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雍也第六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辜译】

有一次,孔子称赞他的学生冉雍说:“这就是雍啊——他可以成为一代国君。”

又有一次,冉雍问孔子对当代公众人物子桑伯子的看法,孔子回答:“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他很独立。”

“但是,”冉雍回答,“当一个人在自己的私生活中显得很独立时*,在社会生活中同他人打交道也可能会不近人情。但是,如果他在私生活中显得很独立,就像他在社会生活中那样,那他是不是太过独立了?”“是,”孔子回答,“你说得很对。”

(*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会像大部分中国人在夏天层层剥掉衣服一样,持续剖析自己。因此孔子被迫说道:“这种方式会使人忘记人与兽之间的差异。”)

6-2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辜译】

孔子祖国(鲁国)的在位国君鲁哀公问孔子,他认为他的哪位学生学识最渊博。孔子回答:“颜回。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我没听说谁才华横溢。”

6-3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奉命出使另一个国家,将母亲留在家里无人照顾。后来,另一位学生冉有请孔子送给她一些粮食。孔子说:“就给她这么多吧!”并说出了一定数量。冉有要求再多给点,孔子又多给了一些。最后冉有送去的粮食比孔子答应的数量要多出许多。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这位老母的儿子(指公西华)出使的时候,驾着由骏马拉的漂亮马车,穿着狐裘做的漂亮大衣。我认为,君子会把仁慈之心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去帮助小康之家或富人。”

还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原宪(姓原名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一生安贫乐道,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当鲁国司寇时,被孔子任命为家中总管,孔子答应给他九百担谷物做薪水。原宪觉得太多了不肯接受。

“不要推辞,”孔子对他说,“如果这些超过了你自己的需要,为什么不把剩下的那些分给你家乡的亲戚和乡亲呢?”

6-4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辜译】

孔子的学生冉雍的父亲是个大坏人,孔子评论冉雍时说:“有斑点的母牛产下的牛犊,如果给它提供良好的环境,尽管人们在祭祀时可能犹豫是否该使用这样的牛犊,但对于神灵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6-5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辜译】

孔子祖国(鲁国)的掌权大臣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能否在政府做官。“他这个人做事果断,”孔子回答,“他在政府中做官,会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针对另一位学生子贡也问了相同的问题。“他是个洞察一切的人,”孔子回答,“他在政府中做官,会有什么困难呢?”

然后,季康子又针对另一位学生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孔子回答,“他在政府中做官,会有什么困难呢?”

6-6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辜译】

孔子评论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他可以长时间在思想和行动上确实遵守纯粹的道德规范。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最多只能做到一天或一个月。”

6-7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辜译】

孔子祖国(鲁国)的掌权大臣季孙氏任命孔子的学生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有“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传唱至今。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尤以孝行超群闻名)去一个重要城镇做长官。“请替我婉言谢绝吧,”闵损对信使说,“如果您的主人再来邀请我,那我只能彻底离开这个国家了。”

6-8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以德行见称)得了传染病,孔子去看他。但是孔子没有进屋,只是在窗外牵着病人的手,听他说完临终遗言。然后有人听到孔子说:“我们就要失去他了。这是命中注定吧!”同时他又反复叹息道:“啊,这么好的人竟然死于这种病!啊,这么好的人竟然死于这种病!”

6-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辜译】

孔子谈到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这个人多么富有英雄气概啊!每天只吃一顿饭,喝一次水,住在全城最低矮的茅屋里面——没有人能忍受这样的艰苦,只有他依旧乐趣不减。这个人多么伟大呀!”

