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述而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辜译】

孔子说:“我传承古老的真理,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理论。我知晓并热衷研究古代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我敢把自己比作彭老前辈。*”

(*彭老先生在当时而言是一位著名古人。)

【辜解】

我经常被问及孔子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我认为孔子为中国人做了许多事情。但是今天我只打算告诉你们,孔子为中华民族做的一个主要和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生前惟一做过的事情,孔子自己说,后世的人通过它能够理解他,理解他为他们做的事情。当我为你们解释清了这个主要的事情,你就会理解是儒教里的什么东西给了人类大众宗教所能给予的一样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为了解释这一点,请让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孔子其人其事。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的封建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那时,封建的、半家族的社会秩序和政体方式需要扩展和重构。这个重大变化必然不仅带来了世事的混乱,而且也带来了人们心灵的混乱。我曾说过在最近的2500年中,中国文明没有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但我必须告诉你们,在孔子生活的扩张时期,中国如同当今的欧洲一样,心灵和头脑之间产生了可怕的冲突。孔子时代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身处于系统庞大的制度、成规、教条、习俗和法律当中。事实上,是从他们尊敬的祖先继承来的庞大的社会和文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但他们开始感到,这个系统不是他们创造的,所以决不会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对他们来说是习俗,而不是理性。两千年前中国人这种理性的觉醒就是今日欧洲所谓的现代精神的觉醒——自由主义精神、探索精神、寻找事物的原因和理由的精神。中国的这种现代精神,它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的需要与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的一致性,不但重建一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而且去寻找社会和文明新秩序的基础。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社会和文明新基础的尝试都失败了。有一些尽管他们满足了头脑——中国人的理性,却没有满足他们的心灵;另外一些,虽然满足了他们的心灵,却没有满足他们的头脑。如我说过的那样,由此在2500年前的中国引起了头脑和心灵的冲突,正如在今日欧洲你们看到的那样。人们尝试重建的社会和文明新秩序中的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使得中国人对所有的文明失望,在这种失望中产生了苦恼和绝望,以致中国人想摧毁和毁灭所有的文明。有的人,比如老子,一个类似今日欧洲托尔斯泰之类的中国人,从心灵和头脑的冲突导致的苦难和不幸结果中认为,他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真正本性和构造上的某些根本性错误。老子和他最有才气的门徒庄子,他们劝中国人抛弃所有的文明。老子对中国人说:“放下一切跟我走;跟我到群山中,到群山中隐者的小屋,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孔子,虽然也看到当时社会和文明的状态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难,但认为他认识到的罪恶不在于社会和文明的天性和构造,而在于社会和文明所采用的错误途径,在于人们为社会和文明建立的错误基础。孔子对中国人说不要抛弃文明——在一个真正的社会和真正的文明里,在具有真正基础的社会和文明中,人也可以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事实上,孔子终生努力尝试把社会和文明引入正途,给它一个真正的基础,以此防止文明的毁灭。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的毁灭——他做了什么呢?你看,好像一个看到自己房屋着火、燃烧着要掉在头顶上的建筑师,确信他不可能挽救房屋,知道他所能做的事情是挽救这建筑的图纸和设计,这样以后就可以有机会重建;于是孔子,当看到中国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的毁灭而自己却不能阻止时,认为他应该挽救图纸和设计,由此他挽救了中国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保存在中国圣经的旧约里面——五本圣经即“五经”。这就是我说的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伟大功绩——他为他们挽救了文明的图纸和设计。

我要说,孔子,当他为中国文明挽救了图纸和设计时,为中华民族做了伟大的工作。但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主要的和最伟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通过挽救他们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他对文明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解释,在这个新的综合里,他给了中国人真正的国家观念——国家的一个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基础。

孔子在《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因此,总体而言,孔子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他宣扬周礼也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野心,而是他真的喜爱周礼,渴望将它发扬光大。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辜译】

然后,孔子继续说:“在寂静中沉思,耐心地获取知识,将知识传授给别人的时候不觉得厌烦。对于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一件呢?”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辜译】

最后,孔子说:“忽视信仰,对学习知之甚少,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却不能有所行动,有了坏习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让我忧虑的事情。”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辜译】

