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碎片与回忆
普鲁斯特与马塞尔
让我们具体地讲一讲《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篇幅很长的小说,前后有七卷,反映的社会面很独特,基本上讲的是贵族社会,尤其是没落的贵族大家庭,还有文艺界上流阶层的情况,因为作家很熟悉这个圈子。但是,小说的写作是以某种回忆或者说意识流的“流”为导线,在所谓的回忆和虚构当中来回跳跃,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口吻开始的,叙述人就叫马塞尔,和作者马塞尔同名,也同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把这个叙述人看作作者,作者本身是叙述人,叙述人本身又是作品里的主要人物。这在一些叙述学专家看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学话题。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追忆似水年华》以马塞尔无意识的回忆为引子,引出对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包括后来生活的种种联想,并且拉拉杂杂,前后颠倒,左一说右一说,慢慢腾腾地展现出大约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而这半个世纪,实际上也跟这位作家的生平相吻合,也就是说,从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即1914—1918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几个大家族的生活场景,枝蔓很重叠,延伸也走向无穷。
雅克-埃米尔·布兰奇(Jacques-Émile Blanche)为普鲁斯特所作肖像画,1892年
这部小说细腻地描写了没落的贵族世家,以及悠闲的资产者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情况,写这些饱食终日的凡夫俗子的日常起居,吃饭、喝茶、出游、交往、拜访、晚会,等等。其中还包括这些人对生活的看法,对种种社会问题的看法,譬如轰动整个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当时左拉写过一篇致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对于法国军政当局迫害犹太人军官德雷福斯的事件提出控诉,在整个法国造成了轰动。小说对这样的社会话题,还有其他比如时尚、文学艺术、爱情友情、生老病死等等的问题都进行思考,表达出作者的一些看法。
意识流小说?
从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来说,《追忆似水年华》通常被认为是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而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
我对此说法有点保留。意识流固然是一种手法,但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结成意识流。那么,我们为什么一般会认为它是意识流?这是因为我们要强调、概括、总结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流派,就会提到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以及法国的普鲁斯特,正好,这几个作家以及后来的许多作家都是从意识流的方式写过来的。也正好,20世纪初,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成为热门,大家比较偏重于讨论意识流。实际上,意识流只是写作手法中的一个技巧,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简单的结论,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就是意识流小说。
有人统计过,《追忆似水年华》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上千人,大多为贵族、资产者、艺术家、文学家、军人,还有仆佣阶层。小说的情节很复杂,而且有点多变,围绕着主题又有几条副线展开。主线就是叙述人马塞尔对自己青春年华的某种怀念和追忆,副线是插入其中的种种感想、议论、倒叙。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写作手法已经有很多人用过了,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除了故事本身还有雨果本人对社会问题的大量感想,除了感想以外,有时还会离题地说另外一个小故事,这也是有的。
至于故事情节的冲突,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应该是没有的。它不像经典的戏剧,如古典主义的悲剧、喜剧,作者会有意识地让矛盾发展到一个顶点,情节冲突到一个临界点,然后人物出现在或悲或喜的戏剧冲突当中,这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没有。整部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可以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也谈不上剧情突变。
普鲁斯特小说写的,还是碎片状的生活。碎片的东西,在这一卷这一章这一节里头说一下,过后可能又在那一卷那一章那一节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为什么这么谈?他有他的理由,从表面上看,作者在作品中只是翻来覆去地谈一些细碎的生活细节,描述一种生活状态,抒发一些思绪感想。总的说来,《追忆似水年华》没有情节的进展、高潮以及结局,有的只是对人物心态很细致的刻画。
马塞尔的“回忆”
小说的第一卷是这样开始的:叙述人马塞尔有失眠症,经常睡不着觉,常常躺在床上就是半睡半醒的,因为他年轻时体弱多病,而且很敏感。小说一开始,马塞尔醒来以后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姑婆家的生活片段。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邻居斯万先生来看望叙述者的父母。由于家里来了客人,马塞尔睡前等不到母亲的亲吻,心里非常难受。由此,他的思绪又飘向了之前……
Illiers(伊利耶)是普鲁斯特父亲的出生地,普鲁斯特年幼时经常来这个城市度假。Illiers是《追忆似水年华》书中Combray(贡布雷)的原型;1971年,法国政府把这座小城改名为Illiers-Combray(伊利耶-贡布雷)。从此,小说中的地名和真实的地名联系在一起
由此回想起,某一年冬天,他把某种叫玛德莱娜的小蛋糕泡在茶水里吃,当他吃到小蛋糕的时候,齿间舌尖上的那个味道突然间就触发他想起了童年时住在姑婆家里的情形。那时候,姑婆家在一个叫贡布雷的地方,在贡布雷有两条相反的步行小道,一条路通向斯万家,称为“斯万家那边”,另一条路通过盖尔芒特家的府邸,于是就叫“盖尔芒特家那边”(也正是由此,小说的第一卷跟第三卷的题目就是《在斯万家那边》跟《盖尔芒特家那边》)。
BOX
法语中“La madeleine de Proust ”(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用以描述那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童年事物,譬如可以这样说:妈妈总是在圣诞节前夕给我做热巧克力,每当我喝热巧克力时,我都会回到那一刻。热巧克力是我的玛德莱娜!