【辜解】

尝考英吉利立国原始宋真宗年间,有北族人据法兰西西北郡,适英国内乱,北族王率大众渡海平之,遂立为英王。于是国内北族为贵人,士族则概为平民,后有平民中俊秀者乃得脱平民籍为士类,故至今英民分三等,曰贵族,曰士类,曰平民。近有英国名下士艾诺尔德氏论其国风俗,谓我英人平民耐劳苦、尚力行;士类好学尚智;贵族本北方之强,好勇尚气节,云云。余谓,今日满人,即我中国之贵族也,满人亦如英之北族,以武功立国,故至今犹以气节称,我汉人实逊焉。即以近年学西文学生观之,亦可略见一斑,其回国旧班学生不得意者不必论,其得意者无不身拥厚赀,以豪侈自雄。惟前外务部侍郎升任荆州将军联春卿留守名芳,前在北洋为李文忠僚属十有余年,历办要差,文忠门下之凡谙西文,如罗丰禄辈,皆腰缠巨万,作富家翁,独联留守至今犹家如寒素,清操习风,真不愧为贵族人。

辜解译文

英国建立的时间始于我国宋朝真宗年间,当时有北方部落的人占据法国的西北部,正好遇到英国内乱,法国北方部落首领率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平定内乱,立为英国国王。于是在英国国内,从法国过去的北族人成为贵族,士族全部是平民。后来在平民中有才华出众的人,脱去平民籍而成为士人,所以至今英国人分为三等:贵族、士人、平民。现在有一位名叫艾诺尔德的知名英国下士,他在评论英国的风俗人情时,说英国平民吃苦耐劳,崇尚勇力;士人喜欢学习,崇尚智力;贵族本来就是北方的强势民族,喜欢勇武,崇尚节气,等等。我认为,现在的满族人就是我们中国的贵族,满族人就像英国的北方民族,以武功立国,所以至今还以崇尚节气而闻名,我们汉族人在这方面确实不如他们。即使以最近学习西方文化的中国学生来看,也可以窥见一斑:回国的旧班学生中,不得意的那些人自然不用评说,那些得意的人无不拥有巨额财富,以奢侈享乐而自夸。惟独前外务部侍郎、后来升任荆州将军的留守联芳,他原来在北洋担任李鸿章的幕僚十多年,多次受命办理重要事件,李鸿章门下精通西文的人,如罗丰禄等人,都腰缠万贯,成为富家翁,惟独留守联芳至今家贫如洗,两袖清风,人品高尚,真不愧是贵族。

6-10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冉有对孔子说:“不是因为我不相信您教的东西,而是我需要花力气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

孔子回答:“对于那些只想得到必要能力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体现出这样的期望。但是你——你从一开始就坚持这一点,给自己划定了界限。”

6-11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辜译】

孔子对一位学生子夏说:“当你想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时,应当作一个聪明而高尚的人*,而不要做一个笨蛋。”

(*“a humanist”文学上称为“人文主义者”,现在这个词用来指儒家或儒家思想。

“教育的目的,”夸美纽斯说,“是教会学生去获得作为人类所能获得的必要方法。”)

【辜解】

孔子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最近翻阅了一下翟理士博士[25]所著的《翟山笔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又想起另一句话,那是英国驻华领事霍普金斯先生所说的:“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在谈论起某某汉学家的时候,总是把他们当作傻瓜看待。”

翟理士博士早已赢得了大汉学家的美誉。如果仅从其出版著作的数量来看,他不是浪得虚名。但是,我觉得现在是对其著作的质量和价值进行真正评估的时候了,而不能仅仅看其数量。

6-12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被任命为一个重要城镇的长官,孔子问他:“你有没有找到人才做你的助手?”“是的,”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鲁国人,后来成为孔子弟子。因相貌丑陋,孔子颇为嫌弃。澹台灭明受到冷遇,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更加发奋求学,严谨修行。故孔子有‘以貌取人,吾失之子羽’的说法)从来不会受个人私利的驱使,除非有紧急公务,否则他绝不会去我家拜访。”

6-13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辜译】

孔子评价当时一位勇猛的公众人物孟之反(名侧,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勇猛著称)时说:“他从不夸耀自己。有一次,他所在的军队打败仗逃跑时,他殿后掩护;当他们接近部队撤退的城门时,他鞭打战马,最后一个进了城门,然后若无其事地说:‘不是我勇敢才殿后的,你们看——是我的马不肯跑呀!’”