尽管孔子说过上面那些话,但他在闲暇的时候,总能保持自在安详,温和舒畅。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辜译】

仅在孔子晚年时期,有一次有人听到孔子说:“我的智慧已近枯竭!我现在已经很久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摩西或梭伦,他也是孔子的祖国鲁国(相当于古代中国的英格兰)的建立者,他将圣·奥古斯丁的虔诚信仰和英国国王阿尔弗雷德的政治才能完美结合在一起。]

【辜解】

孔子教导的国家信仰是一个荣誉法典,孔子是由君子律法引出的这个法典。在孔子时代很久以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着不明确的、不成文的君子律法的法典。孔子时代以前中国这种不明确的、不成文的君子律法的法典就是所谓的礼——礼仪、礼节的律法。在孔子时代之前不久,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著名的中国法律制定者,一般称为周公——他最先确定、整理、制订了君子律法的成文法典,即中国的礼——礼仪、礼节的律法。周公创造的中国这部最早的成文绅士法典,就是周礼——周公之礼。周公之礼可以看作是前孔子时代中国的宗教,或者正如基督教之前的犹太民族的摩西律法一样,也可以称为中国人的旧约信仰。正是这旧约信仰——所谓第一个成文的君子律法的法典,也叫做周公之礼——它第一次给了中国婚姻的圣礼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约束力。因此,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把婚姻圣礼称为周公之礼——周公的礼法。通过婚姻圣礼制度,前孔子时代或者中国的旧约信仰时代建立了家庭。它保证了所有中国家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中国,周公的礼法作为前孔子的或者旧约的信仰,可以称为一种家庭信仰,以此区分后来孔子教导的国家信仰。

现在,孔子在他教导的国家信仰里,可以说相对于他之前时代的家庭信仰而给出了一个新约。换句话说,孔子在他教导的国家信仰里给了君子律法一个新的、更广泛的、更有包容力的应用;如果说家庭信仰,他的时代之前的中国旧约信仰制定了婚姻圣礼,那么孔子通过在他教导的国家信仰里给出君子律法的新的、更广泛的、更有包容力的应用,制定了新的圣礼。孔子制定的新圣礼,不再称为礼——礼法,他叫它“名分大义”,我已经翻译成“荣誉和责任”的重大原则或者荣誉法典。孔子通过制定名分大义或者荣誉法典来替代以前的家庭信仰,给了中国人一个国家信仰。

孔子,如今在他的国家信仰里教导说,正如他之前时代的家庭信仰即旧约所订,家庭里的妻子和丈夫受婚姻圣礼,所谓周公之礼、即周公礼法的约束——以维持他们的婚姻契约不被侵犯并且绝对遵守它,因此,在他教导的国家信仰的新约下,每个国家的人民和君主,中国人民和他们的皇帝,要遵守名分大义——国家信仰建立的荣誉和责任的重大原则或者荣誉法典——这个新圣礼保证效忠他们之间的这个契约,把它看作神圣不可侵犯,并需要绝对遵守的东西。简言之,这个新圣礼,孔子制定的名分大义或者荣誉法典,是效忠契约的圣礼,正如旧约周公之礼,孔子时代之前制定的周公礼法,是婚姻的圣礼一样。通过这种方法,如我说过,孔子给了君子律法一个新的、更广泛的、更有包容力的应用,给所谓的他之前时代的家庭信仰一个新约,并使之成为国家信仰。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辜译】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探寻智慧,坚守信仰,过道德高尚的生活,享受追求典雅艺术带来的快乐。”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辜译】

孔子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我都会同等对待。就算学生只能送极少的拜师礼,我也会像教其他学生一样教他。”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辜译】

然后,孔子继续说:“在教学方法上,我通常会在传授学生方法之前,让学生自己努力探索解决难题的办法。同时在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前,总是让学生去探索自己的想法。当我按照某个方向阐述一个题目的含义时,如果发现学生不能领会其他的含义,我就会终止授课。”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辜译】

每次孔子参加葬礼,在死者家里吃饭从来不会多吃。如果在同一天参加了朋友的葬礼,回到家绝不会听到唱歌。

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对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说:“当国家召唤的时候,就行动起来;当未被召唤的时候,能过自己的生活也心满意足——这是你和我——我们都能决心做到的。”

另一位学生子路听到后,对孔子说:“如果您统帅军队,那么您会和谁一起共事呢?”

