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场蹭蹬,救别人却救不了自己
古代的士子,在入世之初,鲜有不以功名仕途为鹄的者。“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思想,是他们的行为指南,是他们毕生的信仰;至于中途易辙,或以老庄平衡,或以山水寄兴,多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温庭筠也不例外。他的远祖温彦博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宰相,封虞国公。远祖的辉煌荣光,激励着他。
奈何,时运不济。
晚唐的江山,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城头变幻大王旗,人命危浅,谈什么理想和抱负呢?加上他八岁丧父,自幼失去了有力的臂膀,唯与母亲和一个姐姐相依为命。幸好,他“少敏悟,天才雄赡”,在音乐上更有着惊人的天赋,“有弦即弹,有孔即吹”。早在青少年时代,便名满天下。
所以,他放不下他的梦想,他依然想通过科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据夏承焘先生考证,温庭筠开成四年(839)秋试京兆,宣宗大中元年(847)在京师应进士试,宣宗大中九年(855)试有司,均以落败告终。
开成四年,年近40岁的温庭筠,在长安步入了考场。
或许大家觉得40岁已经算老了,但古代科考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进士考试之难,哪怕五十岁得中,也算年“少”了。应试之前,他在长安已然闻名,而且和所有举子一样,他向当时的达官显贵干谒、投刺,甚至还认识了当时的庄恪太子,从其宴游。命运之途似乎已铺垫好了,但考试结果下来,他仅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
对于这次未能参加省试,他自己说因为“抱疾乡野”,事实上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淘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自然难免池鱼之累。进士不中,在未考之前,已是命里注定了。
大中九年,56岁的温庭筠最后一次走进了科考考场。
这次考试,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他喜欢在考场帮助左右考生,有“救数人”之称,因此主考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而他自己被诬为“有才无行”,依旧名落孙山。
从此之后,温庭筠便不再涉足科场。他在科场屡屡大显身手,救数人却始终救不了自己。