6-14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辜译】

孔子谈到当时两位著名人物祝鮀[26]和宋国公子朝[27]时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像祝鮀(如当代的悉尼·斯密斯[28])那样的智慧,也没有像公子朝那样的俊美容貌(如当代的切斯特·菲尔德勋爵[29]),那他在当今社会就寸步难行了。”

6-15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辜译】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房门就能从房间出来呢?为什么人们不知道,如果不走我指出来的那条道路,是无法生活的呢?”*

(*没有办法,不走了。——原文为拉丁文)

6-1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辜译】

孔子说:“当人的自然品质战胜了教育的成果,他们就是粗俗不堪的人。当教育的成果战胜了人的自然品质,他们就会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只有自然品质和教育成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真正聪明而有品德的人。”

【辜解】

翟理士博士与其他所有汉学家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即他具有文学天赋,能写出非常流利的英文。但在另一方面,翟理士博士缺少哲学洞察力,甚至有时候连普通常识都不懂。他能够翻译中文的词句,却又不能解释和理解中国的思想。在这方面,翟理士博士具有与普通中国文人一样的特征。孔子曾说:“文胜质则史。”

对于中国的文人而言,书记和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他进行写书所用的材料而已。他们生活、行走于书本世界,与现实的人所生活的世界没有什么联系。对于文人来说,著述立言不是实现目的的惟一手段。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著述立言和文学研究只是他们解释、批评、理解和认识人类生活的手段而已。

6-17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辜译】

孔子说:“人是生来正直的,如果一个人不再正直,那么他能生存也就很侥幸了。”

【辜解】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者幸而免。”这句话是对现实的最好体现。耶稣会教义对于人性的摧残及其必然结果,正如卡莱尔所言:“是广泛的苦难、叛乱和疯狂;是无套裤汉暴动的狂热和复辟暴政的冷酷;它使千百万人沦为禽兽,使各式各样的团体不受约束,轻薄无聊之举得到放纵;这就是不义之君以法律裁决不义的可怕景象!”

我之所以在这里反复谈论耶稣会教义问题,是因为不单是法兰西民族的灵魂正被其吞噬,而且它就像麻疯病一样四处蔓延,使当今世界所有民族都面临毁灭的危险。英国的“冒牌帝国主义”和吃人的德国“殖民地政策”,不过是耶稣会教义与虚假民主杂交的产物。我把德国“殖民地政策”称之为“怪异的巨兽”,一种可怕的野兽。现在,法国民族的这种耶稣会教义,则是一种令人作呕的、粘滑而使人麻木的、带有巨毒的吸血蛇或爬虫。

6-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辜译】

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是道德家、哲学家和真正的宗教人士之间的认知差异。)

6-19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辜译】

孔子说:“你可以给心智高于平均水平的人讲解深奥的事情,而不可以给心智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讲这些事情。”

【辜解】

国朝张履祥论教弟子曰:“凡人气傲而心浮,象之不仁,朱之不肖,只坐一傲而已。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傲则为戾为狠,浮则必薄必轻,论其质固中人以下者也。傲则不肯屈下,浮则义理不能入,不肯屈下则自以为是,顺之必喜,拂之必怒,所喜必邪佞,所怒必正直。义理不能入,则中无定主,习之即流,诱之即趋,有流必就下,有趋必从邪,此见病之势有然者也。”余谓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其病往往犯傲;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其病往往犯浮。傲则其学不化,浮则其学不固。其学不化则色庄,其学不固则无恒。色庄之至,则必为伪君子;无恒之至,则必为真小人。张文襄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辜解译文