孔子回答:“准备赤手空拳活捉老虎的人,不畏死亡去跳海的人,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和我一起共事的人,应该是对所面临的任何困难一目了然的人,以及经过谨慎思考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辜译】

孔子曾说:“如果有合乎道义的致富方法,就算是做一个马夫去养马,我也愿意。但是,因为确实不存在合乎道义的致富方法,我宁愿按照自己的意愿持之以恒地做事。”

7-12

子之所慎:齐,战,疾。

【辜译】

孔子认为,人生中有三件事情需要谨慎对待:信仰、战争和疾病。

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辜译】

孔子周游列国到达齐国时,第一次听到有人弹奏古老的《韶乐》(当时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于是他专心学习这首乐曲三个月的时间,以至于彻底忘记了日常喜欢的美食。后来,有人听到他说:“我从没有想过音乐能到达如此美妙的境界。”

(*见第三章第二十五节。)

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辜译】

孔子的学生冉有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时,和另一位学生子贡谈起卫国在位的国君。这位国君的父亲被驱逐出了卫国,所以当他的祖父死后,他继承了王位,然后反对他的父亲回国。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儿子——这个在位的国君吗?”“哦,”子贡回答,“我去问问老师。”

子贡就进入孔子的房间,对孔子说:“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古代的圣人,”孔子回答。“但是,”子贡问道,“他们对社会是否存在怨恨?”“没有,”孔子回答,“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是道德高尚的生活,而且他们成功地过上了道德高尚的生活。他们对社会还有什么怨言呢?”子贡随后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现在的国君。”

(*见第五章第二十二节。)

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辜译】

孔子说:“就算过最贫困的生活,喝凉水,枕着双臂做枕头,我也能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乐趣;通过牺牲正义而得到的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海市蜃楼一样不真实。”

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辜译】

有一次,孔子开始研究《易经》*后说:“倘若我可以多活几年,活到足够我完成《易经》的研究,那么在我的人生中就不会有大的遗憾了。”

(*《易经》就是现在西方人所知道的The Book of Changes,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对于我们来说,此书尝试用数学和极其精确的科学方法阐释心理现象和道德问题。它或许可以称为The Theory of Fluxions(《流动物理论》),原本用于解释自然的物理能量运动,但是现在却用来解释社会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阿查利博士仅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人可作参考。)[30]

1913年,泰戈尔和辜鸿铭一起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泰戈尔最终胜出,但是辜鸿铭始终瞧不上他。泰戈尔访华时,学人踊跃迎迓,惟独辜鸿铭闭门谢客。在他看来,泰戈尔不懂《易经》,因此也不懂东方文化的精妙,还不如回印度整理诗集。

7-17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辜译】

孔子最喜欢讨论的题目是:诗歌、历史、礼仪规则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经常讨论这些题目。

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辜译】

一个小侯国的在位国君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城,故称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的看法。子路什么也没说。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时,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他这个人为了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会忘记吃饭;在享受获得知识带来的喜悦时,会忘记人生的悲痛;他学习全神贯注,以至于忘了岁月在悄悄地偷走他的年龄!’”

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辜译】

孔子说:“我不是一个天生就通晓一切的人,我只是爱好研究古代的东西,并且勤奋地去求得知识。”

【辜解】

孔子适周,将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余谓,虞舜,圣人也,而大禹犹戒之曰:“无若丹朱傲。”孔子,圣人也,而老聃亦戒之若此。谁谓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纯粹之圣学者,非受老子此一番之告诫也耶?

辜解译文

孔子到了周国,去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话,说它的人尸骨早就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流传着。况且君子遇到了合适的时机,就会借助时势大展身手;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就隐居潜行。我听说,优秀的商人会隐藏行踪,就像是穷人,君子德行深厚但是外貌却看似愚蠢,去除你的傲气、多种欲望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有任何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只有这些。”我说,虞舜是圣人,但大禹还是告诫他说:“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自满。”孔子也是圣人,而老子也这么规劝他。谁又能说,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和学者,不是因为老子告诫的功劳呢?