后来,马塞尔的思绪又转到斯万先生在剧院里认识的某个交际花——奥黛特。实际上,她是一个妓女,斯万最开始不喜欢她,后来又爱上了她。贵族夫人维尔迪兰觉得斯万很讨厌,不邀请他来家中的沙龙了。
多年后,马塞尔在贡布雷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叫希尔贝特·斯万,他们经常在一块玩。一天,他收到希尔贝特的来信,邀请他来家中吃点心。马塞尔如约赴宴,到了以后发现,希尔贝特实际是斯万的女儿。在斯万家,马塞尔听到别人谈论阿尔贝蒂娜。
旧日同学布洛克带他去嫖妓。老鸨向他介绍一位名叫拉谢尔的妓女。后来,希尔贝特总是刻意回避马塞尔,两人的感情日渐淡薄。这些情节之外,还穿插了很多其他情节,由此,马塞尔见识了生活当中的各种善恶美丑。最主要的故事还是讲马塞尔与希尔贝特时好时坏的感情。
两年后,外婆带着马塞尔和女仆弗朗索瓦丝到一个海滨城市巴尔贝克,外婆向他介绍了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然后乘车出游,认识了侯爵夫人的一个外甥,他叫罗贝尔·德·圣卢,圣卢跟马塞尔成了好朋友。圣卢后来参军当兵,小说便又有了一段关于部队生活的描写,以及从他口里听说的社会生活。
马塞尔回到巴黎以后,父母亲已经盖了新房子,大家讨论怎么装修,这时候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德雷福斯事件。众人对这一重大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小说也就描写了张三李四等人杂七杂八的观点。
后来,主人公马塞尔要去探望服兵役的圣卢,由于圣卢的牵线,马塞尔在不同的场合都受到了优厚的款待,例如在歌剧院,在东锡埃尔的府邸,在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的高级沙龙中。然后某日,马塞尔陪外婆到香榭丽舍大街散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发作,不久去世。
小说接着又讲到,马塞尔参加了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家的晚会,见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他心里暗暗爱慕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几次晚会下来,他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一个叫夏吕斯男爵,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再后来,马塞尔又偶然遇到了在希尔贝特家听到过的那个姑娘阿尔贝蒂娜,实际上,马塞尔对这两个姑娘都有喜爱的意思,但是拿不准这两个女孩当中应该选哪一个(不妨比较一下《红楼梦》里头贾宝玉跟薛宝钗以及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马塞尔第二次来到巴尔贝克海滨,偶然遇到阿尔贝蒂娜,又恢复了亲密交往,两人在舞会、花园和游乐场中尽情欢乐。最后马塞尔决定娶她为妻。此后两人在巴黎同居,阿尔贝蒂娜跟一个名叫安德蕾的女子很要好,马塞尔怀疑她们有同性恋关系。后来此事得到证实,他想离开她,却无法痛下决心。一日,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给他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
阿尔贝蒂娜离去后,马塞尔一直没有她的下落,很久之后才得知她骑马不慎撞到树上死了,这使他想去寻找别的女人。母亲带马塞尔到威尼斯旅行,他仍时常想起阿尔贝蒂娜,不久,母亲回到法国,马塞尔一个人留下。他收到希尔贝特的信,说她已跟圣卢结婚。但后来圣卢竟爱上了男提琴手莫莱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圣卢战死在前线,马塞尔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留在疗养院,结果发现他之前认识的花花公子夏吕斯是一个男同性恋,其男伴是一个虐待狂,经常鞭打他。而且,夏吕斯还是个亲德分子,常在公共场所散布失败论,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
大战结束后,马塞尔来到盖尔芒特公爵府门前,又回想起吃浸泡在茶水中的玛德莱娜小蛋糕的那种口感,从舌头的味觉和鼻子的嗅觉过渡到了皮肤的触觉。因为道路的凹凸不平,马车走过街市的时候会咯噔作响,又让马塞尔由盖尔芒特家的府邸,想到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此,他大发感慨,感叹失去了的天堂难以找回。他看到,上流社会交际场已物是人非。现在外婆已经死了,心爱的女子也死了,原来认识的那个男人夏吕斯是一个亲德分子,而且还是一个同性恋。社会已经变了,世道也变了。于是,他决定用文字将这些回忆记录下来,争取寻找逝去的时间。
以上就是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内容概括,当然,这是经过努力大概串在一起的一个故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