清代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教育弟子的时候说:“一个人只要有傲气就会心浮,例如舜的弟弟象的不仁、唐尧的儿子丹朱是个不肖子,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傲字。人如果不忠不信,就会做事无根据,作恶容易向善难。如果傲气,就会暴戾凶残;如果心浮,就会行为轻薄,这种人的本质,实际上连中等资质的人都比不上。气傲就不会屈居下位,心浮就会无主见,不肯屈居下位就必定自以为是,顺从他就会欣喜,一旦违逆他就会生气,因此他们喜欢的人必定是奸邪小人,他们讨厌的人必定是正直忠良。变化无常而没有主见,就会心里没有主见,容易受到污染,被人诱惑,盲从而容易变得低俗,被诱惑而容易学坏,这种人必定要失败!”我认为,知识渊博而精明不足的人,容易犯自傲的毛病;精明有余而知识不足的人,容易犯浮躁的毛病。如果自傲,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不能通透;如果浮躁,那么学问就不会牢固。学问不通透,就往往只重视外在的表现;学问不牢固,就容易没有恒心。重视外表到了极致,就会成为伪君子;没有恒心到了极致,就会成为真小人。张之洞大人知识学问有余,但是精明不足,所以他的毛病在自傲。端方大人精明有余而知识不足,所以他的毛病在于浮躁。因为张之洞自傲,所以他的门下幕僚大多是伪君子;端方因为浮躁,所以他的门下幕僚大多是真小人。

6-20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辜译】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怎样才算是智慧。孔子回答:“了解一个人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基本义务,内心敬畏世间的神灵,并远离对神灵不敬的习惯。这样就可以说是智慧了。”

樊迟又问什么才是有道德的生活。孔子回答:“一个人想要过道德高尚的生活,首先必须意识到困难,并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这是道德生活的含义或检验的标准。”

6-2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辜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高尚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高尚的人沉静。聪明的人享受生活,高尚的人延年益寿。”

6-22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辜译】

孔子在谈到祖国(鲁国)和邻国齐国的政府状态时说:“如果齐国*进行改革,它的政府就会和鲁国的政府一样出色。如果鲁国进行改革,它就会有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政府。”

[*英国人或许将法国比作古代的封建中国,在百姓的性格中以无所畏惧、不偏不倚及热衷思考而著称。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却灌输了太多错误的自由思想。孔子的祖国(鲁国),在古代中国来说,可能像英国或大不列颠一样,百姓的性格以热爱道德及情理而著称,但是政治家和政府却很难接受令国家发展更实用的思想。这两个国家均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毗邻大海。]

6-23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辜译】

有一次,有人听到孔子大声说:“如果一个酒器不再是酒器的形状,怎么能称为酒器呢?怎么能称为酒器呢?”*

(*倘若针对的是平日使用的一种器具,那么可能是用词不当,对于很多事情来说,在孔子时代,若用某某主义和某某家来称呼,也可能是用词不当的缘故。)

6-24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对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说有人掉进井里了,我猜他可能会立刻跳进井里救人吧?”“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孔子回答,“聪明而道德高尚的人听到后可能会立刻赶到现场,但不会一头扎进井里去救人。他或许会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

6-25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辜译】

孔子说:“君子会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误入歧途。”

6-26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辜译】

有一次,孔子去见一位因生活毫无节制而声名狼藉的王后(南子,春秋时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美貌动于天下,但名声不好),孔子的学生、勇猛的子路得知后非常生气。于是孔子发誓道:“如果我去见她有什么邪恶的动机,就让上天抛弃我吧!就让上天永远抛弃我吧!”

6-27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辜译】

孔子说:“将道德情感的使用保持在完美的均衡状态——这就是完美人生的最佳状态。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6-28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做了很多好事,而且这些事情确实能让广大百姓受益匪浅,那么您将如何评价这个人呢?他是不是可以称为道德高尚的人?”

“为什么只是称他为道德高尚的人呢?”孔子回答,“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人一个称谓,应当称他为圣人。因为通过你所说的事迹来判断,即便是古代帝王尧和舜*也会自愧不如。”

[*尧舜时代就好比中国历史上族长统治的亚伯拉罕和以撒时代。

孟子在解释他的教义的时候曾用过这些名字,他说:“一个人每天清晨很早起床,整日不停地劳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正义,那么他就是亚伯拉罕(舜)的儿子;另一个人清晨很早起床,也是整日不停地劳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不劳而获,那么他就是大盗巴拉巴(盗跖)的儿子。”]

6-29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辜译】

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形成自身道德品格的时候,结合了其他人的性格特征,在启发自我的时候,开导了别人。如果能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观察如何看待事情和如何做事,这是获得道德生活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