7-20

子不语怪、力、乱、神。

【辜译】

孔子总是拒绝讨论超自然的现象:非凡力量的作用,人性非自然堕落的罪恶,或超自然现象。

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辜译】

孔子说:“当三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其中那个渴望知识的人总能从另外两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好榜样而受益,并避免另一个人犯过的错误。”

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31]其如予何?”

【辜译】

有一次,孔子面临桓魋对自己人身的巨大威胁,有人听到孔子说:“既然上天赐予我道德和智慧的力量,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辜译】

但是,又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各位,你们认为我身上有神秘的才能吗?在你们和其他所有人面前,我确实没有什么令人惊叹的才能。如果有人将他所做的全部事情都展现在你们面前,那么这个人就是我。”

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辜译】

孔子在一生及教育生涯中,只教四种东西:文学艺术知识、行为准则、正直忠义、诚实守信。

7-25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辜译】

有一次,孔子谈到当时的百姓和社会状态时说:“我不指望能看到圣洁而德高望重的人,只要能看到聪明善良的君子,我就非常满意了。我不指望遇到真挚诚恳的人,只要能遇到小心谨慎的人就非常满意了。但是在一个弄虚作假、本来没有却假装拥有、本来贫穷却假装富有的社会,要想做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也很难。”

【辜解】

最近,有人让一个叫“水上学校”的男生给所谓的“罗马公民权”下个定义。对于这个定义,他解释道:“所谓罗马公民权,就是罗马人在出去干‘免费捕鱼’的勾当时乘坐的一艘大船。”

我很想知道索尔兹伯里勋爵和真正的英国国民是否了解,在那群卑鄙、贪婪的伦敦佬当中,究竟有多少英国人是打着冒牌的“帝国主义”旗帜,抱着“免费捕鱼”的目的而经过敞开的大门,径直走进中国的?

当然,我并不责怪这些旅居中国的穷困潦倒的“伦敦佬”,我只是在偶尔看到这些家伙时很讨厌他们。这些流氓无产者虽然毫无维生的资本,但正如我最近所见到的,他们竟变得越来越恬不知耻,整日就知道招摇撞骗,试图在忠厚老实的中国苦力面前抖威风,并喋喋不休地议论中国官员们的腐败事件。这些可怜的魔鬼啊——这些旅居中国、如饿狼般卑鄙的伦敦佬们,此时他们脑中所存的惟一念头便是得到像从京津两地“劫来之物”那样的一笔横财。Nonragionamdilor(别跟他们讲道理)。

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也。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然而,对于英国伦敦佬在中国干的那些“免费捕鱼”的勾当,真正应该负责的乃是那些“乱臣贼子”,是他们使大不列颠的冒牌“帝国主义”的公职服务体系变得百孔千疮。我在此举一例为证:窦纳乐爵士[32]曾真心实意地试图清除中国公职服务系统中的腐败现象——真难为这个可怜的英国绅士了!后来,他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但必须指出的是,他的任务是永远完成不了的,因此也不能全怪他。话说回来,是什么动机驱使他,让他担负这一特殊使命的呢?应该说,他不是为了捍卫女王陛下的荣誉和英国国民的好名声,也不是为了捍卫公理,而是为了维护切实的“利益”,英国商人的利益——老爵士为了英国商人的实际利益,甚至还跑去参与在北京的公然抢劫!我曾发现,要他将军人职责、绅士般的本能和他肩负的使命进行协调的话,非常困难。最近,爵士大人几乎被这种协调工作弄得精神分裂了。

我记得曾经听闻过窦纳乐爵士在香港所作的有关中国话题的演说。当时他谈到,“要捍卫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在华权益”。也就是说,他要誓死捍卫他的那些殖民强盗先辈在中国抢得的“牲畜与动产”。当然,这种极富苏格兰高地地域特征的老法子虽然无所谓体面不体面,但要知道,他这种坚持其享有偷盗“权利”的行为是无耻的!凭心而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公开抢劫可能算不上是耻辱的,然而偷盗永远是可耻的。

