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文化守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踏入出版行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其间做过出版社的编辑,也在出版管理机关工作过,当然最长的时间还是在出版社社长的任上。无论做编辑还是当社长,我都曾有过无数的追求与迷惘,同时也有些许成功的喜悦。这本书里的文章,是我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写下的。感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及中国书籍出版社,能够将我的这些思考的文字汇编成册。如果说我这些工作体会似的文章因为我曾是一个实践者而对同行有所裨益的话,我则感到无比的欣慰。

中国出版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计划与市场的犬牙交错,事业与企业的嬗变转轨,产品经营向资本运作的鹊桥初渡,这一切正如黎明前的天空,既显露了未来的曙光,又还留有昨夜的痕迹。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出版这样一个重要的历程,至今我仍难以忘却。整个行业对出版本质的探讨,对企业属性的理解,对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创新的向往,对民营书业的认识,不同观念的冲突激荡,但黄河九曲,终于厘清了前进的方向。出版作为一个产业,既要保持其文化的特性,又必须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民营书业作为民族出版的组成部分,应加以引导与规范,使其发挥体制与机制的优势。出版作为一种传播的手段,原有的介质仍十分重要,但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些在今天看来十分浅显的道理,其间也渗透着众人的思考与探索。作为一个记录者、思考者与实践者,我在工作之余写下了部分关于产业发展的文字。这些文字也许有些偏颇,属于“说三道四”之列,但我感觉在一个过分放大意识形态作用的出版业中,是需要人发出理性的声音的。让出版回归本真,让民族的出版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不揣冒昧不以位卑而奉献拳拳之心。

当然,出版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对前进方向的校正,但真正推动我们这个产业发展的,还是大量的出版实践活动。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如何确立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人才战略,对一个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禀赋、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社的成败。而出版社的组织形态、制度建设、流程设计,又是一个企业正常经营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出版作为创意产业,内容是出版的中心与关键。出版社如何顺应并引导图书的消费,在寻找市场的同时又创造市场,这是考验出版人的永远的话题。产品线,产品的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又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而在完全市场化的大众图书板块中,畅销书的生产,成了大多数出版人企求的目标。而畅销书的生产机制,其中从选题到制作到营销,又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读畅销书的生产规律,是出版人关心的话题。在本书中,我结合过去在出版社经营与管理中的体会,对出版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出版是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决定了人才是出版走向成功的关键与保证。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与使用人才,在理论上业内观点一致,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见仁见智。所以,强调人才与团队的作用,并且用案例来说明人才在出版产业链中的作用,这是我的初衷,希望我的强调能引起业内对人才的重视。媒体曾经戏称我是“猎头社长”,意思是我能重视并吸引人才,实际上我很荣幸能与业内的几位出版专家共同合作,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经验。

这本书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与《张居正》及作者的文字。这两本书在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有一定的地位,也曾经获过各种奖项,由于我是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所以我很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创造与收获的欢乐。一方面,我希望从事出版的同志特别是青年编辑要能够编辑出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并可能传之后世的作品,同时希望编辑自己要拿起笔,展开文学批评,提高鉴赏能力。

在本书进入校对阶段时,出版社的同志让我考虑本书的书名。我之所以最终确定选用这个名字,并不完全是其间有一篇文字是关于出版人的文化追求的,而是觉得无论是关于产业发展,还是出版社的管理,编辑工作的规律,其实都是对文化的一种坚持与希冀。出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只有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才会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本书付梓之际,出版社邀请柳斌杰署长写序,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柳署长被人称之为中国出版界的“改革派”。我们这些曾为中国出版改革摇旗呐喊的出版人,正是受到他的鼓舞而坚定对中国出版产业的信心的。我希望能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所有看到本人拙作的同仁。

200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