时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在广泛发表意见的同时保持人民意志的统一,在形成生动活泼氛围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和显著优点的制度,我们大家都要百倍地珍惜,认真地落实,并使之不断完善。

我们要切实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长期共存是互相监督的前提,没有长期共存,监督就无从谈起;互相监督是长期共存的目的,离开互相监督,共存就失去意义。互相监督当然是双向的,但由于共产党在我国处于领导地位,其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们讲互相监督,主要的还是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有一套党内的监督制度,但还需要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监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崭新的事业,许多问题需要实践探索,许多工作需要各民主党派监督帮助。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同时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任何理由惧怕和排斥监督。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们真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的广大成员,多提批评意见,做共产党的诤友。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和改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正在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希望包括农工民主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也根据当前形势和各自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身建设的新路子。我们希望各党派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加强交流,共同提高。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17](2001年9月17日)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千多位华商和知名人士,同来自内地的近两千位企业家欢聚在古都南京,这是华人历史上的一大盛事。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大会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的名义,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时期。新世纪的建设蓝图开始实施,目标十分宏伟,任务非常艰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深层次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开放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经济进入低迷状态,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振,中国经济也难免受到影响。总之,中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期,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对于海外华商了解中国情况、寻找合作商机、增进相互友谊,对于我们听取朋友们的意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拓展对外合作的途径,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彼此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协作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要素跨地域配置空前广泛,全球性的市场迅速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渐增加,需要各国相互协调、共同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都纳入到一个交织联结的网络之中,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当今世界发展变化越来越快。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信息技术极大地突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局限,为世界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各种竞争空前激烈,“异军突起”和“昙花一现”的事例屡见不鲜;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形成。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各个领域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瞬息万变”通常只是一种形容,如今许多已经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任何闭关自守、试图封闭起来求发展,任何唯我独尊、企图称霸天下,任何固步自封、陶醉于以往成绩,任何因循守旧、拘泥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都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面向世界、研究世界、融入世界,都必须面向未来、研究未来、筹划未来。能不能既立足本国、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又具有世界眼光、加强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能不能既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有效抵御各种外来冲击,又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能不能既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事情、不急于求成,又高瞻远瞩、准确地把握世界的发展变化;能不能既保持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前人留下的好的东西,又与时俱进、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以及所有想要有所作为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广大华侨华人身居世界各地,之所以能够在海外艰苦的环境中创基立业,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多是因为能够放眼世界,跟上时代,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们希望华侨华人朋友认真总结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在新的世纪里、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一个分裂动荡、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团结稳定、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现在,中国人民豪情满怀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邓小平讲过,中国的发展可以很快,中国应该乐观地看前途,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世界上有几千万华侨华人,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广大华侨华人合群随众、恋祖爱乡,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加强中国与各国、各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我们的引进外资、我们的出口贸易、我们的对外交往,许多都是依靠华侨华人。借此机会,我向所有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华侨华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朋友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总体水平并不高。中国的发展虽然比较顺利,但棘手的问题还不少。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必须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加快中国的发展,实现宏伟的目标,需要国内各族人民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需要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往来,扩大合作;同时也需要广大华侨华人一如既往地利用自身优势和便利条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衷心地希望,广大华侨华人的事业不断发展;我们衷心地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为所在国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回来一趟很不容易,聚在一起更是难得,希望大家多交流沟通,多走走看看,多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