7-26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辜译】

有时候孔子外出钓鱼,却总是带着钓竿和鱼钩,而从来不用渔网。有时他外出打猎,却只射正在飞的鸟,而从不射在巢中歇宿的鸟。

7-2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有些人或许会提出他们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理论。我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无论读什么、学什么,我总是选择并采纳最优秀的东西;无论看到什么,我总是把看到的记下来,这或许是次一等的智慧。”

7-28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辜译】

有一个地方,因为当地百姓的品质低劣而闻名。有一次,孔子允许这个地方的一个年轻人去拜见他,他的学生都很惊讶。但是孔子说:“为什么要那么苛刻呢?如果有人改正了错误,来找我征求意见,我可以接受他现在的改变,而不必紧抓住他的过去不放。如果我现在看到他确实已经洗心革面,我会感到非常满意,就算不能保证他不会再次误入歧途。但是,为什么要那么苛刻呢?”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辜译】

然后孔子继续说:“道德生活是遥不可及或很困难的事情吗?如果有人只是希望过道德高尚的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变得道德高尚。”

7-30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辜译】

当孔子周游到陈国时,这个国家主管司法的大臣陈司败问孔子,孔子故国在位的国君鲁昭公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懂得礼仪。“是的,”孔子回答,“他懂得礼仪。”

过了一会儿,孔子离开后,陈司败把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春秋时鲁国人。以勤奋著称)叫到跟前,对他说:“以前经常有人教导我,使我相信君子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总是公平公正。但是现在我发现事情并非如此。你们国君从吴国的贵族中迎娶了一位同姓的公主*。而且为了掩盖这种有违礼仪的事情,你们国君改了她的姓,以表示对她的爱慕。既然出现了这种事情,如果说你们国君懂得礼仪,那么还会有谁不懂呢?”

随后,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非常高兴,如果我犯了错,人们一定会知道。”

(*在中国,如果一个男子不娶表姐妹,会被看作是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女子的姓氏和夫家的姓氏相同,可能说明她和该男子只是远房堂兄妹。)

7-31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辜译】

当孔子邀请别人一同唱歌时,如果唱得好,孔子会邀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一起唱。

7-32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辜译】

孔子说:“在文字和艺术知识方面,我或许和别人差不多。但是在日常个人行为中展现出聪慧和高尚美德方面,我到目前还没有做到。”

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惟弟子不能学也。”

【辜译】

然后,孔子继续说:“至于圣洁而德高望重的人,或者甚至道德高尚的人,我怎么敢说我是呢!我努力争取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在教育他人努力做道德高尚的人方面孜孜不倦,那么或许说的就是我。”

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听到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做不到的。”

7-34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辜译】

有一次,孔子生病了,子路问是否可以祷告祝他早日康复。“有这种习俗吗?”孔子问。“有,”子路回答,“《诔》文上是这样写的:‘求地上地下各路神灵保佑。’”“啊,”孔子说,“那给我的祈祷肯定是长命百岁了。”

7-35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辜译】

孔子说:“奢侈会导致逾越礼制,节俭会导致吝啬。但是宁肯吝啬,也不能因为浪费而逾越礼制(犯罪)。”*

(*阿查利爵士将此句翻译为“奢侈造成罪恶,节俭使人吝啬。但是宁愿吝啬也不愿成为罪人。”)

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辜译】

孔子说:“君子沉着冷静,幸福快乐;愚人忧愁满怀,烦恼不断。”

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辜译】

孔子外表和蔼可亲且庄严肃穆*,令人敬畏但不凶猛严厉,诚挚正直但不矫揉造作。

(*Beseligend war ihre Nahe,

Uml a lie Hereen wurden weit

Doch eine Wurde, eme Hohe

Entfernt dieVertraulichkeit.

Das Madchen aus dem Fremde!——Schiller

美丽的姑娘带着乡间的清纯,

站在她身边就让人感到幸福!

天空万里无云令人心情爽朗,

但她不亢不卑甚至不乏高贵,

让人不敢显出丝毫过分亲昵!——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